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炎,羅 蓓,強明禮,梁艷君,蘇艷煒,周雪冰,趙毅力
(1.西南林業大學云南省木材膠黏劑及膠合制品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24;2.西南林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3.西南林業大學大數據與智能工程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要求“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1]。2018年陳寶生部長指出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2]。因此加強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十分重要,高校的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可以形成協同效應,強化效果。高校中所有的課程都是育人,通過在專業課中制定并開展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教學設計,可以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3-4]。
案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深入思考并最終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有著獨有的優勢,因而受到重視,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教學方法[5-6]。“木結構建筑保護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有很多與知識點相結合的實際案例,其自身具有案例教學的條件,基于該門課程的特點,結合木結構建筑保護實踐中易出現的問題,分類選取教學案例,并設計案例教學在“木結構建筑保護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方法,結合教學目標進行實踐,在該門課程的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具有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和有利條件。
“木結構建筑保護學”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的學習,課程自身同時還具有與其相應的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7]。利用該門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德育資源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如講授“木結構建筑的阻燃”這一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有亞洲第一高木塔之稱的四川綿竹市木結構建筑靈官樓木塔燒毀的案例,帶領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到專業知識,而且可以通過案例的引用使學生深刻地感悟到木材的可燃性對木結構建筑的影響,更加適時地引導學生了解木材燃燒對木結構建筑火災安全性的影響,對建筑的破壞,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的威脅,引導學生深刻思考木構件需要改性、木質建筑需要保護的原理與必要性,及其對人民、社會安全的重大意義。知識學習與道德教育相融合,同向同行,互相滲透,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可以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利于引導學生們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學習“木結構建筑保護學”的是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三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適應了大學環境,前期已經學過部分專業課程,對專業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對本專業在社會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還沒有形成深入的思考和成熟的觀念。在學習本門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輔以思想和品德教育,以專業知識為載體,引導學生深刻思考所學的專業今后在社會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將專業課堂教學達到功能最大化,不僅僅培養單純的專業技能人才,同時培養學生養成敬業的職業素養,熏陶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優良的品德修養[8-9]。
根據“木結構建筑保護學”的課程內容,運用實際案例,由教師引導,組織學生參與分析、研討,在分析實際案例的過程中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對所給的實際案例進行分類、分析與比較,從木結構劣化現象中分析根本原因,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和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在案例的分析中重視精神和心靈的豐富,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同向同行地融合了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內容,例如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等意識,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過程中逐漸懂得資源保護、環保觀念、文化傳承的價值,熏陶學生對國家資源保護、木結構建筑文化的思想觀念,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具備大國工匠的精神[10-11]。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很多知識點、案例融入“思政教學”,不但能夠實現專業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還能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部分“木結構建筑保護學”知識點、案例的融入點見表1。

表1 部分“木結構建筑保護學”思政教學與案例的融入點
“木結構建筑保護學”課程涵蓋的內容較多,案例也較為豐富,因此在選取案例時既要考慮到需要結合的知識點,又要有合適的思想政治切入點,案例如果僅是反映專業內容,則不具有“課程思政”的教育意義,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們的接受性,要得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僅考慮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融入足夠的知識點,則很難開展足夠的專業研討與思維拓展。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要經過長時間的專業積累,進行深厚的案例知識積淀,以及嚴密的思考和精心的選擇,既要緊抓專業研究領域的前沿,也要及時關注了解國家的最新會議文件精神,并且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從當下國家和社會需求的角度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意識形態教育工作[12],才能獲取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高質量的教學案例,并且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案例教學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專業教學,完成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與滲透。
案例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引領學生共同營造開放、互動的學習環境,進行深入的討論,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論證和把握,使得理論緊密聯系實際,最終帶領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對以往學習過的知識點加以梳理、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對專業課知識的掌握從量變到達質變的突破[13-15]。而案例教學中融入的“課程思政”,也潛移默化的倡導了木結構建筑保護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價值,引導學生形成成熟、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16]。例如,在介紹古代木結構建筑的保護時,可以列舉出我國遺存的著名木建筑、古代民居等,指出其亟需維護、修繕的當前現狀,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木結構建筑是歷史的物證,是物質遺存,也是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而木結構建筑的保護不僅僅是維護了建筑自身,更是傳承歷史文化,啟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回報祖國、回報社會,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使命感。
“木結構建筑保護學”課程與高校中其他專業課程一樣,都是教授學生們學習掌握專業知識的主陣地。任課講師首先要把握專業課的核心內容,有計劃、有目的選取教學案例,才能既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研討與思維空間,也融入與之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元素,在啟發學生研討案例、培養開拓性思維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理想與信念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使思想政治理論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最終形成協同效應,潤物無聲的提升學生們的個人修養,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書和育人同時進行、攜手并進,引導學生們樹立遠大的理想,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把案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并實踐,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