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毅
(深圳中海世紀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48)
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是山西省除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外的又一新的開發(示范)區類型,是創造性貫徹“兩山”理論的重大舉措。設立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旅融合路徑,做靚綠水青山底色,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著力將我省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論的山西樣板。
平順縣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屬于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東部,東與河南林州市接壤,南與壺關縣相連,西與長治市潞州區連接,北與黎城縣、河北涉縣毗鄰,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平順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處“黃金人居帶”的北緯36°~37°之間,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7.33%,空氣質量優良,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被譽為上黨地區的后花園,華北地區的綠色屏障。據長治市第二次水資源評價統計,平順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933 1億m3,水資源豐富。因境內不同區域存在海拔、地勢的差異,平順縣全境分為3個氣候小區,其中包括溫和半干旱氣候區,海拔1 000 m~1 200 m;暖和干旱氣候區,海拔400 m~700 m;東南山涼溫半濕潤區,海拔1 200 m~1 800 m。三種不同的氣候小區形成了平順縣風格各異、各具特色的自然環境條件。
平順縣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生態文化、以紀蘭精神為代表的勞模文化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構建了“綠、紅、古”三大主題特色。其中:生態文化作為全縣發展的基底文化,形成了以太行山水、優質物產及傳統村落為代表的旅游資源;歷史文化為平順遺留了千余處文物古跡,所擁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量居全市之首;同時,全縣先后產生4位全國勞動模范,100多位省部級勞模,被稱為“勞模之鄉”,孕育了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紀蘭精神”,成為平順發展的精神財富和極具特色的文化資源。
平順縣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包括:西溝片區、太行水鄉片區、通天峽-神龍灣-風子嶺片區(見圖1),總面積349 km2,約占平順縣域面積1 510 km2的23.2%。四至范圍:東至石城鎮下馬塔村,南至杏城鎮背泉村,西至北耽車鄉王曲村,北至石城鎮流吉村。規劃范圍內涉及2鎮(石城鎮、杏城鎮)、5鄉(西溝鄉、北耽車鄉、陽高鄉、虹梯關鄉、東寺頭鄉),共71個村。按三大片區設置,分別是西溝片區34 km2、太行水鄉片區102 km2、通天峽-神龍灣-風子嶺片區213 km2。

示范區常住人口約3.8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15.25萬人的25.11%。第一產業以玉米、谷、麥、馬鈴薯及道地中藥材等作物種植為主,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12.6%;第二產業以采礦、風電、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27.3%;第三產業以旅游業為主,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60.1%,其中旅游業以示范區內的太行水鄉、通天峽、天脊山、神龍灣等景區為代表。
示范區內受地形等因素的影響,道路基礎設施薄弱,主要集中在各鄉鎮的行政中心,對外輻射作用有限。部分景點和景區缺少橫向聯系,交通可達性較差。部分地區的旅游交通依賴太行天路和掛壁公路,交通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規劃區域范圍內部分景區景點用地受山地限制,缺乏停車空間。規劃區域范圍內配套服務設施如醫療衛生、教育、通訊、市政等,主要集中于規模相對較大的居民聚集區,無法有效覆蓋全區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將生態發展理念始終貫徹到示范區的規劃、開發、管理、服務的全過程。
