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王小衡
人類體溫的相對穩定是在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下實現的。體溫調節的高級中樞位于下丘腦前區,正常情況下,該區調節體溫的調定點使核心體溫保持在37℃±1℃。當體溫在38℃~41℃范圍時,由體溫調定點進行精細調節,稱為調節性體溫;一旦體溫達到或超過41℃,就屬于非調節性體溫了,此時的體溫已不受體溫調定點調節。
發燒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和就診原因。目前認為,發熱是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定點上移,即調節性體溫38℃~41℃,常常是機體對病原微生物作用的結果。病毒和細菌刺激致熱性細胞因子(白介素和腫瘤壞死因子)的合成,使人體下丘腦環氧化酶合成前列腺素,引起局部環腺苷酸增高,抑制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定點升高,引起調節性體溫升高,即引起發燒。
物理降溫因降溫有效、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優點,在臨床上最為常用。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根據新近研究,認為傳統的物理降溫對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熱者弊多利少。
這是因為在發熱患者中,下丘腦的體溫調定點升高,機體為了遵守下丘腦“升高體溫”的命令,早已做出相應的一系列反應——產熱增多,散熱減少。此時,如果單用物理降溫方法,包括冰敷(冷濕敷)或酒精擦浴從外部給患者降溫,就形成了外部冰袋不停地搶熱量,要降溫,體內拼命的減少熱量,要保存熱量,于是皮膚附近有限的熱量成了稀缺物資,冰袋和機體你爭我奪,不亦樂乎。經過激烈的競爭,冰袋通常是無功而返,也就是物理降溫以失敗告終。也有雙方僵持不下時,機體不得不促進新陳代謝來彌補失去的熱量,最終的結果是發熱的時間不僅不能縮短,反而延長了。
激烈的爭奪后,最大的受害者當然是患者,發熱無法控制不說,還會感到全身不適,如冰敷(冷濕敷)所致寒冷刺激可引起畏寒和渾身顫抖,加重低氧血癥和原發病(如肺炎等)。眾所周知,高燒患者皮膚血管是擴張的,其體溫和冷水的溫差很大,會引起患者皮膚血管的強烈收縮,常引起畏寒、渾身顫抖等不適癥狀,并可能引起凍傷,甚至加重低氧血癥。尤其不適合體弱多病的老年人。
嬰幼兒由于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神經髓鞘尚未完全形成,易誘發高熱驚厥;加上小兒皮膚薄嫩、皮下毛細血管豐富,皮膚體表面積相對較大,使用冷(溫)酒精擦浴還可經人體皮膚吸收產生中毒癥狀。
當然,對物理降溫不能一棒子打死,在以下幾種情況下,物理降溫可作為退熱治療的輔助措施:
1.超高熱(指腋溫≥41℃)這是體溫中樞失控或調節障礙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機體不能夠通過下丘腦來調節上升得過高于正常的體溫,退熱藥在此情況下無效。采取物理措施可迅速降低體溫1℃~2℃,此時先做物理降溫可防止超高熱造成對人體大腦的損害,為去醫院就診爭取時間。
2.中暑高熱 中暑是由于人體散熱受阻,造成熱量在體內積蓄所引起的。換句話說,中暑高熱屬于非調節性體溫,系病人體溫調節中樞失控,不能通過出汗來降低體溫。而各種退燒藥都是通過皮膚出汗達到退燒目的。因此傳統的物理降溫(冰敷、冷酒精擦浴等)是治療中暑高熱的首選降溫方法,療效較顯著。
3.三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發高熱(>39℃)時,主要采用溫水浴。
4.既往有高熱驚厥危險的發熱患兒,在此種情況下已服過退熱藥,洗過溫水澡可以暫時降低體溫1℃~2℃。換句話說,溫水浴的降溫即刻效果將有助于在退熱藥開始起效之前來降低高溫,預防或減少“熱極生風”的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治療普通感冒發燒,民間沿用至今的喝姜湯后用被子捂蓋,通過發汗的療法確實有效果,但不屬于物理降溫范疇。該法只限于傷風感冒早期患者,至于其他感染性疾病或某些傳染病所致高熱,用這種方法降溫多數是無效的。
眾所周知,持續高熱(腋溫≥39℃)會直接威脅患者健康,它不僅使機體耗氧量和各種營養素的代謝增加,而且可促發小兒高熱驚厥,誘發成人呼吸衰竭或心血管事件,還可使人體消化功能及防御感染的能力降低。早用退熱藥可以快速降低體溫,緩解高熱引起的多種嚴重并發癥。
研究顯示,人類下丘腦體溫調定點可進行精細調節,以致發熱時體溫一般不超過41℃,這種調節性體溫應用退熱藥如撲熱息痛、布洛芬、阿斯匹林等是有效的。因為它們通過下丘腦而將體溫降到正常水平,而物理降溫不宜使用。
對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熱,目前世界衛生組織主張首選藥物降溫,因為只有應用退熱藥來降低下丘腦體溫調定點,才是符合熱調節生理機制的有效降溫措施。醫學專家指出,治療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熱,應該“擒賊先擒王”,即首先通過藥物將下丘腦體溫調定點降至正常,然后升高的體溫就會在下丘腦的指揮下平緩下降,以增加不發熱時間,緩解高燒并發癥。
目前臨床上常用退熱藥有兩大類,一類是對乙酰氨基酚(代表藥為泰諾林口服液);另一類是非甾體抗炎藥(代表藥是托恩口服液)。對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機制可對前列腺素的合成起中樞抑制作用,非甾體抗炎藥可通過干擾前列腺素合成途徑中的環氧合酶減少外周或中樞的炎癥介質來達到退熱目的。這兩類藥物均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