黃玉嬌


伊莎白曾見證了中國從戰爭到和平的巨變,并用生動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這巨變,為世人留下寶貴的考證資料;她和丈夫一起,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拼搏,拓荒了中國的外語事業。如今年過百歲,依然風華正茂、朝氣蓬勃。
逆行的女戰士
時光倒回到100多年前,伊莎白191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加拿大人家庭。伊莎白的父母先后來到當時還很閉塞的四川成都,并在這里相識相愛,結下姻緣。
父親饒和美是成都華西協和大學的重要參與者之一,曾擔任華西協和大學教育系主任。母親饒珍芳任成都弟維小學校長。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伊莎白從小就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立志一生為中國的進步而努力。
1938年,23歲的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兒童心理學專業碩士畢業,就迫不及待地飛回四川。此刻,這個生她養她的“故鄉”,正在飽受戰爭的摧殘,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可她,卻像是一個逆行的女戰士,毅然定居在這里,潛心做人類學研究。
當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伊莎白投身于一場鄉村建設運動,她和戰友一起,在璧山縣興隆場進行逐戶調查,了解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況。
一個長著西方面孔的女人,想要入戶調查農民的生活,可不是件容易事。
伊莎白套上藍布衫,戴上草帽,穿上草鞋,操著一口四川話,從“白富美”秒變“村姑”,很快和農民打成一片。伊莎白回憶說,即使在與鄉民漸漸熟悉、受到熱情款待后,她也格外小心自己的一舉一動,以免引起人家的不安。
就這樣,白天入戶走訪調查,晚上回家用英文打字機做記錄,伊莎白和戰友俞錫璣完成了興隆場及周邊村社1500余戶居民的調查。
這些資料有多詳細呢?足足13箱,每箱都有詳細的目錄,她以“龐雜而細碎的田野手記”記錄了興隆場鄉民的婚俗、種植養殖、交易等日常生活,堪稱“史上最全興隆場大數據”,讓現在的年輕人得以了解到當時鄉村的發展軌跡。
離開興隆場后,她先后6次重訪璧山縣大興鎮(即興隆場)調查訪問,于1994年完成了一部三卷本的人類學著作——《經濟、政治與社會》,共二十五章,加上后記總計四十五萬七千余字——篇幅幾乎是其他常見學術專著的四倍。隨后,伊莎白花了大量時間把研究重點從人類學轉向歷史學,最終編撰完成了《興隆場:抗戰時期四川農民生活調查(1940-1942)》,并于2013年1月正式出版。
這是社會人類學歷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女性及其中國合作者完成的逐戶采訪式的社區調查報告,對于研究抗戰時期中國農村的經濟、教育、性別關系、鄉村建設實驗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走訪調查的同時,伊莎白不僅是記錄者,更是參與者,她總是竭盡所能地幫助鄉民改善生活。
她們開辦了平民學校,不僅教當地婦女兒童文化知識,還把西醫引進璧山縣,為當地居民治病、接生,改善了當地的醫療衛生水平。伊莎白參與創辦華西協和大學,這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醫學大學。
愛情讓我們無所畏懼
年輕的伊莎白顏值很高,氣質出眾,追求者甚眾。
她的丈夫大衛·柯魯克,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出生于英國猶太富商之家,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金童玉女、條件優渥,他們本可以過著舒適的生活。但那個年代的他們,卻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苦的路。
他們相識于20世紀40年代初的成都,用一首“新概念體”的打油詩來概括他們的愛情故事,就是:你來自英國倫敦,我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牽著彼此因勞動而變得粗糙的手,走過讓人心驚肉跳的鐵索橋,啊!是愛情讓我們無所畏懼!
大衛·柯魯克是一位英國共產黨員,在共產國際的安排下,以教師的身份來到成都,與伊莎白結識。對中國底層人民的同情,對反法西斯革命事業的熱情,讓這兩個人有太多的共同語言和一起工作的機會。
1941年暑期,柯魯克和伊莎白走到了瀘定縣,來到斯諾曾描繪過的鐵索橋頭。突破了群山層層包圍的大渡河,怒濤如群獅咆哮。他倆手撫冰涼的鐵鏈,踩著搖晃的木板,用眼神和手勢鼓勵著對方,一起走了過去。“千里姻緣一橋牽”,這段難忘的旅程,在兩顆年輕的心中種下了愛情的種子。
回成都后,他們便訂婚了,隨后在英國結婚。戰火紛飛的年代,夫妻倆幾經波折,才于1947年一起回到時刻牽掛的中國,并受邀在位于南海山的中央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任教。
在柯魯克夫婦看來,教育強則中國強,要改變落后、戰亂的狀態,要先從發展教育入手。
當時的教學條件何其艱苦,沒有教材,他們自己編撰;課程跟不上時代,他們就把西方的教學方法帶進來,對課程進行改革,除了教英語,他們還教各個領域的知識,為學生走上國際舞臺打好基礎。新中國的首批外事干部,大批杰出的學者和外交人才,都出自這對夫妻的門下,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外語教育事業拓荒者和奠基人。
百歲老人的不了情
成都華西壩,是伊莎白的出生地,也是她魂牽夢繞的地方。
去年夏天,伊莎白在3個兒子的陪同下,乘坐了7個小時的動車,連夜來到成都,住進了華西協和大學校長樓。在接連幾天的陰雨后,伊莎白趁著天空放晴,和兒子們來到“512”災后重建的白鹿鎮,伊莎白幾乎認不出這曾是多次來過的山區小鎮,她當即決定,要上白鹿頂,那里有她美好的回憶,更是她人生的開始。
“山悠悠,水悠悠,白鹿頂上路悠悠……”伊莎白坐在車上,望著山路兩邊的風景,輕輕地唱著當年的兒歌。
山路彎多,又窄又陡,車顛簸到半山腰,無路可走了。
晚霞之中,103歲的伊莎白,靜靜地呼吸著熟悉的故鄉的氣息,慢慢地推著輪椅走著,走著。
有一種魅力,與年齡無關;有一種女人,無論活到多少歲,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伊莎白見證了一個國家從戰爭到和平的巨變,并用生動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這巨變,為世人留下寶貴的考證資料;她和丈夫一起,拓荒了中國的外語事業,讓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出強有力的聲音。
她一生都在做著自己所愛、社會所需的事業,她的滿頭白發中,寫滿學者的風骨和篤定的信仰;一道道皺紋里,刻滿關于青春、關于愛情的故事;蹣跚的步履下,是對理想信念、對初心使命永不停息的追求。2019年12月15日,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赴北京外國語大學,看望伊莎白,并為其慶祝104歲生日。
人生苦短,是信仰、熱愛和堅持,讓它變得溫暖而綿長。
(摘自《婚姻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