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瑞,高 越,楊峻明,石藝林,李炳蓬,楊 磊
(1.云南農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昆明文理學院城市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昔日繁華的歷史文化街區也因為時代的變遷和復雜的歷史問題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衰落。歷史文化街區見證了當地的發展歷程,現如今卻普遍存在功能混亂、公共設施不足、缺乏運用相關保護更新措施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通過改善當地的物質環境,控制各項建設活動和延續歷史人文脈絡等措施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提供思路,并力求活化當地的交通網絡及空間結構,實現街區結構完整、人氣提升,為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提供新思路。
“觸媒”是一種化學術語,是“催化劑”的另一種稱謂,它能在不被消耗的情況下,改變或加速化學反應的速率[1]。通過引入觸媒因子,可以促使周邊環境的有機變化,從而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各區域的發展都是由觸媒元素激發其自身活力而不斷發展的,所以把媒介理論引入到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之中,既可以促進城市理論的更新,也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觸媒是由城市所塑造的元素,然后反過來塑造城市本身環境,具有反哺性,觸媒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城市觸媒的目標是促使城市可持續性漸進地發展[2]。綜上所述,我們通過引進具有活力的新元素對其周邊的其他因素進行激活,元素和空間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更多的催化劑,影響周邊地區的發展,產生“鏈式反應”,逐漸形成全覆蓋式的觸媒因素,帶動整個地區的街區有機保護與更新(見圖1)。
早期城市更新的方法簡單、粗暴、大拆大建,造成了許多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的嚴重損壞,也對城市的文化內涵造成很大的損害。因此在城市更新設計中必須以保護當地的特色文化為主,追求自己的城市設計思想,在大量實際案例研究中,探索總結出一種全新的城市更新理論——城市觸媒。

通過該理論對城市或街區進行本土化的保護與更新,一改以往的大拆大建的激進方式,在原有的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筑等基礎上進行活化,引入新的觸媒元素,新舊元素之間互相作用,引發連鎖效應,在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的同時也不會對原有的文脈或地域文化造成破壞(見圖2)。

1.3.1 保護整體完整的歷史風貌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釋義》中指出,“歷史風貌”是指反映城市、鄉村、自然、人文環境的總體風貌,體現出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特征[3]。整體保護并不是要一味地保留原有的建筑物和設施,而是要從街巷、歷史、空間尺度、自然景觀、環境等方面進行綜合的綜合管理和維護。
1.3.2 保護街巷的歷史文化價值
歷史文化街區蘊含著代表當地優秀文化的歷史價值,這些歷史文化除了物質性的文物古跡以外,還包含許多非物質性的傳統文化,例如傳統手工藝、名人軼事、傳統習俗等,這些由古至今的歷史文化正是街巷最重要的內在價值。
1.3.3 保護街巷的歷史文化遺存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的性質決定了在改造時,必須將保護放在第一位置,在法律條例以及政策的嚴格要求上進行控制,在不破壞街巷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再對其進行改造,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
1.3.4 小規模漸進式的更新方式
歷史文化街區本身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但經過歷史的發展,衰敗的現狀卻不容忽視,需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更新使其滿足現代的使用需求。由于歷史文化遺存的特殊性,可實施操作的空間有限,選擇城市觸媒理論作為其更新方式,不僅是對核心區進行有效保護,同時也是激發當地空間活力的重要方式。
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地區傳統風貌的展示地,包含著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底蘊,但由于時代的變化,街區的生活條件質量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街區的發展逐步落后,而城市觸媒理論的特征主要以引入新元素來帶動原有元素,以點、線、面的方式進行合理的、可控的更新發展,歷史文化街區既可以保留原有的歷史文化元素,也可以適度的更新發展,與周邊地區緊密聯系。城市觸媒的兩大要素是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我們在此基礎上運用都市媒介要素來進行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必須要對其現狀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既要了解保護建筑、文物等物質性因素,也需了解當地深層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等非物質性元素,對這兩者元素進行重塑激發活力,形成當地獨有的主題定位,在凸顯街區特色和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能夠與時俱進、提升環境品質,形成現代人所適應的空間環境[4]。
建立城市觸媒框架,首先要做好先期的觸媒準備,通過對本地街區的實際調查,深入了解其自身的歷史內涵與缺陷,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決定觸媒運作的基本前提;第二部分是根據觸媒元素的前期準備,選擇具有活力的觸媒元素及載體;第三部分,采用相應的設計策略,對觸媒元素進行改造與活化,以點為面,帶動社區的活力發展;第四個部分是要引導和控制觸媒的發展方向,以實現良性的循環(見圖3)。

