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郇巖 唐風
有一種年輕是“兒女尚未成家”父母健在;有一種溫暖是年幼時父佑兒平安,年老時兒佑父周全;有一種陪伴是年少時父讓兒無憂,年老時兒讓父心安;有一種幸福是兒已暮年,家中還能聽到父母的召喚……如今,73歲的王經林老人與93歲的老父親正演繹著父慈子孝、孝親敬老的人間大愛。
生命有輪回,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這是傳統美德,會永恒延續。現年73歲的王經林,他的孝行感言:父親是家的根,父親在家就在,伺候父親是自己的幸福時光。如今,已經到了安享清福古稀之年的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家有九旬父母,自己就是孩兒。
聊起父母,王經林的眼里滿滿的都是愛。多年來,為了讓他們安享晚年,他幾乎不敢出家門,更不敢睡一個安穩覺,唯恐離開他的視線,老人有所閃失。那種孝道與大愛讓鄰居羨慕,讓外人稱道。
經年數月,2020年,他94歲高齡的老母親壽終正寢,安詳辭世。
母親去世后,王經林擔心父親承受不了這打擊,他知道,老人最怕的就是孤獨。于是,他不顧父親反對,在父親床邊支了一張小床,白天與父親聊聊日常,晚上聽著父親的呼聲安然入睡。
人老了,覺少,生活也不規律。有時候父親一個晚上要起床數次,等天亮老人才呼呼睡去。長此以往,王經林的生活作息全部打亂,睡眠出現了障礙,入睡難,睡眠淺,易醒。有一天,父親看到王經林好不容易睡著,又不忍心叫醒兒子,便獨自下床,結果一腳踩空,摔倒在地上。王經林被驚醒后,急忙帶著父親往醫院奔。經檢查確認,父親右胯骨骨折。望著躺在病床上的父親,王經林老淚縱橫,他既自責又后悔,都怪自己睡得太死,要不然父親也不會受這個罪。親戚鄰居安慰王經林說那是父親命里有這個災,年紀大了,難免磕磕碰碰。可王經林卻說是自己沒有把父親照顧好。
考慮到高齡老人做手術的風險太大,大夫建議采用臥床靜養的保守治療。
骨折、保守治療,對于91歲高齡的父親來說,等于雪上加霜,因為骨折后傷口很難愈合。
病在父親身,疼在兒的心。為了減輕父親的病痛,王經林問偏方,尋名醫。聽說骨頭湯對健壯骨骼有好處,便給父親熬骨頭湯喝。待一碗熱騰騰的羊骨湯端到父親跟前,父親嘗一口,搖搖頭,意思嫌膻喝不下。于是,王經林把羊湯換成豬骨湯,然而,父親嫌膩也只勉強喝了兩口。對于父親的飲食,王經林費盡了心思,一口一口地喂,一點一點地調,直到老人吃下喝下,合了老人胃口,他的臉上才露出舒心的笑容。
久病臥床,腸道不通暢,導致便秘。看著父親難受的樣子,王經林心如刀剜。萬般無奈,待父親再大便時,他便讓家人扶著父親的身子微微側身,他則用手一點一點把大便摳出來。看到父親側身疼得難以自持,王經林心疼得跟著流淚。他去醫院找醫生求教治療便秘的良方。醫生建議服用番瀉藥緩解。服用番瀉藥后,排便沒有了規律,床墊一天幾遍輪換著洗刷晾曬。
由于長期臥床,缺少活動鍛煉,老人的身體容易生褥瘡,冬天還好些,可到了夏天更不好招呼。為了防止父親身體潰爛,王經林買來了電動氣墊。父親大小便在床,兩三天就需要更換氣墊。由于父親骨折不能活動,更換氣墊時,先把父親抬起來,鋪上新的氣墊,再把父親放下來,一點一點挪動到更換的氣墊上。更換氣墊需要幾個人配合,每次都請鄰居過來幫忙,王經林都感覺難為情,一再致謝。鄰居們看到王經林兄妹這般孝順,隨喊隨到,很樂意幫忙。
妹妹看到哥哥每天伺候父親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看到哥哥沒日沒夜地辛苦,不到退休年齡的她便提前辦理了退休手續,替哥哥分擔那沉甸甸的擔子。
王經林妻子的身體本來就不太好,加上天天忙活著伺候父親,身體日漸消瘦,嚴重時吃飯難以下咽。王經林抽空帶妻子去醫院檢查,漫長的診斷結果出來了,這一次,王經林徹底蒙了——白紙黑字,清清楚楚,妻子病得不輕,膽囊癌晚期!
