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李晶,何平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兒童重癥監護室,河南 商丘476000)
兒童重癥監護室(PICU)為醫院的重要組成科室,為救治兒童重癥疾病的場所,收治患兒的病情較重,部分患兒可能無法經口進食或需長期經靜脈輸注大量藥物,然而反復穿刺可增加患兒疼痛感,引起患兒對治療的恐懼,產生抵觸心理[1]。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可保證輸液管路的通暢,同時其留置時間較長,可避免反復穿刺,減輕患兒疼痛,便于用藥治療,多被用于臨床危重癥患者[2]。然而在臨床應用過程中,PICC在置入時可對靜脈內膜、靜脈瓣等造成損傷,長期留置及輸注刺激性藥物等可加重對靜脈血管的刺激;此外,日常護理不當也可引起導管脫落、堵塞等不良反應[3]。研究[4]顯示,應用PICC的患兒3%~30%可并發外周靜脈炎,進而導致患兒的痛苦增加,住院時間延長。因此,采取合適的干預方式減少外周靜脈炎的發生意義重大。品管圈是指相同場所的人員為了共同的目標,通過各個成員的協作,發現存在的問題,制定解決方案,提升服務質量的干預方式。品管圈已被用于多種疾病的干預[5]。本研究探討品管圈活動預防兒童重癥監護室(PICU)患兒外周靜脈炎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PICU收治的90例接受PICC的患兒為對象,按照入組單雙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觀察組年齡2~13(5.64±1.85)歲,男性25例,女性20例。對照組年齡3~13(5.71±1.81)歲,男性23例,女性2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PICC術后護理,包括預防導管堵塞、脫落,防止液體外滲及靜脈炎等。觀察組采用品管圈活動干預:①成立由4名醫師、5名護士組成的品管圈,選出圈長。②確定主題。利用評價法評估主題,以 “對上級重視程度、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為原則進行討論。以總分最高作為標準選出主題為“降低PICU患兒外周靜脈炎發生率”。③制定活動計劃。主題確定后,利用5W1H分析法(計劃擬定、對策實施、效果確認、標準化、檢討、改進)制定活動計劃書,按照流程繪制甘特圖。④目標設定。依據確定的主題,計算目標值。從人、料、管理、制度等方面分析引起靜脈炎的原因,繪制魚骨圖。⑤要素評定。針對魚骨圖中的原因分析,全體圈員進行集體評分,其中重要 (5分)、一般(3分)、不重要(1分),評分40分以上為選定要素。選定的要素為輸液量大、輸注時間長、用藥不規范、靜脈留置針應用不當、使用大量刺激性藥物。對選定的要素進行驗證,根據“三現原則”判別是否為真正要素。⑥制定對策。確定真正要素后,全體圈員運用頭腦風暴法制定針對每項要素的解決措施。利用圈員評分法評價,分為優秀 (5分)、可行 (3分)、差 (1分),>40分可實施。⑦對策實施。a:針對輸液量大、輸注時間長,可更換新型敷料,選擇合適的靜脈穿刺,調節靜脈輸注速度。在輸注刺激性藥物前,用水膠體敷料,抬高穿刺側肢體;對于需大量補液或預計輸注時間1~4周者,植入中長度導管;根據患兒的年齡、病情及藥物性質調節輸液的速度。b:針對用藥不規范,制定落實藥物應用規范。利用交接班時間學習各類藥物的適應證、注意事項等;落實修訂后的診療常規,縮短用藥時間。c:靜脈留置針使用不當,根據患兒的病情選擇合適的靜脈留置針,定時評估患兒穿刺點的皮膚情況,1次/h,主動詢問患兒的主觀感受,納入交接班內容;輸液前后規范沖管、封管。d:應用大量刺激性藥物者,加強對血管刺激性藥物的管理,嚴格限制使用量及輸注時間,在應用中發現異常及時告知醫師,給予處置;輸液時優先輸注刺激性藥物,出現不適及時告知醫護人員,結束后規范沖管。
1.3 觀察指標 統計外周靜脈炎發生率。記錄非計劃拔管(導管堵塞、導管脫落、液體外滲)發生率。記錄導管留置時間。采用我院自制的家長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家長滿意度,滿分100分,分值越高則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外周靜脈炎發生率 觀察組的外周靜脈炎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22.22%(χ2=4.220,P=0.040)。
2.2 非計劃拔管率 觀察組的非計劃拔管率為11.11%,低于對照組的44.44%(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非計劃拔管率比較[n(%)]
2.3 導管留置時間及家長滿意度 觀察組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家長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導管留置時間及家長滿意度評分

表2 兩組的導管留置時間及家長滿意度評分
組別 n 導管留置時間(d) 家長滿意度評分(分)觀察組 45 24.13±2.81 93.86±3.27對照組 45 22.52±3.20 88.59±3.07 t 2.536 7.881 P 0.013 <0.001
PICU患兒由于病情危重,需接受長期的靜脈用藥治療,PICC是PICU患兒靜脈給藥的有效手段,可減少穿刺次數,減輕患兒痛苦[6]。然而長期應用PICC靜脈給藥可導致靜脈炎、血管栓塞、熱原反應等,其中靜脈炎最為常見。患兒繼發外周靜脈炎可對后續治療產生較大影響,降低治療效果,延長患兒住院時間。本研究中應用常規干預措施的患兒外周靜脈炎發生率為22.22%,因此,科室應重視外周靜脈炎的預防、控制。
品管圈是由工作性質相同、相近的人員組成的干預小組,通過相互合作,按照一定的程序解決問題的形式[7]。將品管圈用于臨床護理管理可明確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分析成因,進而制定系統、科學的方案[8]。本研究利用品管圈找到PICU患兒發生外周靜脈炎的要素(輸液量大、輸注時間長、用藥不規范、靜脈留置針應用不當、使用大量刺激性藥物),據此制定對應的措施,如合理選擇穿刺靜脈(首選貴要靜脈),操作時嚴格無菌規范,穿刺后應用透明敷料穩妥固定,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合理安排靜脈輸注順序,將刺激性強的藥物首先輸注,規范沖管、封管;加強對患兒家屬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本研究中,采用品管圈活動干預后PICU患兒的外周靜脈炎發生率為6.67%,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的22.22%,且觀察組患兒的非計劃拔管率顯著降低,導管留置時間延長,家長滿意度提高,表明品管圈活動可減少非計劃拔管事件的發生,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提高家長滿意度。原因可能是,品管圈活動通過分析影響外周靜脈炎的原因,進而給予針對性干預,并通過活動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技能,每位圈員均真實參與改善過程,可提高護理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提高護士的積極性,為患兒提供優質的服務,提高家長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可減少PICU患兒外周靜脈炎的發生,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提升家長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