落實“雙碳戰略”(碳達峰與碳中和),采取“低碳策略”,倡導低碳旅游,在規劃中融入低碳文化價值理念,加深游客對“雙碳”目標的認知,促使游客進行低碳消費行為,從消費端減少文化旅游行業整體碳排放總量,提升旅游者的生態文明程度,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以此為契機,加快農村能源結構調整,增加綠色低碳能源供給與消費,充分發揮綠色發展的價值理念,促進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充分發揮示范區的整體優勢,按照統一規劃、分期開發、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合理布局、產城一體、創新驅動、集約發展的要求,以太行山水人文為發展主體,以“紀蘭精神”為根本動力,以歷史文化為底蘊支持,按照“兩軸·四區”的規劃結構布局,實施以太行山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工程為主導和支柱,以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工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工程為體系依托的三大產業工程。按照西溝、太行水鄉、通天峽-神龍灣-風子嶺三大片區分組團集約發展,實現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道路交通、給水、排水、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綠地生態景觀及消防安全等,最終以示范區為主體,爭創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結合中醫藥產業特色構建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打造成為山西省“太行品牌”省級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的先導區;在全省提出的“樂水、尚城、崇山”三大旅游品牌體系中,助力“崇山”旅游品牌的發展;建成對接長治1+5城市群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平順全域旅游示范區的主戰場;全縣產業集聚核心區和社會就業的吸納區,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優勢明顯、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集約高效、服務優良、設施配套完善、功能齊全,具有不斷創新、孵化能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省級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
平順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涵蓋了西溝、太行水鄉、通天峽-神龍灣-風子嶺三大片區,旅游資源特色鮮明,地域辨識度高,初步形成了以太行水鄉、通天峽、天脊山為主的3個國家AAAA級景區和以“紀蘭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教育基地,具有一定旅游基礎。因此以三大片區為主體依托,借助較好的發展基礎,緊抓文旅時代新機遇,規劃由單一景區為主的極點模式向泛景區化組團為主的網絡開發模式轉變,提高核心景區、群落式組團和重要發展軸線的帶動作用,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網絡化的開發格局,構建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布局均衡的空間結構,形成“兩軸·四區”的總體結構布局(見圖2),大力發展以文旅產業為主導,包括中醫藥產業和現代特色農業在內的三大骨干產業。

3.2.1 兩軸
兩軸,即濱水度假與特色文化體驗軸、生態休閑與主題度假體驗軸。以全縣擬構建的“五縱七橫”交通網絡為載體,打造產業發展軸線,以軸串點,以點帶面,帶動沿線區域協同發展。其中:
1)濱水度假與特色文化體驗軸。以太行水鄉、西溝、風子嶺為核心依托形成的南北向軸線。北起黃貝坪,南至石門口,覆蓋北耽車鄉王曲村等9個村、陽高鄉河南灘村等7個村、石城鎮崔家莊村等21個村、西溝鄉石埠頭村等5個村、杏城鎮達馱村等11個村,常住人口為24 518人,占示范區總人口的63.97%,總占地面積18 617.04 hm2,占示范區國土面積的53.24%。基于平順縣境內南北交通線形成的體驗軸,連接太行水鄉、西溝、風子嶺三大主導區域,充分借助縣域北部濁漳河河谷、西溝鄉的地貌特色和氣候條件,大力發展以山桃、山茱萸、連翹、黨參、山桃、歐李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及北部河谷花椒產業、西部臺地以西紅柿為主的旱地蔬菜、優種核桃等現代特色農業,形成以濱水度假、特色農業、古建民俗、鄉村旅游、文化體驗、中醫康養、森林旅游、雪度假為主要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
2)生態休閑與主題度假體驗軸。長安高速是平順縣東西走向的交通大動脈,是連接縣城和通天峽、天脊山、神龍灣三大重點區域的重要通廊。通天峽、天脊山、神龍灣作為平順東側重點發展片區,必將會以長安高速為連廊,成為橫向軸線東部的重要端口,西向則延展至太焦高鐵長治東站,將該軸線打造成為全縣東西向旅游的主要聯絡線,覆蓋東寺頭鄉管洞水村等13個村、虹梯關鄉虹霓村等5個村,常住人口5 436人,占示范區總人口的14.10%;總占地面積16 400.67 hm2,占示范區國土面積的46.90%。借助平順縣資源環境,在東南山區重點發展潞黨參、連翹、黃芩、柴胡、山桃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以及優質馬鈴薯等現代特色農業,形成以交通集散、城市休閑、峽谷觀光、生態度假、民俗體驗為主要功能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
