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殷海燕,朱佳佳
(蘇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蘇州,215131)
植物資源是指對人類生活和生產上有用途的,可以被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植物的總稱。[1]幼兒園植物資源主要為幼兒在園內和日常范圍內可接觸到的、能引起幼兒興趣的、安全的、無毒的植物,既包括自然生長的植物及其組成部分,又包括半成品植物材料。[2]幼兒園植物資源開發可以使幼兒獲得有關植物特征、生長習性及植物與環境生態關系的知識,提高幼兒觀察、探索、表達與表現的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加深幼兒對生命的體驗和認知。[3-4]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對當今幼兒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本文在分析當前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開發與建設問題的基礎上,以“活教育”思想為指導,探索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開發的路徑。
幼兒園可開發利用的植物資源,不僅限于園內資源,還有園外資源。幼兒園可以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將幼兒生活范圍內的社區、公園、家庭中的植物資源納入植物資源開發的范疇。[5]植物資源不僅包括自然生長的植物及其組成部分,還包括經過加工的半成品,如圓木片、竹筒等。幼兒園不僅可以開展種植活動,還可以在種植活動中滲透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6]幼兒園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有關植物的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創設幼兒園的自然景觀,植物是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重要資源。
目前,很多幼兒園對植物資源的關注聚焦于園內廊道、室內自然角及戶外種植園地,沒有充分利用社區、周邊公園的植物資源,也缺乏對園內植物資源的規劃。[7]很多幼兒園里的植物種類單一,缺乏對植物季節性、地域性、多樣性和層次性的規劃。在環境創設方面,人工材料或非自然材料用于環境創設的比例遠高于自然材料,植物資源在環境創設中的利用率低,材料的自然率不到50%。[8]總之,很多幼兒園缺乏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導致植物資源的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幼兒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不足是當前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開發的一大困境。首先,對植物資源價值的挖掘不夠充分。[9]幼兒教師對植物資源的價值,尤其是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挖掘不夠深入,導致幼兒園植物資源開發浮于表面,幼兒相關學習內容表面化、碎片化。其次,課程整合能力不足。幼兒教師對植物資料開發利用的渠道較為狹窄,常忽視園內植物資源與社區及家庭資源的整合、植物資源與時令節氣和風俗民情等鄉土資源的整合、植物資源課程目標與五大領域發展目標的整合。[10]這導致植物資源課程存在主題活動與日常教學彼此獨立,課程組織形式單一,課程缺乏計劃性、系統性和生成性的問題。
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目標應關注多領域發展目標的整合,從認知、情感、技能等方面設置課程目標。當前,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目標設置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課程目標設置重視認知和技能,忽視對情感的培養。[11]例如,在情感方面,缺乏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未注重培養幼兒對地域文化、傳統文化、家和國的情感,缺乏在探究過程中對幼兒好奇心、責任心、自信心、主動性、成就感、自豪感及勝任感等多方面情感的培養。另一方面,活動目標沒有體現領域間整合,具體表現為主題目標多體現幼兒在科學、藝術方面的發展目標,較少涉及其他領域的發展目標。
活動的產生只有基于幼兒生活和興趣,才能讓幼兒積極地投入其中,并主動地持續探索。[12]在課程實踐中,一些植物資源課程的主題源于部分幼兒的偶發興趣,幼兒教師未能將幼兒的偶發興趣發展為全班幼兒的興趣,且在主題開展的過程中未及時、有效地支持幼兒的持續探索,導致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家長是幼兒園課程重要的參與者,由于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的建設缺少與家長的合作及對家長的有效引導,因此多數家長對周圍植物資源的價值缺乏認識,進而影響其參與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的效果。
陳鶴琴是中國幼稚園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化和科學化的開拓者。[13]陳鶴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其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為幼兒園立足幼兒生活,構建貼近幼兒真實興趣與需要的植物資源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幼兒園課程最為核心的方面是該課程所依據的教育哲學以及所反映的教育目的。[14]“活教育”提出的“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的目的論為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目標的設定指明了方向。
1.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目標應關注植物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做人”強調人的社會性及做人的基本素質。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學會做人,應該在人所處的社會生活中發展人的社會性。因此,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的建設應關注植物與幼兒社會生活的關系。
一方面,人要適應社會生活。人類在長期的發展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這些經驗至今還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因此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開發要關注植物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例如,植物與時令節氣、植物與傳統文化、植物與醫藥等主題和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包含著人類對植物資源探索的寶貴的社會經驗。
另一方面,人不是被動地適應社會生活,人類一直沒有停止開發、利用、改造大自然,并不斷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徑。“活教育”強調人類應該主動承擔改造社會、謀求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使命。[15]因此,幼兒園課程應關注對人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也應設置這樣的目標任務。
2.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目標可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