家里躺著骨折臥床的老父親,醫院里住著病重的妻子,醫院——家,家——醫院。就這樣,王經林沒日沒夜地一天天往返于家和醫院,體力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妻子的病情無論如何是不能讓老父親知道,年紀大了,已經不起折騰。
父親雖然行動不便,但頭腦卻清醒,為了能瞞住父親,王經林白天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伺候父親,安頓好父親后再急匆匆地趕往醫院,整日是小心翼翼又提心吊膽。
有天夜晚,王經林安頓好老父親后趕到醫院,護士責問他:“你是病人的什么人?怎么這么不負責任?熬制的中藥這么晚了還不取?”王經林只能含著淚給護士解釋道歉。
王經林夜晚在醫院護理妻子時,家中的父親就由妹妹照看,可更換氣墊、尿不濕一類的活,妹妹一個人無法完成。為了不讓父親起疑心,王經林天不亮就從醫院往家里趕。有次回到家里,妹妹淚眼婆娑地告訴他:“父親見不到你,一夜睡得不踏實,反復問你哥去哪里了。我不敢講實情,可父親又反復問……”
一邊是年邁的老父親,一邊是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王經林左右為難,每天不足4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已經把年逾七旬的老人推到了生命邊緣,他時刻提醒自己千萬不能倒下,如果自己倒下,這個家就沒了。
王經林沒有累倒,妹妹王詠卻累垮了。一天,妹妹突然感覺頭暈、耳聾,她告訴哥哥:“我堅持不住了!” 王經林害怕極了,如果妹妹再有個三長兩短,這個家就真的無法支撐了。他勸妹妹好好休息,自己再想想辦法。好在妹妹是因過度熬夜導致的暫時性暈厥,經過休息后很快恢復過來。
萬般無奈,實在支撐不下去的王經林便拿起電話給在外地已成家立業的兒子說明家中的事情,看能不能回來幫他一把,他實在太累了……
細心的照料,精心的治療和照顧,最終還是沒能留住妻子的生命。得知兒媳病故的消息后,老父親含著眼淚握住兒子、孫子的手久久不松開。
鐵打的漢子也有不能承受之重,況且70多歲的王經林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人。送走了妻子,兒子也回外地了。看著空蕩蕩的家,再看著年邁的老父親,一時間,悲從中來,徑直走到母親的墳前長跪不起,也許只有這樣他的心里才會舒坦些。
望著日漸消瘦的哥哥,妹妹再也控制不住,摟著哥哥的肩膀相擁而泣。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父親的頭發長了,他學會了理發;沒有胃口,他變著花樣改善伙食。秋日有陽光的時候,他陪著老人在太陽下曬曬暖;村里唱大戲,他推著父親去看演出;夜半時分,老人睡不著覺,他就給老人講他兒時的趣事,說他年輕時的過往。他說,苦點累點沒啥,有老人伺候就是福。
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精心的照料與呵護讓父親的身體日漸康復,老人的臉色也漸漸起了紅潤。
“其實,我只是做了一個常人該做的事情,孝敬老人是我們做兒女的義務,我一個普通老百姓沒啥可寫的。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老人的幸福就是兒女的幸福,盡心盡力,無愧于天地,無愧于良心就行了。”
采訪行將結束,王經林遠在外地的兒子打來電話,一句句暖心的話讓老人一直點頭。末了,他將電話遞給記者,一番話,讓我們從這代人身上看到了孝道的傳承。他說:孝老敬老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國之本,也是國之魂,大孝安邦治國,小孝安身齊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牽掛關愛老年人,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為人子女,乃人之血脈,人之骨肉,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乃至一切都是父母所賜。父親雖一輩子沒干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在兒子眼里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父親的善良和孝順,是我們家的傳家之寶,父親就是家的根、家的魂,父親在,家就在……
是的,父在,家在,幸福在。樸樸實實的幾句話,卻道出了人世間的孝道與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