3.2.2 四區
四區,即西溝勞模文化體驗區、太行水鄉濱水度假區、天峰峽谷尋幽覽勝區、風子嶺森林冰雪度假區。以資源組團式布局為基礎,站在全域旅游化發展視角,本著調整存量為主,少量增量吸引的原則,優化全縣旅游發展格局,形成四大產業片區各片區發展特色鮮明,功能互為補充,搭建示范區的主體骨架。其中:
1)西溝勞模文化體驗區。以西溝鄉北部為主體依托包括西溝村、三里灣村等村莊在內的區域范圍。借助西溝豐富的旅游資源,以紀蘭精神為代表的勞模文化為特色品牌重點發展文化體驗、森林觀光、農業休閑、中藥材種植、紅色主題度假等產業。
2)太行水鄉濱水度假區。以太行水鄉景區為主體依托的區域范圍。景區沿濁漳河呈東西走向,沿途分布有眾多文物古建、傳統村落、自然景觀等資源,未來發展中,通過梳理景觀環境、增加親水設施、構建精品民宿、豐富度假產品等方式,強化太行水鄉旅游品牌,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濱水休閑、生態度假等產業,并充分發揮花椒等農業種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做大做強花椒產業,并以特色小鎮為抓手,成為區域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的新增長空間,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3)天峰峽谷尋幽覽勝區。以通天峽、天脊山、神龍灣為核心依托,包括虹霓村、掛壁公路、青龍洞、金燈寺、張家凹、秦光等在內的區域范圍。充分發揮天峰峽谷及村落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生態觀光、峽谷探險、鄉村度假、文化休閑、采風攝影及中藥材種植等產業。
4)風子嶺森林冰雪度假區。以風子嶺為核心依托整合周邊散點資源的區域范圍。充分發揮該片區的生態環境及氣候優勢,重點發展森林旅游和冰雪度假,成為撬動南部旅游發展的核心支點,彌補全縣冬季旅游短板。同時借助東南山區獨特地形地貌和小氣候條件,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
示范區涵蓋了平順縣絕大多數旅游資源,其中,極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資源,以及較完善的設施條件均被納入示范區范圍之中,使其未來必然會成為整個平順縣旅游發展的主場地。基于此,借助山西省重點打造樂水、尚城、崇山三大旅游板塊契機,利用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區位條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與景觀優勢,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價值,在現狀發展基礎上,以聚落化、差異化、品質化的休閑度假產品為依托,將示范區打造成“太行度假之冠”,構建全系統體驗“大美太行”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成為太行山大區域山地旅游中度假領域的翹楚和旗手,引領太行山旅游走向精品觀光和優質度假并行發展的新時代。
在示范區總體目標指引下,構建以休閑度假為核心的文旅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以中醫藥健康產業、現代特色農業為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上有機整合林業等其他多種輔助產業,構建“文旅+”多產業聯動的立體化產業體系。經測算,到規劃期末,示范區將接待旅游人次1 103萬/a,實現旅游收入166億元/a。
1)以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升級策略。文旅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推動其從傳統觀光為主向休閑度假轉型,從規模發展向優質發展升級,擴大產業規模,是實現示范區一切發展目標的根本保障。基于此,結合目前以傳統觀光為主,休閑度假處于萌芽期的發展現狀,通過深挖資源、凸顯特色、豐富產品、提升品質、合理布局、優化發展等多項舉措,近期實現休閑度假與觀光旅游并重的目標,遠期形成以休閑度假為主,傳統觀光為輔的目標平穩有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最終使文旅產業真正成為引領平順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2)環境優先,保護與開發并重,構建完善立體的環境支持和保障系統。作為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生態成為發展的第一前提,以逆向開發為理念,改變傳統的以大規模的增量建設為主的發展,重新定義自然的主體地位,以最小化人對土地的影響、最大化環境對人的影響為愿景的逆向型、減量式開發方式,用生態化方式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以可持續方式實現土地的最優化利用,提倡精準定位的特色化開發,成為一種比傳統規劃更經濟有效的杠桿式智慧開發模式。另一方面,結合廁所革命構建完善的環境支持系統,以生態化手法改善太行山沿線的棲居環境,還原太行山自然山水、鄉土民居等景觀的原真面貌,塑造極具地域特色的自然與人文生存生產空間,成為吸引游客前來的重要因素。