鳳羽鎮位于洱源縣的西南方向,距離縣城18 km,是一片山清水秀、群山環繞的小鎮,全鄉占地209 km2,海拔2 100 m~3 910 m,由山、園、河、村莊、田地組成自然和諧的布局。洱源縣屬北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干濕季節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溫”,溫暖宜人,境內立體氣候和區域性小氣候特征明顯。多年平均降水732 mm;洱源壩區(溫涼層)年平均氣溫13.9 ℃。鳳羽鎮下轄9個村委會:鳳翔、源勝、上寺、白米、江登、鳳河、起鳳、莊上、振興;全村共有43個自然村、121個村組。截止到2018年底,全村共有9 970戶,34 786人。長年居住著10個少數民族,其中白族人口達98%,是大理州白族人口最多的一個鄉鎮。
2.2.1 物質性觸媒元素
鳳羽古鎮歷史悠久,有許多留存下來的白族傳統民居,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有些古建筑在結構以及裝飾上有著極大的民俗特點,例如白族建筑中的照壁、紋樣雕刻等,但也有部分古建筑為名人故居,或是發生過歷史性變化的事件,這些都為建筑本身賦予了重要的歷史意義。建筑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歷史記憶,在對此類建筑進行更新改造的同時要注重保護它所蘊含的歷史價值(見表1)。

表1 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1)普通建筑。住宅功能是村莊最基礎的功能類型,以居住功能為主要結構的建筑群是村莊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鎮區居民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居住建筑構成鳳翔村社會網絡的基本單元,這種結構相對簡單,功能單一,相對于舊式建筑具有更新的特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住戶的歸屬感。
2)宗教建筑。鳳羽是白族的聚集地,也是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交匯點上的重要驛站。從古至今留下了許多具有宗教特色的建筑群落,例如:靈鷲寺、積慶寺、鶴林寺、鳳羽三教宮、鳳羽文廟(后改為鳳翔書院)、鳳羽武廟、起鳳武廟等。其次,鳳羽鎮中古塔種類繁多,包括鎮蝗塔、鎮水塔、鎮風塔、留佛寺塔等,是以石料砌成,外加粉刷而形成獨特的造型,與漢族的多層塔、磚木結構的多層塔相比,更具歷史和研究價值。
3)小鎮景觀。鎮區景觀主要由節點小品、地文景觀、生物景觀等所組成,是物質性觸媒的代表要素,不僅見證了當地的歷史變遷,還具有獨特的地域特性。景觀大多以植物、建筑小品、水體以及文化特色為主,是游客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物質,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當地的地域風貌和特點,是具有地域性的物質元素。
4)交通路網。在核心保護區內,吉祥路及大官路作為鳳羽古鎮的主要道路,中和路、太和路、石沖路等道路是鳳羽古鎮的次要道路,這些寶貴的物質都是鳳翔村極具歷史文化的展現。通過改善路網結構,不僅使村落的規劃合理,提高小鎮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同時也可以連接重要的景觀節點,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5)公共空間。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典型的線觸媒元素,是更新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分割空間的重要方式之一。街區內由于建筑的排布方式不同,距離尺度較小,形成以步行為主的交通空間,不僅承載著居住功能,也分布著一些商業、特色建筑及休憩空間等,以連接的形式將所有空間結合在一起。通過對沿街的元素進行更新利用,可以更好的展現出街區的文化特色和豐富使用功能,這些多元化的街區功能結合地域特色可以給游客帶來良好的空間體驗感。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出:“節點空間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點,它是一個觀察者可以由此進入的點,也是人們旅行的中心。”[5]在傳統村落中,由于景觀設施不完善,對于節點空間并沒有明確的界限,街巷的交匯點空間較大,一般會將廣場等節點設置在此。鳳翔村的節點空間多分布在兩條道路的交匯處,較為突出的公共區域共有五處,小廣場、古井、中和照壁都分布在茶馬古道或是歷史文化建筑的附近,處于村落形象展示的重要節點,在更新過程中也可以更好地突出鳳翔村的文化形象、豐富居民日常活動需求。老年活動中心以及太和村村委會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依據居民需求所衍生出來的公共空間,使用頻率較高,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居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在選擇此類空間作為觸媒元素時,應注重表現當地居民情感的內在含義。
2.2.2 非物質性觸媒元素
非物質形態的觸媒主要包括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街區歷史文化等,更多是展示村落的社會風貌、生活方式、精神內涵等方面的內容。非物質性的元素大多依托于物質形態的實體中,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現村落獨有的歷史文化。通過選擇村落核心的精神內容,并對其進行形式上的更新,可以更好地展現古鎮的歷史文化內涵,促進地域文化的延續與傳承(見表2)。
1)村落歷史沿革。鳳羽最早始于南詔時期,以設立鳳羽縣為代表,歷經六個時期至新中國時改設為鳳羽鄉,并隸屬于洱源縣[6]。鳳羽古鎮的歷史沿革賦予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鳳翔村大多以白族為主,每家每戶的照壁上都寫有家訓來彰顯居住者的文化地位,同時也作為家庭精神傳承的一種方式。

