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鳴
(南京市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我國生物醫藥行業蓬勃發展,誕生出一批具有資源集聚優勢、承載行業研發生產的生物醫藥谷,尤其位于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或經濟開發區的生物醫藥谷成為行業研發生產的核心載體。南京某生物醫藥谷坐落于山麓,位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該基地經過多年的發展,新藥開發各環節上均有知名企業和研究平臺,具有良好的信息、人才、運輸、交通等方面的優勢。本項目用地面積33 719.7 m2,總建筑面積37 479 m2,是醫療器械、醫藥制劑、診斷試劑、疫苗研發生產為主的現代化生物醫藥谷(見圖1)。總體設計目標為:發揮專業優勢,為提升醫療器械、醫藥制劑、診斷試劑、疫苗的研發生產能力以及為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醫藥谷提供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設計。

以適合自然山麓的布局安排、契合研發生產的多重適配性,該生物醫藥谷被精心打造成“一軸二線三區”格局的山間生態人文科技谷。“一軸”即山間景觀主軸,“二線”是人員流線與貨物車輛流線,“三區”為研發生產廠房區、輔助區和停車場區域,設計融入了綠色生態、以人為本的理念。下面對該生物醫藥谷設計的四個要素,即分區、流線與豎向、適配性和生態人文進行詳細論述,分析如何基于這四個要素進行設計。
生物醫藥谷包含多種功能,需要合理劃分區域,分區是首先要做好的設計要素。仔細了解和分析建設方的整體功能使用需求,要在有限的用地內科學的確定不同區域的大小和場所,協調好區域相互之間的關系。該項目用地形狀并不規則,既要布局的合理適用,又要能夠充分利用整塊用地。建設方的主要需求是建設能夠向現代化生物醫藥企業租售的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廠房,并有比較完善的輔助配套設施及較高的效率。針對這個建設方主要需求,生物醫藥谷被清晰的劃分為三大區域:廠房區、輔助區和停車場(見圖2)。三大區域巧妙充分的使用用地,既相互分開又便于聯系,構成了完整的有較高效率的生物醫藥谷功能體系。

廠房區是實現建設方需求的核心功能區域。效率是現代化研發生產的要求,也是建設方的主要需求點,集中規劃多層廠房有利于效率的提升。傳統的單層廠房占地很大,生產設施會比較分散,也不利于基地室外活動及綠化空間的形成。該藥谷采用的多層研發生產廠房,能更加充分的利用資源,做到節地增效,并且能夠產生出更加人性化的室外場所空間。作為核心區域,研發生產廠房區占地最大,規劃布置在場地的中間,由五棟四層的丙類廠房組成,可以研發生產醫療器械、醫藥制劑、診斷試劑、疫苗等。依場地條件四棟廠房平行布置,一棟廠房垂直布置,巧妙利用了不規則的用地。五棟研發生產廠房均是標準化的簡潔長方體,集聚在一起,排布有序,和上一期的廠房布局相呼應。東邊四棟廠房中間形成廣場空間,西側垂直布置的一棟廠房又與其他廠房產生L形的半圍合場所空間。它們不是單獨的個體形象,而是給人們形成了整體連續又有呼應變化的群體印象,方整中帶有理性的秩序之美。
地塊的西南角利用道路與圍墻形成的狹長梯形地帶,形成了停車場和輔助區,集中規劃地面停車以及分析化驗、降溫池、污水處理池、事故水池這些輔助生產設施。停車場與輔助區具有被整個生物醫藥谷共享的特性。停車場靠近地塊西入口,方便汽車停泊。停車場有三個出入口,車位采用體現生態綠色的植草磚,垂直停車和環形車道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車輛停泊效率非常高。輔助區相對靠近研發生產廠房區,利于滿足對五棟廠房的服務半徑要求,提升輔助生產設施的服務效率。輔助區的分析化驗為地上一層建筑,周圍密植竹子,形成安靜的分析化驗空間的同時,也美化了環境。輔助區的降溫池、事故水池、污水處理池都設置在地下,池的頂板上方種植草坪,為生物醫藥谷多爭取了綠化空間。該藥谷生產過程中的高溫水蒸汽凝結成溫度較高的水,排放溫度約85 ℃,先排入降溫池,進行冷卻以后,再排入市政排水管道。當企業出現生產事故或面臨檢修的特別情形時,生產廢液將臨時儲存在事故水池中。醫藥生產產生的污水不能直接排放,必須在污水處理池經過處理達標后再進行排放,這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環保的經營才有真正的經營效率,生產與生態要一體考量[1]。
分區不是形成一個個封閉的區域,而是打造開放融合、區域間互相作用的完整系統。生物醫藥研發生產是被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的創新型、科技型活動,通過精心設計、高效組織這種活動的空間區域,有助于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更好的滿足建設方和生物醫藥企業的需求。
生物醫藥谷經常有車載貨物出入,也有上下班的人員進出,必須規劃好車流和人流。承載車流、人流的道路廣場適用性如何,以及各建筑的可達性如何,和場地豎向設計是息息相關的。道路廣場坡度要適宜,為車輛和人員提供可靠、高效、舒適的通行條件。流線與豎向是生物醫藥谷設計的又一個要素。
人車分流是該藥谷設計秉持的理念。地塊共兩個出入口,人行出入口位于地塊北側,貨物車行出入口位于地塊西側。人員從北側人行出入口進來后,就進入了開闊的人行綠化廣場,人們在綠化廣場休憩和交流,形成了人性化的研發生產環境,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車行道路圍繞廠房形成了外圍通達格局。貨物車輛從地塊西側進入,經廠房外圍車行道路直接抵達各棟廠房的貨物入口,而廠房的人員入口面向著內部人行廣場。廠房的貨物入口和人員入口這樣分開設置,避免了貨流對生產區人流的影響[2]。這樣的人車分流規劃達成了最優化的流線設計,保證了人車各行其道、互不干擾,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便于管理(見圖3)。每棟廠房四周都設置了環行消防車道,消防撲救時全面啟用,平時并不都通行機動車,以便日常的人車分流。

