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嬌嬌,閆 鵬
(1.華東政法大學,上海 201620;2.上海市包裝技術協會塑料包裝委員會,上海 200020)
隨著一系列塑料污染防治相關政策的出臺,塑料包裝行業又一次掀起了關于禁塑、限塑的討論。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是塑料生產大國,有關部門陸續頒布了相關政策以限制對塑料制品的使用。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禁止生產和銷售超薄塑料袋并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制度。2015年1月1日,吉林省正式施行“限塑令”,成為我國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2020年3月,海南省發布了《海南省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名錄(第一批)》,不允許工廠生產銷售一次性塑料制品,其措施相比以往更嚴苛。
塑料包裝主要分為軟包裝和硬質包裝。軟包裝主要是指塑料薄膜、薄膜復合袋、編織袋等。硬質包裝主要是指塑料瓶、塑料桶、塑料箱、塑料盒、塑料板等。相對于紙、木、金屬、玻璃等包裝材料而言,塑料包裝起步最晚,但發展最快,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日化、電子和工業制造等領域。據統計,2021年全國塑料制品產量為8 004萬t,同比增長5.9%。其中,約六成為塑料包裝制品,產量約為4 800萬t。同時,塑料包裝制品在整個包裝行業的產值占比在不斷上升,預計到2022年我國塑料包裝行業規模企業工業產值將達4 830億元。實施“限塑”政策已多年,塑料產量未減反增,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思考。
塑料污染主要是指塑料制品對環境的破壞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兩個方面。塑料制品大多是由石油提煉的高分子聚合物配合抗氧劑、穩定劑、增塑劑等化學助劑和填料再經塑化加工而形成的產品。在高分子聚合反應過程中有催化劑參與,在加工過程中有各種助劑參與,這其中就會引入一些對環境和人體有害的重金屬或微量元素。在塑料軟包裝復合制袋印刷環節中,使用膠黏劑和油墨溶劑,引起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排放。消費者隨意丟棄塑料垃圾,再加上社會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塑料回收再利用管理體系,造成“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等現象。上述情況表明,造成塑料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塑料包裝制品的加工、塑料包裝消費后消費者的不當行為和塑料回收再利用管理體系的缺失。
塑料包裝,使用便捷、價格低廉,用于食品包裝可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用于日化品包裝可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尤其在快遞外賣之類的新業態領域,塑料包裝更是功不可沒。據統計,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達到833.6億件,人均每年約達60件,外賣行業總體訂單量超過171億單[1]。近年來,隨著個性化消費的升級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消費者對安全衛生的充分考慮,“小包裝”盛行帶動塑料包裝市場進一步增大,并在“以塑代紙”“以塑代木”“以塑代金屬”“以塑代玻璃”的競爭中獲得優勢。當前塑料包裝的應用價值不斷在提高,這主要得益于以下3個方面。
(1)作為塑料包裝的基礎原料,石化合成樹脂不斷得到擴能增效,使得塑料包裝材料不僅在原料上有了保障,而且單品成本不斷降低。
(2)塑料包裝機械行業的技術進步極大地提高了塑料包裝的生產效率。
(3)改革開放四十年,在不斷對外交流合作中沉淀積累下來的塑料包裝技術人才,成為塑料包裝實現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中流砥柱。
當前塑料包裝上下游產業都在積極行動,盡力減少或消除塑料污染根源。
(1)在原料合成樹脂方面。隨著我國樹脂合成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使用高效綠色催化劑,減少了殘留,提高了聚合度。截至2021年,我國聚乙烯樹脂年產能已達到3 500萬t,其中茂金屬催化劑蓬勃發展;聚丙烯年產能達3 346萬t,聚氯乙烯年產能達2 568萬t,其中無汞催化劑大量應用;聚苯乙烯年產能達380萬t,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年產能達442萬t。五大通用樹脂合計年產能達10 236萬t。基礎樹脂基本實現了國內自給。
(2)在塑料制品加工方面。研發應用綠色化助劑體系。例如,在聚氨酯泡沫塑料行業,淘汰了含氫氯氟烴(HCFC-141b);在擠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行業,淘汰了HCFC-22/142b發泡劑、六溴十二烷(HBCD)阻燃劑、全氟辛酸(PFOA)、短鏈氯化石蠟、UV328等。又如,聚氯乙烯鉛鹽熱穩定劑逐步被鈣鋅熱穩定劑逐步替代鄰苯類增塑劑被非鄰苯類增塑劑替代。
(3)在塑料軟包裝方面。大力研發與推廣使用水性油墨。五色套印速度可達350 m/min,不僅印刷效果和色牢度都非常好,而且減少了VOCs排放、降低了成本。塑料復合包裝中大力研發與應用水性膠黏劑,水性丙烯酸樹脂膠黏劑和水性聚氨酯樹脂膠黏劑發展迅速,水性聚氨酯膠黏劑在在材料結構、耐高低溫,以及對油墨的適應性方面優于溶劑型雙組分聚氨酯膠黏劑。無溶劑復合技術已經在塑料軟包裝行業得到全面推廣,技術裝備日趨完善。塑料彩印包裝領域正在積極探索無溶劑UV油墨印刷和EB油墨印刷,行業中也有可喜進展。塑料軟包裝企業不斷改進和迭代末端VOCs治理裝備及工藝。通過熱力氧化技術(RTO/RCO/CO)和熱能系統組成解決方案,實現減風節能、常溫回收、回收精制回用、節能降耗的全過程綠色化。在線檢測和數字化印刷技術助力提高彩印行業印刷效率,推動印刷綠色化發展[2]。
