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國彥
《西江月》從創刊開始,我就非常喜歡閱讀,是一個讀者“粉絲”。從開始的讀,到后來的投稿,與《西江月》編輯部的編輯交朋友,在寫作上拜他們為師,使我的寫作水平不斷地提高,一步一步進入文壇。
我最初接觸的編輯是楊劍峰,他身材略痩,但很健談,讀書很多,在談話中常會引經據典,令人信服。他不是一個嚴肅的人,有時帶點幽默,使人聽到會露出快樂的微笑。我每次送給他的稿件,他總是仔細地閱讀,然后跟我談話,指出稿件中哪些寫得好,哪些要回去修改。他是一個良師益友,那時我是梧州市原蝶山區的黨委書記,他不管我的職務如何,對于文章的要求他是認真的,他常說:“文章是自己的,但刊物發表以后,就是社會的了,讀者看你的文章,他是受影響的,所以要經常修改,對得起讀者。”我謹記他的教導。
有一件事令我難忘的,就是我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街巷春秋》的往事。有一次我們閑談關于文學寫作的話題,楊劍峰對我說:“你在城區工作,接觸街道的人物最多,可以寫一部長篇小說。”我受了他的啟發,就用一年多的業余時間,把小說《街巷春秋》寫出來。這時,自治區文聯秘書長吳三才到梧州市調研文學創作的情況,他聽了我的匯報,很感興趣地說:“現在全國還沒有街巷人物題材的小說,我拿回去看看。”他把這部小說原稿帶走了。半個月后,吳三才給我來信,說稿件已給兩個自治區副主席看過,他們都認為寫得很好,推薦給廣西某出版社出版。稿件轉到出版社一個姓劉的編輯審稿,半年后,劉編輯將稿件退回自治區文聯,說此稿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吳三才退稿給我時還附有一封信,信中強調此書不要大改,將來總會出版。我把稿給楊劍峰看,幾天后,他找我談,他笑著說:“此稿不錯,至今還未有這個題材出版,不要大改,書中有很多南方的風俗和語言,讀者會喜歡看的。”接著他轉向另一個話題,他說:“編輯不是圣人,他們有各自的愛好,就像在菜市場有些編輯喜歡買菜心,有些喜歡買魚蝦,審稿也是如此,故此作者要有自信。”我覺得他的話是至理名言。十年后,此稿經廣西民族出版社總編馮藝審稿,他當即決定出版。
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吳江編輯。他的知識面很廣,讀書很多,文壇上的作家和出版家朋友不少。他很早就用電腦寫作,多次勸我用電腦寫作,我總是強調未學過拼音,也未學過五筆打字,一直是手寫,后來他提出要我用電腦手寫板寫作。聽了他的勸說,1989年我終于用電腦手寫板寫作長篇小說《監獄官手記》。他總是仔細地審讀我的稿件,然后找我談要修改的地方,使我的寫作水平進一步提高。他退休后離開《西江月》,仍然活躍在梧州市文壇上。他在承擔一些文學作品編輯出版工作時,就會想到我。有一屆梧州市寶石節召開,要出版一本圖文并茂的書,他想到了我,要我參加寫作小組會議,負責文字的寫作。他提出文章的要求和結構,并提供一批有關資料給我,定出交稿時間。我找了一批寶石企業主談心,閱讀了資料,終于寫出了《寶石進行曲》交給他,后來這篇文章在《梧州寶石》一書中出版了。另外一次是他要出版一本與龜苓膏有關的書,市文聯組織一批作家到工廠采訪,送給他一批稿件,他審讀后總覺得缺點什么,他給我打電話,要求我寫一篇有關龜苓膏的歷史發展的文章。我找了被自治區有關部門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梧州龜苓膏代表性傳承人的王靜之到我家交談,錄音四小時,幾經修改后完稿。吳江讀后大喜,高興地說:“文章就叫《龜苓膏的前世今生》!”同時,在《西江月》編發此文。
《西江月》創刊發行50年了,它給讀者帶來許多喜聞樂見的故事,也培養一批又一批作者,他們在編輯的關懷培養下,一步一步走向文壇成長起來,歷史是不會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