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寧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服務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氣象影視節目是面向公眾提供氣象服務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用于發布氣象災害預警預報、進行氣象科普宣傳等。隨著公眾需求增加,新媒體業務發展,氣象影視節目借助電視廣播、手機、互聯網等手段,多元媒體聯動播出、廣泛立體覆蓋,直播天氣實況,直擊氣象災害現場,制作氣象系列紀錄片各種形式層出不窮。節目制作重要的一環就是外景拍攝,攝影師使用動態影像記錄儀和數碼相機等記錄下天氣現象,獲取優質畫面,在進行節目編排制作時具有充足的發揮空間,從而能夠提升節目效果。在拍攝天氣現象時,第一要務就是找尋目標現象的出現地點,此時可以根據氣象學理論和本地天氣預報做出判斷。天氣現象的拍攝較一般景物更具難度,時機的把握和光線的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素[1]。一年之內季節更替、天氣輪換,一日之內也有雨晴更替,所以,掌握不同天氣現象的發生特點,攝影師便可以抓住有利拍攝時機,提升拍攝作品魅力。筆者根據多年的實地拍攝經驗,總結出用于影視節目制作的天氣現象拍攝技巧。
順光拍攝時,光線和鏡頭朝向保持一致,此種情形下鏡頭內物體受光均勻,亮度較高。被攝對像反射回來的光的亮度和進入鏡頭照射在感光元件上的光量較為容易控制,可充分表現畫面質感。特別是拍攝天氣現象的背景中有江河、湖泊、海洋等具有水平反光環境條件的,順光拍攝不會出現太過煞白的過曝區域[2]。
晴天拍攝時要注意被攝物體亮面和陰影面接受的入射光的比率。比率取決于投射到被攝體亮面和陰影面的光線的強度和它們的投射距離。光比的大小與圖像上影像的明暗反差、立體感、影調層次、色彩再現以及拍攝時曝光的難易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光比大,影調明暗反差大,立體感強,影調明暗鮮明。但如果光比太大,則圖像最亮的部位或最暗的部位細部層次明顯損失,色彩也不夠好。光比小,圖案明暗反差小,立體感較弱,但細部層次和色彩較好。拍攝者要根據拍攝晴天現象的整體構圖想法,適當處理光比。
逆光拍攝是具有較強表現力的方式,能夠使畫面產生不同于肉眼在現場所見到的實際光線藝術效果。逆光拍攝包括全逆光和側逆光兩種[3]。從光位來看,全逆光是對著相機,從被攝體的背面照射過來的光,也稱背光。側逆光是從相機左、右135°的后側面射向被攝體的光,被攝體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若逆光拍攝運用得當,可增強被攝物的質感,尤其是拍攝枝葉和花卉等厚度較薄的物體,逆光能凸顯物體的色澤度,使其有透射增艷的效果,而且鏡頭內物體明暗相對差別大,藝術效果強。在氣象攝影中,專題紀錄片類題材通常需要這樣的景物鏡頭。
在拍攝逆光時,攝像機需要檢測出視頻信號的平均值或峰值,然后根據檢測值對鏡頭光圈的擴大或縮小進行自動控制,否則會出現曝光不足。為提高曝光補償,要提高一檔或半檔,或采用手動光圈。此外,逆光拍攝會因強烈的光線反射在鏡面上出現光暈和耀斑,導致鏡內出現亂反射從而降低畫質。為避免出現這種現象,逆光拍攝要盡可能選在陰影處或者使用遮光罩。
色溫是體現不同光源條件下攝像機能否正確再現色彩的一個重要指標。日出前后,太陽光線的色彩變化迅速,從微微泛白到泛紅、紅黃、泛黃。日落前后,太陽光線的色彩變化規律則是稍微變黃、變紅、藍紫、藍色。公眾視覺中日出日落的色彩為橙黃色或是金黃色,如果使用與日出日落時的太陽色溫相同的色溫檔進行拍攝,則最終呈現在畫面中的是亮白或淡黃色圓形,這會削弱對觀眾的視覺沖擊。因此,在拍攝過程中,拍攝者可利用色溫的調整,使特定時間的色彩更為濃郁,從而得到渲染畫面的氛圍[4]。
利用色溫對色彩進行控制的規律是:設定色溫高于實際色溫,照片會偏紅;設定色溫低于實際色溫,照片會偏藍色。比如太陽躍出地平線后,光線偏紅色,此時真實色溫可能為4 500 K左右,若設定6 000 K左右的色溫進行拍攝,那么畫面的紅色會更加濃郁。具體操作步驟如下:選擇6 000 K色溫檔調整白平衡,注意若在當天拍攝,即時調整好6 000 K 的光線調白平衡,也可提前一天在原地點調好白平衡,使用攝像機的白平衡記憶功能確保已經調好的白平衡不變,在第二天時機合適時可立刻拍攝;攝像機設置色溫高于現實色溫,會利于低色溫光線通過,高色溫光線被過濾掉,整體畫面呈現出偏暖色調,黃橙紅色調則突出,拍攝出的太陽顏色即為橙紅色或金黃色。