場地豎向設計決定了承載人車流線的道路、廣場坡度等是否合理適用。本地塊東北低、西南高,高差較大,達到3.7 m。豎向設計需要仔細斟酌,如果規劃設計不合理,會導致藥谷不能正常使用、浪費投資。按照場地特征,本生物醫藥谷的豎向設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保持與周邊市政道路及上期工程順暢銜接;盡量順應地形,減少土石方工程量,力爭土方平衡;防止地塊內澇以及雨水倒灌。
廠房占地面積較大,依托地形,每棟廠房周邊的場地設計標高各自保持基本一致,利用廠房之間以及廠房與地塊邊界之間的場地做高差過渡設計。項目完工后,人在藥谷中感覺各處銜接順暢。
整個藥谷的場地豎向設計保持了原有東北低、西南高的特點,標高在7.30 m~11.00 m之間變化,高差3.7 m,在200多米的場地里逐步消化。本工程挖出的土方基本在地塊內做回填用,保持平衡,節約建設投資,也利于保護環境。
生物醫藥谷確保場地完成面比臨近市政道路略高,能順利排走地表雨水。沿市政道路的廠房正負零絕對標高并未比市政道路高很多,因而無需擋土墻,外圍廠區形象與周邊環境比較協調。整個地塊的豎向設計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適應山麓環境。
除具備科學合理的功能分區、流線與豎向設計之外,生物醫藥谷還需要高適配性的建筑。建筑的適配性主要體現在建筑功能、空間和立面形象適應多種實際使用需求,是適應市場、契合靈活研發生產的要素。
該生物醫藥谷廠房建筑在功能上適配了多種類研發生產,包括醫療器械、醫藥制劑、診斷試劑和疫苗。為適應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建筑公共部位完成精裝修,非公共部位以毛坯形式租售給用戶,再由用戶根據自身功能要求進行內部裝修。
廠房設計適配了多種的空間利用可能。廠房在一層布置了變電間,在每層均布置了配電間、電信間、廁所和空調設備平臺,同時預留了管井。各棟安裝水電進戶總計量表,分層安裝水電分計量表。這樣可以整棟生產運行,也可分層生產運行,滿足將來整棟或分層靈活租售給各企業。內部設計了局部兩層高的生產空間,如7號廠房,可以靈活適應將來可能會有的高大重型設備(見圖4)。