3)泛景區化的全域旅游策略,整合太行山各類資源,構建全域多主題群落化度假系統。構建“處處是景觀,景區之外也同樣精彩”的全域旅游化發展思路。傳統意義的景區不再是唯一的核心驅動單元,通過精品化、優質化、立體化打造和建設,使整個平順縣成為一個“到處都是美景”的泛景區,充分發揮西溝、太行水鄉、通天峽-神龍灣-風子嶺等片區資源優勢,在縣域范圍內形成以西溝片區為主的文化體驗、以太行水鄉為主的濱水度假、以通天峽、天脊山、神龍灣為主的峽谷觀光和民俗旅游,以風子嶺為主的森林冰雪旅游等多元主題度假群落,構建“大美太行”多重體驗的全域化度假系統,形成游客對平順縣作為整體度假目的地的認知,而非單一景區景點的認同,有效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并將旅游消費釋放于此。
4)重點突出的集約化發展策略,精準發展,重點突破,最優化實現資源配置。構建全域景區化,提升整體景觀品質,并不意味著全面鋪開的無秩序發展,而是精選優質資源,重點突破,打造成為示范區的重要支撐和抓手,并以此帶動、激活周邊區域。結合全縣旅游資源組團式布局的特征,基本形成以西溝、太行水鄉、通天峽-神龍灣、風子嶺為主的四大片區,精準定位,以實現各類資源的最優配置。
5)實現全時旅游的產品四季化,強化夏季產品,補齊冬季短板,做足全季文章。結合總體發展目標,休閑度假作為核心關鍵,代表著未來將會有大量游客在此停留,并釋放更多的旅游消費。就目前產品結構來看,仍以傳統觀光產品為主,且淡旺季明顯,夜間產品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因此,在未來發展中,要立足示范區資源和環境優勢,以生態度假為主題,以四季觀光為基礎,以多元化休閑為支撐,強化夏季產品,補齊冬季旅游短板,豐富夜間旅游產品,構建四季全時旅游度假目的地,彰顯“大美太行”宜居宜業宜游的內在魅力。
6)區域協作發展策略,以示范區為主體依托,借助交通優勢與鄰近區域聯動發展。圍繞示范區建設,發揮交通優勢,構建以高速公路、國道、高速鐵路組成的區域外圍交通圈,實現與黎城縣的黃崖洞風景區(AAAA)、河北涉縣的太行五指山風景區(AAAA)、河南林州的紅旗渠風景區(AAAAA)和太行大峽谷(AAAAA)、壺關縣的太行山大峽谷(AAAA)和太行歡樂谷等周圍景區的互聯互通[1]。
按照總體產業布局,示范區將形成西溝勞模文化體驗區、太行水鄉濱水度假區、天峰峽谷尋幽覽勝區、風子嶺森林冰雪度假區四大分區。本文僅以太行水鄉濱水度假區為例進行探討:
1)區域范圍。以太行水鄉景區為核心依托,沿濁漳河呈東西走向的區域范圍,沿途分布有眾多文物古建、傳統村落、自然景觀等,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國家級傳統古村落24處,是平順中藥材種植集中地之一和大紅袍花椒主產區。
2)發展思路。借助古跡薈萃、山雄水美、傳統村落密布的豐富資源本底,充分發揮作為北方水鄉的品牌優勢,以水為脈,以村落為支點,以文化為底蘊,以自然環境烘托整體度假氛圍,構建亮點和支撐性項目,增強人與水、建筑與水、景觀與水的多元互動,優化交通進入方式,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提供品質化服務重塑水鄉印象,最終將其打造為以濱水度假和村落度假為主題特色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3)項目布局。河畔景臺度假村(見圖3)。以新建形式構建多個有示范意義的生態度假村,重點強調建筑本身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尤其是鄰水一側景觀面的處理,同時,需要考慮建筑內部功能布置與外部景觀環境的呼應,使其成為一處風景與建筑、內部功能與外部風景達到完美融合的度假設施,通過設置觀景餐廳、水景度假屋及植入酒吧、咖啡廳、小型宴會廳、水療等休閑設施,獲得度假游客的青睞。

濱水慢行系統(見圖4)。對濁漳河沿岸濱水空間進行綜合環境整治,以原生態棧道為載體,構建濱水慢行系統,串聯沿途各景點,同時結合游客行為規律,分段落布設休憩節點,并植入少量休閑業態。

傳統村落旅游。在保護傳統村落資源與環境基礎上,立足現狀,充分挖掘村落民俗文化,重點發展古村落觀光休閑、民俗體驗等產品,同時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內涵,形成極具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特色紀念品等旅游商品,將傳統村落資源優勢及民俗文化優勢轉化成旅游發展優勢,以旅游業帶動村莊發展。
河谷特色休閑活動(見圖5)。充分發揮河谷生態環境優勢,在景觀優美處,增加系留式熱氣球等特色休閑活動,使游客從不同視角觀賞沿河美景,提升其整體游憩品質。

特色交通體驗(見圖6)。以濁漳河及沿岸道路為載體依托,增加包括獨木舟、皮劃艇、自行車、畜力車、騎馬等在內的特色交通方式,形成二次消費空間,并串聯沿途各景點,實現景區內各景點間的聯動發展。

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是全新形態的開發區形式和管理單元。示范區總體規劃的編制方法也不同于傳統開發區總體規劃,前者更加注重對文旅產業發展的布局以及支撐。平順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總體規劃,首先提出了基于文旅產業項目導向的理念,著重進行產業發展分析,將文旅項目直接納入規劃,是對同類型規劃編制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