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君,徐瑞敏,王艷
(許昌市中心醫院 急診綜合病房,河南 許昌461000)
眩暈癥是臨床常見疾病類型,起病原因較為復雜,多受其他疾病影響,患者患病初期臨床癥狀較為輕微,進展期腦功能及肢體功能可能存在較大程度損傷。考慮到眩暈癥患者入院診斷與治療期間極易發生跌倒與其他意外事件,故需要給予其相應護理。常規護理手段通常以平復患者負性情緒、避免陌生環境刺激為主,忽略了風險事件發生后對患者造成的嚴重負面影響,故護理效果并不顯著[1]。既往研究[2]認為,眩暈癥患者入院治療期間癥狀表現及不良事件風險均可通過制定合理的干預措施有效緩解與預防。故本研究主要分析風險管理模式在急診眩暈癥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急診科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收治的85例眩暈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3)和對照組(n=42)。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8~74歲,平均 (47.65±5.22)歲。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1~76歲,平均(48.11±5.43)歲。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院后參考多項臨床表現細致評估確診;②年齡≥18歲,可進行基礎的言語溝通交流;③可自主或協助配合完成研究各項問卷調查。排除標準:①并發神經功能障礙者;②存在顱腦創傷性疾病者;③合并其他危急重癥需立即治療者;④對研究調查表現出極度不配合者;⑤病歷資料丟失導致后續研究進展受影響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相關健康知識的系統宣教,并向患者闡述導致疾病發生的具體原因,告知其后續治療護理措施的實施與積極配合的重要性;此外,需避免醫院陌生環境刺激,并實施對應的心理疏導以平復患者負性情緒。觀察組予以風險管理模式干預,具體為: (A)跌倒風險評估。采用Morse跌倒風險量表對本組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并參考評估結果制定個體化護理管理措施。(B)預防跌倒事件的管理措施。①結合患者具體評分結果調整護理措施與管理力度,若患者評分結果<45分則可在其病房床頭懸掛預防跌倒的警示牌,并將顏色變更為更加容易被發現的紅色,同時囑咐患者需要體位變更時呼叫護理人員協助,輔助進行體位變更時需注意動作輕柔、緩慢,如廁時需要護理人員或家屬陪同。若評分結果≥45分則需要指派專科護士進行責任制護理,日常密切關注患者身體狀態,并指導患者進行前庭適應、動靜平衡性訓練,進而實現患者跌倒風險程度的降低。②及時對跌倒高危患者的風險狀態進行評估,對此類患者進行相關健康與風險知識的合理宣教,并督促患者在短時間內掌握,查閱資料尋找眩暈、跌倒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并予以針對性指導干預。③建立專科管理小組,結合患者跌倒風險程度制定個體化訓練方案,其中包括水平轉頭運動、頭垂直運動、轉頭時注視及頭部環圈運動等前庭適應性訓練,以及靜止站立、行走、踝關節擺動等動靜狀態下身體平衡性訓練,個體訓練時間結合患者自身運動耐受性制定,訓練過程中若患者出現明顯不適感需立即停止訓練,臥床休息待不適感覺消失后再進行。④家屬協助護理管理。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告知其家庭支持在眩暈癥患者身體功能恢復中的重要性,促使患者家屬能積極協助日常護理,同時提高家屬對眩暈癥、跌倒風險事件的認知程度,使其明確護理方向,提高整體護理質量。
1.4 觀察項目 ①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3 d后及護理7 d后的眩暈殘障量表(DHI)[3]評分,量表共25個項目,單項目計4分,分值結果與殘障度呈正相關。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跌倒發生率。③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自制調查表,總分100分,根據得分劃分為非常滿意、滿意與不滿意。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DHI評分比較 護理3 d后與護理7 d后,觀察組的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DH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DHI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3d后 護理7d后觀察組 43 74.33±7.89 54.22±6.01* 39.45±4.28*對照組 42 73.92±7.58 62.54±6.83* 48.31±5.11*t值 0.244 5.966 8.674 P值 0.808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的跌倒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1例患者跌倒,發生率為2.33%;對照組6例患者跌倒,發生率為14.29%。觀察組的跌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022,P<0.05)。
2.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78.57%(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眩暈癥患者通常伴隨有惡心、嘔吐等常見臨床癥狀,疾病進展后可能對其軀體與腦區功能造成嚴重損傷。治療方案的及早制定與實施對眩暈癥患者臨床癥狀與預后結局的改善有重要意義,但考慮到此類患者在院治療期間存在較高的跌倒風險,因此需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合理干預,為其病情恢復創造有利條件[4]。常規護理方案較為片面,且缺乏對眩暈癥患者的風險評估與管理,故護理效果不佳。相比而言,參考患者自身情況制定的風險管理措施更具合理性與針對性,通過評估患者的跌倒風險,制定警示牌預警可保證患者日常恢復期間時刻保持跌倒的警惕心理;體位變更時輕柔活動則能避免眩暈癥狀愈發嚴重;前庭適應、動靜平衡性訓練可較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身體功能,促進其身體殘障情況的恢復,最終避免跌倒情況發生;明晰眩暈與跌倒發生的主要原因,針對性予以護理干預則能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預后結局;促使家屬予以患者家庭支持可幫助其建立疾病治愈的信心,對科室整體護理質量的提升及患者后續治療與護理依從性的提升均具有重要價值。
研究[5]表明,眩暈癥患者癥狀越嚴重,其身體障礙程度也越嚴重,跌倒風險越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各時間點的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管理模式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身體殘障狀態,同時可為其疾病恢復創造良好的條件。眩暈癥患者跌倒的發生對其病情恢復及預后結局均具有極大程度的危害[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院期間跌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風險管理模式對眩暈癥患者在院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有預防作用。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眩暈癥患者能更好地接受風險管理模式。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模式在急診眩暈癥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態,降低跌倒風險,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