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相信大家都聽過蘇軾的名句:“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作為我國著名原生植物,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又與松、梅并稱為“歲寒三友”,它的身上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今天,初初就帶領大家來欣賞一首王安石的詠竹詩,看看這位千古名臣在其中寄托了怎樣的人生志向。
竹
科屬:禾本科,竹亞科(下分70多屬)。
特征:因品種不同,可呈常綠喬木、灌木或草本形態;莖直立,分節明顯;地下莖(竹鞭)發達,橫向生長,可萌發竹筍,進而發育成新竹。
用途:食用;藥用;造紙;園林造景;一些高大品種(如毛竹)可做建筑材料。
與舍弟華藏院此君亭詠竹
[宋]王安石
一徑森然四座涼,殘陰余韻興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這是青年王安石游覽南京城里一座名叫華藏院的寺廟時所作的詠物詩,歌詠的對象是寺院里的竹林。第一聯交代了創作背景,詩人與弟弟一起漫步竹林之下,涼風拂面,引發詩興。第二、三聯是具體詠竹的句子,全部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面看是稱贊竹子,實際是借竹子寄托詩人的道德追求:竹子(指代君子)雖然長得瘦弱,卻有正直的氣節;它富有才華,年紀大了更為剛強;它和蒿藜那樣的小草(指代意志不堅定的眾人)曾一同接受雨露的滋潤,但最終能和松柏(指代道德楷模)一樣,扛過冰霜的打擊。最后一聯說:“你要愛惜竹子啊,當初樂神伶倫就是用竹子做樂器,吹奏出鳳鳴一般的樂曲的。”這是王安石在勉勵自己和弟弟,要學習竹子所代表的道德品質。
由于竹子不懼嚴寒,秋冬時節仍保持翠綠,所以古人賦予了它許多美好的品質,如凌寒傲雪、堅貞不屈等。又因竹的外形高聳、竹竿有節、內部空心,人們還賦予了竹子謙虛、有氣節的品格。古代的文人雅士不僅喜歡寫詩作文歌詠竹子,也喜歡在居住的庭院里栽種竹子,留下了很多傳揚千古的典故。例如,東晉名士王徽之(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曾經暫住在別人的空房子里,一入住就命令仆人種植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著,何必要這么麻煩呢?”王徽之詠嘆了很久,指著竹子說:“何可一日無此君?”(大意是沒有這位先生,我一天都待不下去。)后來人們就用“此君”來指代竹子。詩題中的“此君亭”,用的就是這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