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慧,劉冉,陳家敏
(河南省確山縣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河南 確山463200)
缺血性腦卒中 (ischemic stroke,IS)是腦血管系統常見病,致殘率及致死率均較高[1]。IS的發病原因為腦部血管閉塞,局部腦組織血氧供應不足,進而導致腦組織變性壞死。IS患者的臨床主要表現為單側肢體麻木、偏癱、言語不清、認知損傷等,故在治療過程中應重視護理干預,科學的護理對改善IS患者預后意義重大[2]。保護動機理論為基于健康信念的一種護理模式,主要包括信息源、認知評價、應對模式3個模塊,已被臨床用于輔助疾病的治療[3]。本研究探討保護動機理論指導下健康管理模式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40例IS患者為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70例。觀察組年齡45~71(54.65±6.25)歲,男 性48例、女性22例,體質量指數(23.64±3.15)kg/m2,合并高血壓17例、糖尿病13例。對照組年齡47~70(55.24±6.21)歲,男性50例、女性20例,體質量指數(23.48±3.19)kg/m2,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1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影像學檢查確診為IS;②首次發??;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意識障礙;②重度癱瘓;③重度肝腎功能障礙;④合并精神系統疾病;⑤認知障礙不能配合完成研究。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入院健康宣教、疾病知識講解、藥物治療、飲食指導、病情觀察、康復鍛煉指導。觀察組采用保護動機理論指導下健康管理,首先成立由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心理咨詢師、責任護士、康復師組成的腦卒中健康管理小組,組織小組成員學習保護動機相關知識。根據保護動機理論的評價過程評估患者的易感性、嚴重性、內部收益、外部收益、自我效能、反應效能、反應代價,根據結果制定干預措施。具體為: (A)干預形式:①第1周組織患者進行集中教育,1次/周,介紹疾病相關知識,45~60 min/次。②在日常查房、出院前給予患者個體化的指導,并發放健康宣傳手冊。③第2周利用疲勞嚴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評估患者的疲勞情況;第4周評價患者的飲食習慣合理情況;第6周指導患者合理鍛煉及休息,用改良Barthel指數(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第8周強化患者對疲勞預防的認識,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降低反應代價,依據患者存在的問題給予針對性干預。 (B)干預內容:①強化患者的易感性及嚴重性,患者入院后綜合評估其基本情況,由神經內科專家講解腦卒中的病因、癥狀及注意事項等,邀請腦卒中康復患者介紹自身發病及康復過程,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易感性認知。②弱化內/外部回報,通過組織病友會、講座等形式,糾正患者不按醫囑用藥現象及不良生活習慣,加強患者家屬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認識。③提高反應及自我效能,患者長期服用藥物,可加重其心理負擔,缺乏戰勝疾病的信心,反應效能及自我效能較低。通過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進行康復鍛煉,增強其自我效能及反應效能。④降低反應代價,關注患者心理狀態,向其詳細介紹康復期可能出現的情況及處置措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4 觀察指標 利用腦卒中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從疾病、用藥、飲食、日常起居、情緒、人際等方面評價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分值越高則自我管理行為越好。利用FSS量表評價患者的疲勞度,得分升高則疲勞程度加重。利用改良Barthel指數(BI)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利用歐洲卒中評分量表(European stroke scale,ESS)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分值越高則神經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自我管理行為評分 觀察組的疾病、用藥、飲食、日常起居、情緒、人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項目 觀察組(n=70) 對照組(n=70) t P疾病 24.51±2.30 21.18±2.26 8.640 <0.001用藥 18.75±1.43 16.02±1.33 11.696 <0.001飲食 26.78±1.91 24.68±1.70 6.871 <0.001日常起居 24.88±1.20 22.07±1.56 11.945 <0.001情緒 14.65±1.87 13.09±1.92 4.869 <0.001人際 18.79±1.96 16.05±1.90 8.398 <0.001總分 131.25±6.07 113.25±5.94 17.732 <0.001
2.2 FSS、MBI、ESS評分 干預前,兩組的FSS、MBI、E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干預后,兩組的FSS評分均降低,MBI、ES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的FSS評分低于對照組,MBI、ES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FSS、MBI、ESS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的FSS、MBI、ESS評分比較分)
時間 組別 n FSS評分 MBI評分 ESS評分干預前 觀察組 70 45.32±8.80 54.28±4.65 45.21±4.20對照組 70 44.96±8.50 53.22±4.27 44.39±5.16 t 0.246 1.404 1.031 P 0.806 0.162 0.304干預后 觀察組 70 32.46±5.67 75.61±4.91 63.15±3.35對照組 70 39.54±7.41 63.80±3.22 55.26±3.45 t 6.348 16.828 13.727 P<0.001 <0.001 <0.001
缺血性腦卒中(IS)是臨床的常見疾病。IS多見于中老年人群,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IS的發病人數不斷增多。溶栓治療及介入取栓為目前治療IS的主要手段,然而即使得到治療后,患者仍可殘余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或認知障礙等癥狀。研究[4]表明,治療過程配合護理干預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
常規護理干預的針對性差,并且護理服務多為被動護理,缺乏積極性,從而忽視了患者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等。保護動機理論是在信息源的作用下形成患者的自我認知,通過評估患者的應對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恢復鍛煉,改善疾病轉歸[5]。國內研究[6]表明,將保護動機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用于肺癌患者,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知曉率,增強患者對康復鍛煉的積極性,改善患者的生命質量。齊倩倩等[7]的研究結果表明,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自我管理可改善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疲勞感。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自我行為管理各項評分均顯著改善,其原因可能為保護動機理論指導的健康教育可督促患者改變自身不良習慣,轉變對疾病的不良認識,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的MBI、ESS評分均升高,FS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改善更為明顯,提示患者接受護理服務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均改善,患者的疲勞感減輕。有研究[8]表明,基于保護動機理論的健康教育通過對患者的綜合評估,給予其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對卒中后疲勞感、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易感性,加強家屬、朋友等對疾病危險因素的認識,增強患者的自我效能,利用健康行為促進自身的恢復,進而發揮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
綜上,保護動機理論指導下健康管理可提高腦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減輕疲勞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