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北京 100789)
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傳輸、播出過程中重點依托的技術類型。隨著數字化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播出范圍的持續擴展以及“三網融合”的穩步推進,廣播電視工程技術的應用也進入了融媒體的新時代。融媒體時代的電視工程技術應用,除了圍繞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傳輸及播出業務以外,還要重點關注受眾在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方面的特殊需求,努力尋求技術應用的新空間、新方向、新策略。顯然,這對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應用的研究與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相關技術主體立足融媒體時代特點,尋求新的應用策略。
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是廣播電視制作播出工程和廣播電視傳輸覆蓋工程的總稱。據此,可以將廣播電視工程技術分為廣播電視制作播出類工程技術和廣播電視傳輸覆蓋類工程技術。
廣播電視制作播出類工程技術,簡稱廣播電視制播工程技術,指的是廣播電視節目采集、制作、存儲、播出及傳輸方面的技術、設備及系統。根據廣播電視節目制播情況,可以將主要的制播技術劃分為前期拍攝技術、后期制作技術以及播出分發技術等[1]。其中,前期拍攝技術主要是使用諸如電影機、肩扛一體機、手持一體機等超高清攝像機以及電影機設備進行廣播電視節目的錄制;后期制作技術是借助各類計算機軟件對前期拍攝的素材進行視頻剪輯、聲音制作、特效合成、視頻調色以及視頻轉換輸出等操作,最終形成可以通過廣播電臺或者電視臺播放的廣播電視節目內容;播出分發技術是通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構建廣播電視節目分發平臺,實現廣播電視節目播出的有序化、規范化。
廣播電視傳輸覆蓋技術包括衛星技術、光纖技術、接地技術等。其中,衛星技術是以用于廣播電視信號接收與傳輸為主要功能的技術,可以實現數據信息的遠距離傳輸和高時效性,能夠保證廣播電視信號的大范圍全覆蓋[2]。光纖技術是利用光纖進行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的技術,由于光纖具有高速傳輸、安全性和穩定性的特點,使得其成為目前廣播電視媒體普遍選擇和使用的傳輸類技術。接地技術是廣電工程技術的重要內容,主要是在廣播電視系統與某個電位基準之間建立低電阻通路,使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電流被順利導出,保證設備正常運行。該技術主要用于保證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的穩定性,增強信號抗干擾能力。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雖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隨著技術的融合以及受眾對媒體傳播內容的個性化需求,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應用面臨新的技術要求和挑戰,需要通過持續性的應用策略探尋來挖掘和發揮技術在提高廣播電視工程發展質量方面的作用[3]。結合當前媒體融合的實際來看,廣播電視工程技術的應用應當重點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節目制作,是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也是打造符合融媒體傳播需求的高質量節目的重要方式。雖然當前廣播電視制播技術的應用較為成熟,相關技術及應用的途徑和方法也較為明確,但隨著受眾在節目收聽方面的個性化差異的呈現,制作適合不同媒體的廣播電視節目,逐漸成為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技術面臨的現實性任務和挑戰,而這就需要媒體進行技術應用方面的創新[4]。
一方面,創新攝像技術。攝像是獲取廣播電視節目素材的重要途徑。雖然在長期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攝影師等技術人員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節目制作經驗,對利用廣播電視工程技術開展科學的節目錄制有一定的行為方式習慣,但是隨著媒體的融合,尤其是節目在不同平臺中的傳播,使得攝影師要根據不同的平臺、不同的受眾,錄制差異化的節目素材內容,以便于后期節目的制作。因此,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攝影師要結合節目主體,通過鏡頭的拉遠、移動、推進,來捕捉穩定且獨特的視頻畫面。同時,在素材拍攝過程中,攝影師要從立意、構圖等方面進行多角度的調整和比對,以獲取真正符合現代受眾畫面審美特點的節目素材。當然,攝影師在節目畫面錄制過程中,也要注意從不同的人物角色和情感體驗角度進行深入的思考,以確定最佳的攝影方式,保證節目錄制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豐富節目的聲音體驗。聲音,是廣播電視節目中信息傳輸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受眾節目收聽體驗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因素。隨著各類聲音處理軟件的開發,音響師要通過技術手段獲取與節目匹配且能夠給受眾帶來獨特聽覺體驗的聲音,使聽眾能夠感受到聲音在信息傳輸方面的魅力。在實際的節目聲音制作中,音響師除了關注現場聲音的錄制以外,還要注意根據節目的主題和內容特點,從其他聲源中尋求更加匹配的聲音素材,并通過聲音處理軟件的加工處理來滿足節目聲音展示的需要,而這就需要音響師結合自己的聲音制作經驗,進行不斷的技術性探索和優化。