表2 非物質形態觸媒分類
2)民風民俗。由于歷史上鳳羽的民族來自不同地區,導致各村之間的風俗文化各有千秋。其中鳳翔村“春王正月”的風俗相傳是由湖北帶來的,必須依托村落而存在。春常被稱為一歲之首,正月生子寓意犯了春王正月,必須玩一次鬧春王正月,大約二百人,分飾不同角色,最后宣讀“圣旨”指明正月生子無罪,護送其回家,演出到此結束。鳳羽獨有的民俗文化還有田家樂、火把節、吹吹腔、霸王鞭等,曲藝民俗都極具白族特色,也是白族人民根深蒂固的民風民俗。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挖掘文化背后的內容,結合大眾所能接受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提取相應的圖文進行簡潔概況的表達,使文化精神依托于物質形式繼續傳承。
3)傳統手工藝。鳳羽是一個文化內涵深厚的鎮區,傳統的手工藝更是獨具特色,突出代表以非遺手工“棒王鞭”為主。書畫、雕刻、紡織等,都是鳳羽古鎮普遍的文化現象,照壁上的繪畫題字、窗格的雕刻紋理、民族服飾的紡織紋樣都已經深入鳳羽人民的日常生活。對鳳翔村的實地調研和問卷分析可以看出,鳳羽古鎮是一個極具文化特色的鎮區,淳樸的村民將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忠孝”作為他們的追求與信仰,同時也保留著中國農耕文化傳承下來的手工藝與民風民俗,并奠定了鳳翔村整體的文化基調。
功能的優化與完善如下:
1)建筑空間的修復與完善。鳳翔村核心區域的古建筑群落有許多明清、民國時期的具有文化價值的古跡遺存,以及現代改造修繕過的白族民居,不同類型的建筑形式采取不同的改善方法,將建筑依據歷史價值或損壞程度進行分類,采取相對應的措施進行功能的優化與完善(見表3)。

