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舉,張凌云,孫留振
[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口腔醫院) 口腔正畸科,河南 安陽455000]
上前牙齦缺損在臨床較為常見,多由跌倒傷、暴力傷及交通傷等引起,患牙殘根斷面至少存在>1個位點低于牙齦緣,由此又被稱為復雜根折。多數患者發生上前牙齦缺損后,由于患牙失去正常解剖結構,可對牙體形態產生影響,進而破壞牙齒咬合情況,影響牙周或牙髓、美觀度及咀嚼功能,因此需及時給予修復治療[1]。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上前牙齦缺損,但不同術式療效不一。本研究探討正畸牽引聯合牙冠延長術治療上前牙齦缺損的效果及對患者牙周健康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上前牙齦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23例;年齡21~59歲,平均 (35.58±3.08)歲;病程5~16 d,平均(10.56±2.49)d;發 病 至 就 診 時 間1~5 d,平 均 (2.45±0.21)d。觀察組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22~58歲,平均(35.49±3.21)歲;病程5~17 d,平均(10.68±2.52)d;發病至就診時間1~6 d,平均 (2.55±0.35)d。兩組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X線檢查確診為上前牙齦缺損;②牙根有足夠長度,無折斷或脫位現象,根尖孔閉合,根無彎曲,患牙有保留價值;③腭側斷面至少有一個位點距正常齦緣>4 mm;④臨床資料完整,且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牙槽高度不足或存在牙根吸收者;②牙齦畸形或根管異常形態者;③合并根尖炎癥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或合并嚴重感染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牙冠延長術治療:常規消毒鋪巾后,實施局部麻醉,選取患者患牙唇腭內側作一切口,將腭粘骨膜瓣切開后,使用分離器將全厚瓣翻開,以充分暴露牙槽骨骨膜、患牙斷根等,刮去斷根及其周圍組織,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后止血;采用高速球鉆對牙槽嵴頂進行修整,保持牙槽嵴頂與牙根斷面距離為3~4 mm,針對深度缺損患者,需將少量牙槽骨去除;對斷面進行修整,沖洗后復位并縫合切口。將牙周塞治劑填充于創面,指導患者采用復方氯己定甲硝唑進行漱口,常規給予抗生素,于7~10 d后清除塞治劑,并拆線。觀察組行正畸牽引聯合牙冠延長術治療:選取0.8 mm不銹鋼牽引鉤,控制長度為1/2牙根,于根管內對小鉤進行彎制,固定采用磷酸鋅水門汀。支抗牙選取殘根鄰牙,粘結標準采用方絲弓托槽,主弓絲選取0.019 mm×0.025 mm不銹鋼方絲,對殘根進行牽引,對牽引力方向進行控制,確保其與患牙長軸具有一致方向,控制牽引力為30 g,指導患者每15 d復診1次,并對加力裝置進行合理調整;牽引6周后固定8周,再行牙冠延長術(手術方法同對照組)。術后指導患者采用復方氯己定甲硝唑進行漱口,常規給予抗生素。
1.4 觀察指標 ①修復效果。判定標準如下:修復體堅固,牙根松度未見明顯改變,邊緣密合度高,未見牙周袋形成,無牙齦紅腫情況發生,X線檢查顯示無牙槽骨、根尖吸收為優;修復體堅固,牙齦可見萎縮或輕微炎癥,患牙功能良好,X線檢查顯示牙槽骨輕微吸收為良;修復體發生松動,根尖可見炎癥,X線檢查顯示牙槽骨存在明顯吸收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牙周健康情況。以國際標準牙周探針進入牙周袋深度計,測定兩組患者的牙周袋探診深度(PPD),評估并記錄患者的牙齦指數(GI)、牙齒松動度(TM)、齦溝出血指數(SBI)及菌斑指數(PLI)。③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的牙齦炎、修復體脫落、根折及繼發根尖炎等并發癥發生情況。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修復效果 觀察組的修復優良率為96.36%,高于對照組的76.36%(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修復效果比較[n(%)]
2.2 牙周健康情況 治療前,兩組的PPD、GI、SBI、PLI及T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PPD、GI、SBI、PLI及TM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牙周健康情況比較

表2 兩組的牙周健康情況比較
(mm) GI SBI PLI TM(度)治療前 觀察組55 3.32±0.42 2.45±0.48 2.55±0.36 1.55±0.87 1.52±0.33對照組55 3.36±0.28 2.43±0.44 2.54±0.39 1.54±0.92 1.52±0.41 t 0.587 0.227 0.139 0.058 0.000 P 0.558 0.820 0.889 0.953 1.000治療后 觀察組55 1.72±0.33 1.32±0.41 0.98±0.32 0.72±0.12 0.54±0.24對照組55 2.25±0.49 2.05±0.43 1.69±0.39 1.21±0.75 0.99±0.89 t 6.653 9.112 10.437 4.784 3.620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時間 組別n PPD
2.3 并發癥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64%,低于對照組的20.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當患者所缺損牙殘根低于牙齦緣時,直接修復可能增加牙周組織炎癥發生風險,甚至加重患者病情,故多采取牙冠延長術治療,可有效保留患牙殘根,為殘冠修復提供有利條件[2-3]。常規牙冠延長術以生物學寬度為基本原理,以維護、保持生物學寬度為關鍵,先行翻瓣術,后行骨切除術,以確保牙槽嵴頂與齦溝底之間存在一定寬度。因此,在牙冠延長術治療過程中,需將大量牙槽骨去除。但臨床在應用牙冠延長術治療上前牙齦缺損時發現,若嚴格以生物學寬度為原理進行治療,易出現去骨過度情況,不僅增加牙齒的不穩定性,還可對術后牙齒美觀度產生影響[4]。 相關研究[5-6]表明, 正畸牽引可延長殘根冠長度,再行牙冠延長術可增強修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修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PD、GI、SBI、PLI、TM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正畸牽引聯合牙冠延長術用于治療上前牙齦缺損,可有效提高修復效果,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狀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原因在于,正畸牽引治療中通過冠向牽引,可對殘根冠向移動產生促進作用,同時牙周膜纖維束也可受到一定牽拉,使得牙槽嵴頂、牙槽窩等均產生新骨,牙槽骨也可隨著患牙冠向移動而增生,從而有效提高修復效果。于正畸牽引基礎上再行牙冠延長術,可將較為小塊的牙槽骨清除,特別是所處位置較低的牙槽骨,但不會過度清除牙槽骨,確保了牙槽骨始終與牙槽嵴頂位于同一水平上,或控制牙槽骨稍低于牙根缺損面,再對牙根缺損面進行打磨,可將牙體尖銳角磨去,減輕牙周炎癥風險,為牙周健康提供良好的修復條件。
綜上所述,正畸牽引聯合牙冠延長術治療上前牙齦缺損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狀態,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