拍攝地點的選擇遵循以下兩點原則:一是選擇較高的機位,如山頂、土坡、建筑物樓頂等,這樣可避免樹木、建筑物的遮擋;二是拍攝點周邊為大片的開闊地帶,有河流、湖泊等水域則更理想,因為水面的反光可豐富畫面的影調層次,若沒有水面等中景,可以尋找一些林木等進行調和,豐富畫面內容。
拍攝日出日落的畫面時,拍攝對象為太陽,所以曝光率就要以太陽周邊天空的亮度為基準,這樣能避免因光圈不夠大而影響地表物體的曝光,也能確保太陽周邊云層和霞光的曝光,提高畫面層次感。采用此種方式,必須手動調整光圈。此外,在對有太陽的天氣現象拍攝時,一般會用到極小光圈與極高快門速度的曝光組合,以減少進入到相機的光量,避免多光線匯聚后引發高溫燒壞感光元件。當然,在早晚時分,太陽光線稍弱,不需長時間對太陽拍攝的話,一般不會損傷到相機的感光元件。
云景可反映一段時間內的天氣狀況,增添畫面的飄逸感,可用于美化作品、營造氛圍、均衡畫面。夏季驟雨來臨前、雨過天晴后的下午會出現罕見的云狀。云景天氣出現時太陽光線強烈,物體被投射的影子顏色加深,此時要縮小光比。當以白云為畫面主體時,其占據構圖的大部分,白云的明亮程度不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曝光。曝光后的效果是地面景物與白云稍微呈現出反差,通過對比反襯出美感。拍攝云景和晚霞時,要對著天空測光,然后結合天空亮度增加半級或一級曝光量,不能將太陽攝入畫面中。
天空中云朵分布較散,陽光被遮擋后會形成區域性分割的一束束“舞臺光”,這種區域性光束也會隨著云朵的移動而發生移動,極具美感。此時若拍攝者位于能見度高的山頂,開啟廣角鏡長時間拍攝大遠景,后期剪輯時快放,會獲得風起云涌的效果。暴雨來臨前,風力較大,天空中出現厚重的積雨云,也是表達天氣驟變的較好拍攝時機。此時可選擇高層建筑頂樓為拍攝地點,層層積雨云在風的作用下緩緩移動,這樣的鏡頭在紀錄片中極具表現力和現場感。當然也可作空鏡頭,后期制作時快放,渲染緊張氛圍[5]。
拍攝雨景時,為了拍下連成條狀的雨點,需要選擇在大雨天氣拍攝,并且需要有深色調背景襯托。若雨中景物的襯托物為天空,那么即使雨勢較強,也會因雨條和天空同為白色調而難以顯出雨條。
就拍攝距離而言,拍攝距離越近雨條越顯著,越遠則并入整個構圖中的景物較多,雨條難以被凸顯。因此雨景拍攝范圍不宜過大,背景宜選擇暗色調。在晚上拍攝雨景,可選擇在路燈光線襯托下或車前燈的雨。雨天光線變化程度大,需要注意測光。雨天拍攝整體畫面反差小,則曝光補償可以適當降低1 EV,以增強畫面反差。
霧氣的產生需要水汽的蒸發。拍攝霧景的最佳時間為早上。太陽初升,江河湖海的水面一般會起霧,大概有半小時的拍攝時間。此外,雨后的田野和樹林也會產生霧景,但一般較淡。
霧氣由于是顆粒粉塵與水霧的結合,比空氣略重,一般位于低處,所以從山上向下拍攝,可以拍攝霧氣的分布,下方的景物在霧氣中若隱若現。霧景以白色和淡灰色為主,所以需要有少許但有“重量”的黑色景物壓住畫面,否則畫面會缺少力度。通常可以選擇造型好的樹枝、有特色的建筑等。有份量的深色部位常常是作品成敗的關鍵,但宜少不宜多。
雪景拍攝不如風景拍攝講究時段合適,拍雪景的時機沒有特別要求,在下雪時或雪停后拍攝皆可,下雪時拍攝能拍出雪的動感,雪停后拍攝可拍出雪的純潔、靜謐、詳和之感。
雪景拍攝需手動調整白平衡,以還原真實的色澤。當周圍景物的顏色對雪產生反射,會導致白雪產生顏色干擾,自動白平衡拍出的雪的顏色不自然,因此需要手動調整相機的白平衡來糾正色彩差,以還原色彩,達到所見即所得的效果。
拍攝雪景時,逆光和側光拍攝最合適。采用逆光和側光拍攝,景物有明暗效果,層次感凸顯,鏡頭附近的雪更能表現出通透晶瑩的質感。若采用順光拍攝,則雪顯得過白,畫面缺少層次感。若單拍雪景,會有一種冰冷寂靜之感,因此可以加入一些暖色調的景物到畫面中。由于雪景主色調為白色,也易產生畫面的“空”感,因此雪景極易適合排出極簡風格畫面。在拍攝時要把“點線面”中的單一部分摘出來加以表現,以達到極簡構圖的效果。
本文總結了氣象影視節目中對于不同天氣現象的拍攝技巧。合理利用這些技巧,可以使拍攝的畫面構圖和諧,色彩層次豐富,達到畫面真實性和藝術性的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