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已經突破了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既有范圍,向網絡新媒體延伸,而網絡新媒體與廣播電視系統在內容播出方面的技術路線和要求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媒體需要結合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內容播出特點和要求,搭建全媒體播出分發平臺,以滿足媒體節目在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新媒體平臺的有效播出。具體來說,全媒體播出分發平臺主要包括數據中心、分發平臺及播出服務器三部分。其中,數據中心通過由云技術、網絡技術等構建的分布式全媒體數據中心,對制作出的廣播電視媒體節目數據進行非結構化、半結構化和結構化的管理與存儲。數據中心的功能主要有節目內容素材匯聚、節目內容生產、節目內容播出以及節目內容發布等。分發平臺對傳統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分發系統進行更新,實現生產內容4K化,電視播出、信號調度、視頻播出IP化等,其中視頻播出IP化可以支持多種信號源格式,并對信號進行轉換,以提高信號的兼容性。同時,分發平臺還吸收了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以確保精準控制和監管平臺中所有數據的動向,改良網絡中有關信號延時的問題,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的效率。播出服務器引入可以支持多種格式且具有格式轉換功能的媒體播放技術,搭建IP流播出服務器,實現IP流信號、TS文件以及MXF文件的兼容性播出。同時,服務器還可以對圖文信息進行包裝,并支持4K播出、播出備份等服務器功能的實現[5]。
總體來說,全媒體播出分發平臺是在傳統節目分發系統的基礎上進行的技術升級,其在虛擬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技術的支持下,打造適用于包括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以及網絡新媒體在內的全媒體的內容分發播出要求,能夠實現廣播電視內容的精準播出。
融媒體時代,受眾對于廣播電視節目的收聽已經不再局限于聽到聲音,而是提升到了聽到優美的聲音,并看到美麗的畫面。這種要求的變化使得廣播電視信號傳輸方面面臨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為此,廣播電視媒體需要借助5G等高性能的技術來優化信號傳輸技術,以保證信號傳輸的質量和效果。
一方面,開發面向4K視頻和音頻信號傳輸的新技術。4K是當前廣播電視媒體面臨的信號傳輸新要求。與傳統的超高清視頻相比,4K技術有更高的動態范圍、更寬的色域和更高的視頻分辨率,能夠給受眾帶來更高清的體驗。當然,這也要求有更高的數據信號傳輸網絡帶寬。為此,廣播電視媒體要持續推進視頻和模擬信號傳輸系統的IP化改造,通過IP系統軟件來提高節目傳輸方面的協調能力,合理地完成信號傳輸的任務,保證信號傳輸的穩定性和持續性[6]。
另一方面,構建4K+5G傳輸系統架構。5G技術是融媒體時代媒體信號傳輸重點挖掘和利用的技術類型,這是因為,5G技術除了具有超高的物體連接能力以外,還具有超高的傳輸速率和超低的延時。利用這些優勢,可以提高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的效率,降低信號傳輸過程中的延遲[7]。在實際的信號傳輸方面,媒體可以通過構建4K+5G的信號傳輸系統架構,通過節目制作現場的PGM信號車將錄制的節目通過4K編碼器進行編碼處理,然后輸入格式為H.265格式、碼率為50 Mb·s-1的4K視頻畫面,再經過5G CPE設備將編碼后的視頻流傳送到附近的5G基站,最后流入5G核心網,由核心網將內容直接分發給移動播出平臺[8]。這種吸收5G傳輸優勢的傳輸系統架構,可以明顯提高節目信號傳輸的效率和效果,滿足融媒體環境下信號傳輸的需要。
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是廣播電視內容生產、傳輸與播出全過程重點依托的技術要素。在長期的實踐中,廣播電視媒體逐漸構建了面向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播出和廣播電視節目傳輸活動的技術體系,從技術上保證了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傳輸與播出。而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廣播電視節目在多種媒體平臺上的廣泛傳播,原有的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應用方式已然出現了滯后性,需要在原有框架的基礎上,進行持續性的應用更新。為此,相關主體在廣播電視工程技術應用方面,要注意通過創新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技術,打造全媒體播出分發平臺,改善信號傳輸技術等方式優化現有的技術,確保技術得到科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