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湫莎
在2022 年第73 屆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上,中國科協代表團有9 個項目獲獎。其中,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的金晏冰同學摘得環境工程學科一等獎,這也是今年我國大陸地區唯一的一等獎。
第一次參加這樣高規格的國際大賽并獲得一等獎,金晏冰對此很是意外。記者即使只和她聊了半個小時,也能感受到她對科學的熱愛。“我從八年級就決定今后會從事科學研究,因為我有改變世界的雄心,也喜歡專心做科研的氛圍。”她說。
金晏冰的獲獎項目是“提高PET 塑料降解酶的降解率并開發新型酶活篩選策略”。在該項目中,她開發了兩種新型的酶活測定方法,以提高降解酶的篩選效率,并驗證有關塑料結晶度的一個猜想,確定了下一步繼續開發耐熱塑料降解酶的研究方向。
這樣一個大放異彩的項目,卻有過實驗結果一直做不出來的“尷尬”。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鐘江的幫助下,金晏冰緩解了焦慮情緒,并重新設計了實驗方法。“雖然實驗和一開始設想的不一樣,但是出現的每一次‘意外’都很有趣,把這些鉆研透了,就是科學的價值。”她說。
上海市控江中學的張鏵懌同學憑借“基于三體混沌運動的哈希算法”項目,獲得大賽專項獎。從八年級開始,張鏵懌就迷上了《三體》小說,并試圖解決三體問題。在接觸到密碼學后,她發現“三體運動”和“哈希算法”都對初始值非常敏感,初始參數的一點點不同就能使輸出結果產生“雪崩效應”。興趣使然,她將兩者結合起來做起了研究,并為這樣一個偏理論的課題設計了以智能家居為場景的應用方向……
“摘星”少年的經歷告訴我們,科技創新之路就在腳下。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出發,去摘下那顆最亮的星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