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尚瑜,劉 楊,王志楠,王智宇,喬驛媛
(1.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氣象局,呼和浩特 010000;2.呼和浩特市氣象局,呼和浩特 010000;3.吉林省通化市氣象局,通化 134000;4.鄂爾多斯東勝區氣象局,鄂爾多斯 017000)
2021-08-18T13:00—2021-08-19T03:00,呼和浩特市中部發生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全市126個雨情站,大暴雨(100~249.9 mm)2個站,暴雨(50~99.9 mm)32個站,大雨(25~49.9 mm)54個站,中雨(10~24.9 mm)30個站,小雨(0.1~9.9 mm)3個站。最大降水量出現在土默特左旗北什軸鄉(106.7 mm),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托克托縣古城鎮云中園18日18:00—19:00(35.9 mm/h)[1]。
2021-08-18為降水過程日,08:00,500 hPa東亞地區為西低東高型環流背景。長波槽位于貝加爾湖(以下簡稱貝湖)到中國新疆北部,一脊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內蒙古西部到甘肅中部有短波槽分裂東移,副熱帶高壓脊線位于35°N。隨著高空槽攜帶冷空氣東移,副熱帶高壓逐漸南落,副高外圍偏南水汽通路建立,源源不斷將偏南暖濕氣流向北輸送,冷暖空氣在500 hPa和700 hPa槽區交綏,加之地形作用的影響,形成此次呼和浩特市中部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過程[2-9]。
2021-08-17是降水過程預報日,08:00,亞洲大陸呈現兩低一高環流形勢,冷渦底部分裂,高空槽位于新疆北部,東北冷渦及高空槽即將東移入海,河西走廊有短波槽發展,呼和浩特市位于副高588線內部,受西北氣流影響,700 hPa,850 hPa切變線、地面冷鋒3層垂直疊置較好,同時配合T-Td≤5 ℃的濕區均位于內蒙古西部,700 hPa,850 hPa均有低空急流建立,偏南風速達12.0 m/s,地面低壓生成并位于額濟納旗,中心氣壓1005 hPa。系統整體移動緩慢,切變線位置穩定少動。
2021-08-17T20:00,500 hPa短波槽略有減弱,東移緩慢,副熱帶高壓明顯南落,短波槽前T-Td≤5 ℃濕區移到內蒙古西部,水汽條件逐漸轉好,T-Td=2 ℃,但呼和浩特仍受脊內控制,氣層較為干燥。700 hPa,850 hPa切變區、地面冷鋒均位于內蒙古西部,700 hPa,850 hPa切變區明顯加強,地面低壓進一步北上發展,低值中心加強。
2021-08-18T08:00,冷渦底部高空槽略有東移南壓,短波槽溫度場落后于高度場繼續發展東移,位于阿拉善盟東部,呼和浩特市受脊內偏西氣流控制,700 hPa,850 hPa切變線、地面冷鋒3層垂直疊置仍較好,移至呼和浩特市西部與包頭交界處,切變線前后低空急流、西北風風速明顯加強,系統整體后傾,地面低壓北上至貝湖南部,中心氣壓達1,002.5 hPa,呼和浩特市位于地面低壓東南象限,以偏南氣流為主。槽前配合大片云區,500 hPa,700 hPa有T-Td≤2 ℃的飽和區,500 hPa比濕達到了4 g/kg。