(4)在塑料硬質包裝方面。全電動注塑機、多點控制吹塑機、高效擠出機的全面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硬質包裝塑料制品的加工效率,在降低單品能耗的同時,不斷向塑料制品減量化挑戰。在硬質包裝摸具設計和新品開發過程中,運用三維打印技術實現減量化模擬以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針對減少超薄塑料袋、發泡塑料餐具、聚乙烯塑料購物袋等一次性塑料包裝的使用,以及廢塑料回收、再生行業污染的治理,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塑料制品產量倍增的情況下,“白色污染”明顯減少,大批“散亂污”企業、作坊得到整治,廢塑料再生行業的環保水平顯著提升。有研究表明,塑料包裝的物理回收或者化學回收在碳減排方面依舊比直接作為垃圾焚燒更具優勢。而物理回收無論在碳減排還是性價比方面都好于化學回收,因而是目前最好的綠色化回收技術。
一直以來,阻礙塑料包裝物理回收循環利用的主要因素:一是塑料包裝廢棄物,尤其是軟包裝膜袋類產品,因價值低廉而無法實現無補貼狀態下的閉環循環;二是追求包裝功能性而廣泛使用復合材料,阻礙了現有高效物理回收的循環過程。值得關注的是,包裝行業同仁正在積極努力為塑料包裝探索單一化材質,為后續的物理或化學回收創造有利條件。例如:黃山永新、金絲楠膜等一批包裝企業積極推廣雙向拉伸聚乙烯復合膜技術;巴斯夫等化工企業針對塑料包裝積極探索具有經濟價值的化學回收工藝路線和裝置;上海數智綠色包裝研究所、上海睿斯科環保技術有限公司積極嘗試社區塑料包裝廢棄物的激勵回收、安全循環、有效利用,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實踐經驗。此外,隨著資本的投入,可生物降解樹脂的產能不斷增加,不僅為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裝制品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平價原料,還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生物降解塑料的有效機會。
總之,安全、環保、低耗、高效、可復用、易回收、可再生、可降解構成了目前塑料包裝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而整個產業鏈都在努力協同綠色發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都對塑料包裝綠色化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和要求。上海市包裝技術協會在塑料包裝綠色發展方面通過標準化手段引導企業參與并實踐綠色包裝創新突破,相繼制定并實施多項關于塑料包裝的綠色標準,包括《上海市綠色包裝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第1部分:通用規范》《上海市綠色包裝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第2部分:塑料包裝產品》《全生物降解購物袋》《全生物降解快遞袋》《全生物降解垃圾袋》《單一材質聚烯烴包裝材料》等,對塑料包裝的綠色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當然,法規與標準在執行和貫徹過程中要不斷得到完善。筆者建議,政府應當積極探索委托監管機制授權行業組織或者第三方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塑料包裝綠色發展的監管和引導,落實法規和標準化的執行情況。同時形成常態化的監管與督導機制,促進行業養成綠色化的自覺習慣。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的企業營商和生存環境,才能讓企業安心于產品研發和技術更新,不斷為用戶和消費者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綠色的包裝制品。由此可見,法規與標準在推進塑料包裝綠色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下簡稱“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引擎之一。經濟活力促成長三角成為我國塑料包裝的重要產業基地之一,在生產、流通、消費領域,長三角彰顯其強勁凝聚力,吸引著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資源、人才和資本匯聚于此。隨著越來越多的食品、醫藥、日化生產基地從上海遷出,與之配套的相關塑料包裝供應商也外遷至江蘇、浙江、安徽,形成了諸多塑料包裝產業基地,如江陰塑料彩印基地、常州大型中空塑料制品產業基地、蕭江塑料編織袋產業基地、桐城塑料彩印基地等。
長三角地區有著先進的塑料包裝理念和國際水平的塑料包裝產業鏈,在塑料包裝綠色發展方面同樣堅持創新和探索。
(1)聚酯塑料瓶回收再生成為滌綸短纖維早已成為長三角地區的閉環產業。江浙兩省聚集著大量再生紡企業,消納長三角乃至域外的瓶片廢料,完成從廢塑料到衣服的華麗轉身。近期,華東理工大學的廢紡纖塑型材技術已完成產業化,進一步實現廢衣服到建材的深度綠色化。
(2)安徽界首資源再生產業園同樣擁有一批從事廢塑料再生造粒成型的企業,以聚烯烴塑料為主,匯聚形成塑料包裝消費后循環再生利用的產業基地。
鑒于綠色發展已是塑料包裝行業的普遍共識,長三角區域企業更應發揮區位優勢、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搶占先機,在安全、環保、低耗、高效、可復用、易回收、可再生、可降解等方向重點發力,不斷創新技術、研發產品。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應正視短板,例如:在塑料彩印環節,VOCs超低濃度回收處理、塑料薄膜金屬蒸鍍和滾塑容器工藝等的能耗仍然偏高;200 L和IBC噸桶減量化、水性里印油墨產業化、塑料編織后道縫袋工藝自動化、全生物降解塑料包裝堆肥產業化的技術水平亟待提高;示范性塑料包裝回收企業和基地缺少持續扶持;等等。筆者認為,一些有待不斷完善的綠色化工作更需要包裝行業同仁和來自政府、協會、學會的關注和支持。
問世于1909年的塑料已經徹底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作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材料之一,塑料已經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與鋼鐵、木材、水泥一起構成現代社會的四大基礎材料。由于人們過度使用資源、隨意丟棄塑料制品,以及缺乏循環回收管理體系,全球普遍存在“白色污染”“微塑料污染”“有害添加劑”等問題。既然大家都意識到此類問題的嚴重性,就像治理全球溫室氣體一樣,相應的解決方案也同樣能夠被制定出來。塑料并不可怕,它只是人類建造美好家園的一種材料,只要用法得當、處置妥善,一定能與人類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