廠房平面是規整的矩形,是適配生產效率形成的結果。用戶依據自身工藝要求很容易在這樣的規整平面中高效的布置生產線,非常利于設備設施排布和流水線形成。這樣的空間使用效率高,不容易產生浪費的死角空間。每棟廠房的每層面積在1 500 m2~2 000 m2之間,能夠滿足一般生物醫藥企業的使用需求,同時面積也不是非常大,不會造成過多空置浪費空間。廠房生產區域采用有規律的柱網尺寸,根據市場情況和建設方要求,東邊四棟采用7 m跨度的柱網,最西邊一棟采用8 m及9 m跨度的柱網,形成網格化的模塊單元。這樣的廠房是使用靈活、富有彈性的。市場需求相對變小的時候,可以預留部分模塊單元作為備用;市場需求變大時,則可擴充使用更多的模塊單元。無論是面積大小的配置,還是網格化的模塊單元,都體現了建筑的適配性。
生物醫藥谷五棟廠房的層高均設計的比較高,1層~3層為6 m高,4層為5.3 m高。生物醫藥企業一般都有較高的層高需求,機電管線會占比較大的高度,工藝上凈高要求也比較大。藥谷廠房建筑如果沒有足夠的層高,其適配性就會有所缺失。
除了建筑功能與空間上的高適配性,本生物醫藥谷改變了廠房傳統單調的立面,賦予了藥谷建筑立面形象上的高適配性,不僅適應生產,也適應現代研發。這不是設計的心血來潮,而是實際的現代生物醫藥谷模式引起的。這里的定位不再是廉價代工廠,而是富有科技含量、追求創新的生物醫藥研發生產。低顏值、冷冰冰的廠房不能適配這種定位,這里需要的是能適應科研生產、激發創新靈感的現代化研發生產大樓[3]。外觀造型大膽運用虛實、韻律等處理手法,體現了現代建筑理念。立面以深淺對比的真石漆飾面為主,局部采用了玻璃幕墻和鋁合金百葉。真石漆勾勒有整齊的、體現工匠精神的仿石材劃分線,玻璃幕墻和鋁合金表達出現代工業的理性和美學。真石漆偏暖色,而玻璃幕墻偏冷色,它們碰撞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呈現出富有現代氣息的研發生產建筑形象(見圖5)。

生物醫藥谷僅具備合理的規劃與建筑是不夠的,還要從景觀環境方面著手,創造適應研發生產活動的人性化環境,設計好生物醫藥谷的生態人文要素。
該生物醫藥谷地處山麓,景觀道法自然,創造山石層疊、潤生草木的意向(見圖6)。場地高差通過精心設計的坡道和臺階自然而然的銜接。山林間豐富的景觀加上醫藥文化的景觀標識點綴,醫者仁心、仁者樂山的文化意境油然而生[4]。

整個生物醫藥谷的中間地帶有一個寬闊的人行廣場,形成了視線通透的山間景觀生態軸,同時也是創造良好風環境的清風走廊。這個廣場草坪穿插著硬鋪、線形結合著面狀、樹木枝繁葉茂、花卉多彩怡人,塑造了生物醫藥谷良好的形象與氛圍,為使用者提供了寧靜、舒適、綠色、生機勃勃的研發生產環境(見圖7)。

生物醫藥谷內廣泛種植優質草坪、綠樹和花卉。高大喬木搭配低矮灌木,色彩多樣、四季分明。醫藥研發生產區域的植物要求無異味、不易發散花粉,不能對藥品產生不良影響,要有一定的凈化空氣能力。綜合考慮選擇種植了香樟、廣玉蘭、紅葉李、紫玉蘭、桂花、海棠、山茶、冬青、杜鵑等等豐富的植物,創造了舉目有綠、處處有景的效果。綠植布置結合造型景墻高低錯落,景觀微地形起伏有致、輪廓飽滿自然,使環境更具立體感、層次感,綠化掩映襯托著建筑(見圖8)。使用者在日常的生產研發過程中,能有這些綠化景觀相伴,可以緩解身心疲勞、提高工作效率,藥谷的品質也得到了提升[5]。

醫藥研發生產選址在遠離污染的山林地帶,是為了防止藥品受到污染。反之,生物醫藥企業也不能辜負青山綠林,要做好環境保護,這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體現。該藥谷生產污水經過處理達標后,再對外網排放,保障了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生態環境又能促進藥谷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生物醫藥谷自然、健康、人文的高品質人行休憩交往空間,為人們自主的交流互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而科研生產人員之間的交流正是激發創新的重要途徑。該藥谷以山林為創作源泉,景軸貫通、綠意盎然,人際交往空間豐富,創造了科技與自然交匯的生態人文風景。
生物醫藥谷是生物醫藥行業研發生產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生物醫藥行業創新發展的加速器。面對有限的土地資源,如何設計好生物醫藥谷,是建筑師要深入探究的內容。南京某生物醫藥谷在分區、流線與豎向、適配性和生態人文要素上做了有益的設計實踐,建筑師要把握基于這四個要素的設計策略。對生物醫藥谷設計所進行的初步探討、總結分析,希望能夠為其他類似項目提供一定的設計參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