2021-08-18T20:00,500 hPa短波槽移至阿拉善盟東部,槽前500 hPa,700 hPa,850 hPa,T-Td≤0.2 ℃的飽和區移至呼和浩特市,水汽整層為飽和狀態,槽后有干冷平流跟進,副熱帶高壓南落范圍進一步縮小。700 hPa低槽進一步加強東移至呼和浩特市,切變輻合仍較強,850 hPa與上游包頭均有偏西、偏東“對頭”風切變,系統結構轉為略前傾,有對流性降水產生。但200 hPa急流開始遠離,抽吸作用減弱,偏南風速也明顯減小,水汽輸送開始減弱。
2021-08-19T08:00,貝湖冷渦底部高空槽緩慢東移,短波槽減弱,500 hPa,700 hPa呼和浩特市受槽后偏西氣流影響,T-Td>40 ℃,以干冷的下沉氣流為主,降水停止,天空轉晴,氣溫下降,但850 hPa呼和浩特市中部仍存在明顯輻合切變,加上前期降水整層濕度較大,白天700 hPa短波槽過境天空轉晴,輻射增加,形成上干冷下暖濕的不穩定層結,有利于19日能量積聚產生強對流天氣。
從整層來看,2021-08-18T08:00—2021-08-20T08:00,200 hPa均有風速≥60 m/s且長度較短的急流核存在,其輻散抽吸作用對低層減壓有利。在500 hPa冷渦底部分裂短波槽槽前暖平流和正渦度平流持續作用下,700 hPa以下低值系統生成并逐步發展東移,850 hPa切變輻合增強向東移動。地面氣旋生成逐漸北上加強,呼和浩特市位于地面低壓西南象限,暖切變與其上層輻合貫通,后期轉為略前傾配置,深對流抬升開始形成,降水強度逐步增大。20:00系統垂直疊置移至呼和浩特東側之后迅速東移,200 hPa急流核轉向東移,抽吸減弱。
2021-08-17T20:00,呼和浩特站、東勝站T-lnP圖上,層結指標較穩定,濕層淺薄。18日08:00,呼和浩特站、東勝站濕度條件迅速轉好,層結條件顯示不穩定,700 hPa以下有較為深厚的濕層,風隨高度順轉,有明顯的暖濕平流,配合較低的0 ℃層和抬升凝結高度,有利于凝結成云致雨。K指數為34.3,SI為2.42,CAPE值為0.4,從物理量指數來看對流性不強。從高空風分析圖看出,風隨高度順轉,屬暖平流,說明兩站均處于天氣系統前部暖平流控制區,與14:00—17:00雷達速度圖上反映的結果一致。20:00,整層濕度轉好,雖然K指數略有增大,但各層層結條件指標仍然較為穩定。19日08:00,呼和浩特站、東勝站濕度迅速降低至700 hPa以下,層結條件指標穩定。從高空風分析圖看出,風隨高度逆轉,屬冷平流,說明兩站均已處于天氣系統后部冷平流控制區,降水結束[10-14]。
比濕:8月18日08:00—20:00,700 hPa,850 hPa呼和浩特市以西比濕達到8 g/kg,大值中心在35°N以南。這種比濕區分布反映出700 hPa,850 hPa青海低渦環流東側偏南、西南水汽通道建立,中低層水汽北推,呼和浩特市及上游有濕舌凸起。隨著近于垂直疊置系統東移,濕舌增厚,降水逐步開始。18日15:00比濕達到最大,為13 g/kg,降水強度達到最大。20:00,700 hPa,850 hPa呼和浩特市仍受濕舌控制,但500 hPa已有干冷空氣入侵,濕舌減弱,因此,呼和浩特市雨勢減小。
水汽通量散度:8月18日08:00,700 hPa以上呼和浩特市以西水汽通量散度為正值,850 hPa為負值,850 hPa最大負值中心在鄂爾多斯中部38 °N處。呼和浩特市處在正值區或正負值過渡帶,輻合輻散作用不顯著。8月18日14:00水汽通量散度平面圖上,呼和浩特市全境700 hPa水汽通量散度為負值,850 hPa為正值。850 hPa最大負值中心在鄂爾多斯東南38°N處,此處為風向暖式切變區,中心值-42×10-8g/hPa/cm2/s,而呼和浩特市正處在偏東風急流區,風速為18.2 m/s,上游風速較小,僅為8.2 m/s,形成輻散場(正值)。19日00:00,850 hPa負散度中心東移,呼和浩特市西部正散度控制,低層出現水汽通量輻散,降水減弱。
