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程金平,翁靜妮
(河南中醫藥大學 第五臨床醫學院/鄭州人民醫院1消毒供應中心,2消化內科,3婦產科,河南 鄭州450053)
胃腸鏡的清洗、消毒為保證消化內科診療安全的重要前提。由于胃腸鏡的材質特殊,高溫滅菌措施并不適用,化學消毒劑或低溫滅菌為主要的消毒及滅菌方法。胃腸鏡的結構較為復雜,清洗難度較大,極易出現清洗、消毒不徹底的情況,導致感染的發生[1]。研究[2]表明,按照傳統的消毒供應中心管理模式,清洗、消毒等流程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加上部分工作人員對內鏡清洗、消毒及感染預防等的認知不足,消毒滅菌的質量未達到理想狀態。隨著對消毒滅菌質量要求的提高,本院針對性地制定質量管理手冊,包括消毒滅菌的目標、工作人員的責任劃分、操作規范等,然而對胃腸鏡操作流程細化管理尚存在不足。精細化管理是實現對清洗、消毒、滅菌各個細節的管控,為減少安全隱患的關鍵方法,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因管理質量與工作人員不規范操作等因素影響,降低清洗、消毒的質量[3]。為保證清洗、消毒的質量及醫療安全,必須實施精細化管理。改良洗消流程重視流程的規范化及系統化,在原有工作流程上持續改進工作流程質量,以達到預計的目標。本研究探討精細化管理結合改良洗消流程用于胃腸鏡消毒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本院消毒供應中心實施常規洗消流程的胃腸鏡為對照組,以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實施精細化管理結合改良洗消流程的胃腸鏡為觀察組。研究期間15名消毒供應中心人員無崗位變動。對照組共洗消胃腸鏡3 785條,其中胃鏡2 285條、腸鏡1 590條。觀察組洗消胃腸鏡5 130條,其中胃鏡3 053條,腸鏡2 077條。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洗消流程,包括收集科室使用的胃腸鏡,統一放置在密閉內鏡轉運車上轉運;按照機械及手工清洗分類,由專業人員記錄消毒的時間,保障操作步驟的規范性。消毒滅菌結束后按照規范流程入內鏡柜儲存。觀察組采用精細化管理結合改良洗消流程。 (A)改良洗消流程:①接收及轉運:診療結束后清洗消毒人員按照規范接收患者使用過的胃腸鏡,將其放入內鏡轉運車轉運至胃腸鏡洗消間。測漏操作后進入洗消流程。②清洗及漂洗:無漏氣胃腸鏡按規范清洗。清洗液一鏡一換,清洗槽及漂洗槽一用一消毒。清洗結束后,吹干殘留水漬,用消毒劑浸泡消毒。③消毒及滅菌:使用鄰苯二甲醛,將胃腸鏡與附件完全浸泡5 min,采用灌流器將胃腸鏡管腔內注滿消毒劑,保證浸泡充分。④終末漂洗:用流動水將鏡體表面、管腔、操作手柄、附件充分沖洗,確保器械上無消毒液殘留。⑤干燥:用75%的酒精干燥管腔,使用高壓氣槍吹干,并用無菌布擦拭鏡體表面,保證干燥清潔。⑥滅菌:用于治療及手術的胃腸鏡使用環氧乙烷滅菌。 (B)基于上述改良洗消流程,進行精細化管理:①健康教育。通過借鑒其他成功的管理模式及相關的管理經驗,結合本院的情況制定胃腸鏡洗消相關的視頻及宣傳手冊,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學習,提高其專業能力。②建立監督小組。由院感管理人員組成監督管理小組,定期抽查胃腸鏡的清洗、消毒工作質量;發現質量問題組織會議討論洗消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相關問題制定管理措施,提高工作質量。③制定規范的消毒管理流程。記錄胃腸鏡的清洗、消毒等工作細節,發現胃腸鏡的消毒效果未達合格標準,根據記錄的數據查找原因,再次消毒至達標。④洗消過程中工作人員及時更換一次性手套,應用流動水沖洗胃腸鏡,避免二次污染。⑤在診療活動開始前,對當天應用的胃腸鏡進行初消處理,降低感染風險。
1.3 觀察指標 觀察胃腸鏡清洗消毒合格率,包括預處理、鏡體清洗、附件清洗、漂洗、消毒等。統計內鏡表面、活檢孔道、吸引器管道、操作旋鈕等的細菌陽性率。開展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服務質量滿意度自評,從供收及時度、無菌質量、服務態度3個維度評估,每個維度20分,分值越高則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胃腸鏡清洗消毒合格率 觀察組的預處理、鏡體清洗、附件清洗、漂洗、消毒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鏡的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較[n(%)]
2.2 胃腸鏡細菌陽性率 觀察組的內鏡表面、活檢孔道、吸引器管道、操作旋鈕細菌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鏡的細菌陽性率比較[n(%)]
2.3 服務滿意度評分 觀察組的供收及時度、無菌質量、服務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服務滿意度評分比較(n=15;s,分)

表3 兩組的服務滿意度評分比較(n=15;s,分)
?
胃腸鏡檢查操作便捷、診斷準確率高,在臨床被廣泛用于各種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4]。隨著胃腸鏡使用率的不斷升高,因胃腸鏡引起的感染情況時有發生。胃腸鏡的結構較為復雜,日常清洗、消毒工作難度較大,因此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對保證胃腸鏡的清洗、消毒質量,降低感染風險意義重大。研究[5]認為,傳統的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存在不足,如消毒劑不能完全浸泡內鏡、工作人員責任感較差等,因此應重視作業流程的改進。改進洗消流程是提升作業質量、提高護理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其核心為分析現有流程存在的漏洞或不足,改進流程,高效、高質地完成工作。另外,需正視醫院對胃腸鏡細節關注度不夠的問題,而這將影響整體的管理質量及服務質量。精細化管理著眼于各流程的細節,可作為改進洗消流程的科學、精確指導,進而有效規避多重風險。
本研究將精細化管理結合改進洗消流程與常規洗消流程進行質量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胃腸鏡的預處理、鏡體清洗、附件清洗、漂洗、消毒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內鏡表面、活檢孔道、吸引器管道、操作旋鈕細菌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各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是,改進胃腸鏡的洗消流程,加強對胃腸鏡消毒流程的監督,開展精細化的管理,可提高胃腸鏡的消毒質量,同時可確保胃腸鏡檢測過程中滅菌效果滿足臨床需要[6]。對胃腸鏡的清洗、消毒流程進行持續改進,結合精細化管理,規范清洗、消毒流程,可提高內鏡中心的整體護理質量,保證診療的安全,減少相關感染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精細化管理結合改進洗消流程可提高胃腸鏡的消毒、滅菌質量,提升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