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宇,姚宏偉,李冰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外一科,河南 商丘476100)
自發性基底節腦出血是指在非創傷性因素作用下造成的腦內血管破裂,導致血液在基底節區聚集的疾?。?]。臨床上普遍認為,出血量低于30 mL的腦出血患者發生腦疝的概率較小,推薦采用保守治療[2]。隨著早期清除腦內血腫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及立體定向輔助精準手術系統的不斷發展,外科手術治療少量腦出血臺數逐漸增多[3-4]。然而,臨床對于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在中、小量腦出血中的應用尚存在爭議。故本研究探討立體定向技術輔助血腫清除術治療自發性基底節腦出血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自發性基底節腦出血患者為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出血診斷標準,經頭顱CT檢查確診為基底節出血;②出血量15~30 mL;③首次發生該病,發病至入院時間在24 h內;④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腦出血;②既往存在顱腦手術史;③嚴重心、肝、腎、肺功能不全;④存在肢體殘疾或精神障礙。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28~78(56.31±8.72)歲,男23例,女17例,出血量(25.13±2.41)mL,發病至住院時間(7.46±1.32)h。對照組30~78(57.15±8.62)歲,男24例,女16例,出 血 量(25.24±2.37)mL,發病至住院時間(7.40±1.35)h。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①觀察組給予立體定向技術輔助血腫清除術治療。行頭顱CT檢查,并制作3D打印導板。根據血腫腔部位選取合適的體位,全麻手術,消毒前將導板與面部結構仔細比對,用龍膽紫在皮膚穿刺點做好標記。消毒鋪單后,確認穿刺點位置,圓刀切開3 cm切口。以穿刺點為中心鉆孔。骨蠟止血,雙擊電灼硬腦膜,尖刀呈十字型切開硬腦膜,顯露腦皮質。安裝好導板,將引流管從導板預設的位置刺入血腫腔,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10 mL),洗滌、交換血腫腔內血腫。術后復查頭顱CT,發現殘余血腫,注射尿激酶促進引流。②對照組給予保守治療。應用降壓藥物控制平均動脈壓在100~140 mm Hg,給予甘露醇等預防腦水腫,應用泮托拉唑預防應激性潰瘍,應用氨甲環酸預防再出血。
1.3 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評估兩組術前、術后6個月的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改良Barthel指數(MBI)、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其中mRS評分≤2分為預后良好,記錄患者的預后良好率。統計患者的并發癥(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頑固性呃逆)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n(%)]行χ2檢驗,計量資料 (±s)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住院時間及預后良好率 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預后良好率為77.50%,高于對照組的32.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住院時間及預后良好率比較±s,n(%)]

表1 兩組的住院時間及預后良好率比較±s,n(%)]
組別 n 住院時間(d) 預后良好率觀察組 40 15.56±1.43 31(77.50)對照組 40 24.95±1.51 13(32.50)χ2/t 28.556 16.364 P<0.001 <0.001
2.2 GOS、MBI、mRS評分 術后,兩組的GOS、MBI評分均升高,mRS評分降低(P<0.05);觀察組的GOS、MBI評分高于對照組,m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GOS、MBI、mR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GOS、MBI、mRS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n GOS評分 MBI評分 mRS評分術前 觀察組 40 3.02±0.16 19.98±11.02 4.08±0.82對照組 40 3.04±0.17 21.03±13.23 3.99±0.83 t 0.542 0.386 0.488 P 0.589 0.701 0.627術后 觀察組 40 4.04±0.66 75.18±15.38 1.90±0.68對照組 40 3.29±0.46 46.73±18.79 3.08±0.79 t 5.896 7.410 7.159 P<0.001 <0.001 <0.001
2.3 并發癥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27.5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腦出血是腦血管系統常見的疾病,該病的復發率、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坠潪樯窠浝w維傳導的必經部位,同時為自發性腦出血的高發部位[5]。15~30 mL的基底節腦出血患者可出現失語、偏癱等癥狀,后續接受保守治療后患者的相關功能如言語功能、肢體運動等難以發揮預期作用,可增加家庭的負擔。有研究[6]認為保守治療時血腫未能及時得到清除,可對腦組織產生長時間的壓迫作用,導致神經纖維束受壓,進而出現不可逆的改變;同時血腫塊的壓迫作用可造成細胞缺血、缺氧,誘發病理性壞死,細胞釋放出的毒素可產生細胞毒作用,損傷周圍細胞;血腫塊分解后其內有效成分為含鐵血黃素,可加重周圍組織的水腫,進一步破壞纖維束。故血腫的持續存在為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的元兇,治療基底節腦出血患者的關鍵為清除腦內血腫。然而目前關于手術清除中、小量腦出血尚的作用尚存在爭議。
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以其微創、對周圍損傷小的優點被臨床用于腦出血的治療。立體定向技術輔助血腫清除術創傷小、操作簡單,可在早期解除血腫塊對腦組織壓迫的同時,有效減少引流管的留置時間,將腦組織的二次損傷及術后顱內感染的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可保留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預后[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6個月的m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立體定向技術輔助血腫清除術治療自發性基底節腦出血的效果優于保守治療。此前國內有報道[8]指出,采用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其預后改善效果優于保守治療。朱紅玉等[9]采用立體定向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術后隨訪結果顯示,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改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患者的GOS評分、MBI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原因可能為手術治療可及時解除血腫占位,防止出現周圍水腫,緩解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10]。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立體定向技術輔助血腫清除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種術式治療自發性基底節腦出血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立體定向輔助微創血腫清除術可縮短自發性基底節腦出血患者的住院時間,改善患者預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