表3 建筑分類保護措施
在不改變原有街道建筑肌理的基礎上,采用小范圍、局部的更新方式對不同建筑進行修復完善,保證街區的整體性,提高人居生活質量(見圖4)。

2)街道立面改造。道路街巷是鎮區構成的重要結構,鳳翔村的歷史古街巷主要有四條:官路古驛道、中和古道、太和古道、元氏古道。鳳翔村的街巷空間主體由一條南北走向的主道路與東西走向的街巷組成街巷骨架,再由曲折的巷道串聯而成的整體街巷空間形態,其街巷空間保存著完整的古村落肌理,具有濃厚的原真性。
因此對街巷進行改造時,更多的要注重保存現狀存在的獨特空間肌理,通過對街巷空間結構、節點、尺度的把握,實現對鳳翔村街道肌理的延續。在此基礎上,增強其道路的通達性、便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環境質量。在街巷內部空間可以設立多個小型公共活動區域,提供街道內居民日常休憩交流的場所,對鄰里交往有著積極作用。
3)多層次的公共文化景觀區域。依據對鳳翔村的實地調研,鎮區的建筑布局十分緊湊,整體缺乏微小型的公共空間,鄰里之間缺乏互動性的場所。將公共空間作為觸媒元素對其進行重塑設計,以此來帶動街區的環境提升,增加鄰里互動性和居民歸屬感,促進人文與空間的融合。鎮區內資源分布較為分散,區域之間缺乏積極的文化聯系,依據鎮區的資源分布特色,打造“一個核心,兩個節點”的景觀節點空間,加強核心區對于周邊地區的影響,形成緊密聯系,擴大發展范圍(見圖5)。

通過前期的觸媒準備直到后期觸媒因子的重塑與激活,一系列的鏈式反應激發街區活力,但并不意味著觸媒反應的結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性的過程,我們需要對觸媒反應進行后續的引導,使其可以有序的進行更新,不斷帶動街區發展,產生綠色循環。對于觸媒效應的引導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2.4.1 時序引導
依據鳳翔村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條件,觸媒策略分為兩個部分引導進行。第一個階段是前期的催化劑,主要以改造街區的實體空間、街道規模、建筑質量、增加公共空間等為主,改善社區的整體生活環境,增強街區的活力。第二階段為對街道文化內涵的傳承,第一階段對街道的更新和文化內涵的植入為第二階段提供內生動力。文化節點空間的聯系性增強使街道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文化展示區,漸進式的向外擴展,最后形成自身特色的發展方式。
2.4.2 政策引導
觸媒策略的實施隨機因素較多,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對其進行引導與控制。作為歷史文化街區的參與者,政府在實踐中應該采取相關的政策,以達到促進街區發展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及時地與居民溝通,了解居民的訴求,鼓勵居民參與到街區的發展中,共同帶動街區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依據當地現狀制定相應的監管制度,保證開發規范,防止采用不合理的更新策略,引導觸媒策略良性發展。
2.4.3 事件引導
觸媒策略還可以通過事件進行引導,例如:舉辦具有白族特色的民俗表演,吸引外來游客觀賞,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激發街區的活力,促進街區功能的復興和競爭力的提升;還可以結合網絡自媒體的發展,做出針對鳳翔村的推廣宣傳,吸引企業進行投資和人才引進。通過媒體的傳播,既可以提升街區的知名度,也可以監督街區的發展,從而擴大街區的市場影響力。
文章以大理市洱源縣鳳翔村的核心區域為例,利用鎮區原有觸媒因子加以引入新的元素帶動鎮區活力更新。作為鎮區的核心建筑區,通過物質觸媒、文化觸媒兩個層面,整體分為三個階段激發和引導周邊地塊的后續開發與建設。由于觸媒理論為漸進式更新,其開發難度較弱,能夠更好地保護原有地域風貌,在后續建設中,也會自發形成良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及人居環境。
綜上所述,通過運用“城市觸媒”理論實現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物質空間更新、功能適應性調整、文化傳承和活力提升等方面的再創造,并在中華傳統文化認同感提升和城市觸媒理論的背景下使之適用于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保護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