渦度:8月17日20:00,500 hPa,700 hPa最大正渦度中心在貝湖低渦區,而在高原上有正渦度區形成,反映700 hPa青海低壓環流建立和500 hPa短波槽東移。18日08:00,500 hPa,700 hPa最大正渦度中心穩定少動,而高原上500 hPa和700 hPa正渦度區東移北抬并擴展為帶狀分布,與巴湖正渦度中心連通,表明其為巴湖低渦外圍分裂系統東移北抬造成的正渦度區帶狀分布。
散度:8月18日08:00,呼和浩特市200 hPa為正散度,700 hPa負散度中心在巴盟東部,呼和浩特市也為負散度,垂直來看,是高空輻散抽吸、低層輻合抬升作用在散度平面圖上的準確反映,其最大差值達到20×10-6s-1。14:00,最大正散度中心與最大負散度中心明顯東移,降水強度達到最大。
從8月18日08:00至8月19日08:00包頭到呼和浩特市實況散度時間剖面圖上看出,受500 hPa槽前正渦度平流作用,地面低壓發展北上,地面輻合線呈西南-東北向,位于呼和浩特市中部,700 hPa低渦底部低槽進一步東移影響,配合低槽前部T-Td≤4 ℃的大濕區,同時,呼和浩特市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區右側及低空急流出口區左側耦合區,高空急流次級環流上升有利于上升運動增強,850 hPa低空急流配合700 hPa低渦前部暖平流作用也有利于地面低壓發展加強,配合低空急流風速輻合,有低空天氣尺度上升運動的建立,高低空系統疊置,形成高層輻散、底層輻合的動力配置,有強烈的上升運動條件。
從8月18日08:00—20:00,假相當位溫平面圖可知,500 hPa,850 hPa均有45~59 K的高能舌外圍控制呼和浩特市。從500 hPa,850 hPa溫差對比來看,影響日500 hPa與850 hPa溫度差值≥-23 ℃,為弱熱力不穩定層結,伴隨著高層冷空氣的不斷侵入和底層暖中心的東移,大氣的熱力不穩定進一步增大,午后氣溫上升后,大氣層結將趨于不穩定。從8月18日至19日20:00 K指數平面圖可知,K指數影響日最大正值為18 ℃,屬穩定值范圍。從8月18日08:00至20日08:00 Si指數平面圖可知,Si指數始終為正值,影響日最小值為11 ℃,屬穩定值范圍。
根據實況資料分析,8月18日08:00至19日08:00是呼和浩特市主要降水時段,18日14:00—20:00雨強增大,1 h雨強達到35.9 mm,20:00以后強降水區移至呼和浩特市東部。此次降水過程從18日11:00開始至19日06:00結束,歷時19 h。統計提取降水大值中心、呼和浩特站和林格爾縣各降雨時次對應的MICAPS物理量場、T-lnP指標量值,得到副高外圍暖濕切變暴雨呼和浩特市地區經驗性指標(表1、表2)。
提取降雨各時次各物理量指標數值可以看出,此次暴雨各物理量發展演變與暴雨過程各階段對應較好:渦度值在降水開始前顯著增加,由負渦度轉為正渦度,數值由-15轉到70;散度由之前的整層正散度輻散轉為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垂直環流,最大數值由-4轉到2,且輻合中心與呼和浩特市降水大值中心對應較好;垂直速度由整層下沉氣流轉為整層顯著上升氣流,抬升條件明顯轉好,相對濕度從17%增加到96%,比濕由1.8 g/kg增大到5.8 g/kg,水汽通量達到9,水汽通量散度達到9,500 hPa與850 hPa假相當位溫差達到31,0 ℃層到抬升凝結高度距離較遠,有利于水汽凝結成云致雨,形成效率較大的降水,但K指數和Si指數不大,所以未形成明顯的對流天氣,以過程累積量級較大的穩定性降雨為主。

表1 8月18-19日呼和浩特市中部暴雨過程物理量場個例指標

表2 8月18-19日呼和浩特市中部暴雨過程呼和浩特站及周邊站T-lnP圖個例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