“做中國人”強調的是教育的民族性。陳鶴琴指出:“做個中國人必須熱愛自己的國家……他也必須熱愛生長在同塊國土上有著同樣命運的同胞們,他們為同一個目標,即為自己國家的興旺發達而努力。”[15]培養“做中國人”的教育承擔著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的責任。在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建設中,教師應引導幼兒關注日常生活,了解自己的家鄉、國家,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產生愛家鄉和愛祖國的情感。
3.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目標要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
“做現代中國人”在“做中國人”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現代人應具備的良好素質與時代精神。陳鶴琴認為,“做現代中國人”必須具備健全的身體、建設的本領、創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務的態度五個條件。[16]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目標要關注幼兒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發展。
基于“活教育”的目標,陳鶴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課程論。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對幼兒的身體、心理、認知和行為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強調要從周邊“大自然、大社會”中獲取教育資源,讓幼兒在與自然、社會的直接接觸中,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獲取知識和經驗。[17]幼兒有親近自然的天性和需要自然的本能。[18]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內容的構建也要首先基于幼兒身心發展的自然性,以大自然場域中的植物資源為載體,拓展到社會文化領域,構成涵蓋生命教育、自然探索和文化體驗的內容體系。
1.以種植活動為依托的生命教育課程
首先,開展種植活動,讓幼兒在播種、養護、收獲、加工、品嘗等活動中,獲得關于植物生長環境、生長過程、植物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知和必要的勞動知識,培養觀察、記錄、勞動、合作等多方面能力以及熱愛生命、熱愛勞動、增強責任感與成就感等多種情感。其次,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與大自然有密切的聯系,大自然為學前兒童的發展提供了心理氛圍、思想情感、實踐場域等廣泛的內容。[19]個人的生命成長有其內在的規律與特征,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開發應在尊重幼兒自然天性的基礎上,關注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展需要,結合對植物生長過程的體驗,幫助幼兒理解個人生命的成長規律,延伸出敬畏、責任、感恩等生命教育內容,服務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2.以周邊植物為對象的自然探究課程
以幼兒園、社區、家庭等幼兒周邊大自然中的植物為對象,一是通過多感官參與的觀察認識類活動,讓幼兒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和內部結構。例如,引領幼兒認識和辨別迎春花和荷花的莖、葉、花的顏色、形狀,感受姿態美等。二是通過觀察、比較、分類、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等方式了解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差異性及植物與環境和人的關系。例如,讓幼兒在認識柚子、橘子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其種類的多樣性及其與氣候、地域的關系。
3.以植物資源為載體的社會文化體驗課程
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開發還要關注植物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結合相關社會活動,將對植物資源的探究拓展至人文社會領域,體現地域特征、融入傳統文化,滲透“家國情懷”。例如,艾草、菖蒲、紅豆、茱萸、蘆葦,除了有植物屬性,還兼具文化屬性,以此為載體而生成的主題課程可集科學性、趣味性、文化性、教育性于一體,以其獨特的形式彰顯地域和文化的印記,顯示與人飲食、保健、社會交往、風俗習慣、文化傳承的關系,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
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內容體系的構建不是對植物資源的靜態選擇,而是植物資源、幼兒的內在需求以及成人的價值預期之間不斷互動的結果。因此,植物資源課程內容的組織和選擇應保持合理的開放性,以使課程本身具有最大程度的適宜性。
“活教育”的方法論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是強調“主動性”,二是強調實踐性,三是指向主體的發展。為實施“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陳鶴琴將“活教育”的實施過程分為實驗、參考、發表和檢討四個步驟。[16]
第一,實驗,即借助觀察和實驗獲取直接經驗。當幼兒對某種植物或者現象產生興趣時,就會展開初步的思考,教師可以幫助幼兒通過觀察和實驗,借助多種感官的參與和思考獲取直接經驗。第二,參考,即針對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實驗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主動通過有目的地閱讀、實地走訪等途徑獲取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三,發表,即表達與表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通過搭建、繪畫、制作、講述等多種方式表達與表現自己的理解與感受。[20]第四,檢討,即通過集體討論與反思形成新經驗。在“發表”之后,幼兒可以和教師參與集體的討論或反思,深化認識,形成新經驗。
以“活教育”的方法論和實施過程為指導,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的開發基于幼兒、通過幼兒并促進幼兒發展。在植物資源課程實踐中,教師要做到:關注幼兒主動發起的自主探究活動,引導幼兒主動參與主題探索活動;鼓勵幼兒在獲取知識、傳遞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基于幼兒的興趣和經驗通過挖掘、利用園內外的植物資源,支持幼兒的探索,形成課程計劃并在實施中不斷改進;讓幼兒在“實驗、參考、發表、檢討”等“做”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因此,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要通過多元模式,實現幼兒的綜合發展和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幼兒教師應具有敏感的資源意識,珍視大自然中的植物所蘊含的獨特的教育價值,從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長習性、文化屬性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等方面對幼兒生活中常見的植物進行分類梳理。幼兒教師還要加強對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植物與地域文化、植物與傳統文化等相關知識的學習與研討,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
幼兒園內外植物資源是大自然的活教材。幼兒教師除了解園內植物資源外,還要走進社區、周邊公園,將幼兒生活范圍內的植物資源納入課程,整合園內外植物課程資源。幼兒園要重新審視幼兒園的植物資源,注重植物的多樣性、層次性、季節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將必要的植物資源有計劃地以恰當的方式引入幼兒園、引入班級。
幼兒園課程的選擇應具備生活性、興趣性、時效性、豐富性、教育性、可行性、安全性等特點。[21]幼兒教師要進一步內化“活教育”理念,立足幼兒生活,從幼兒感興趣的植物中捕捉教育契機,開展適宜的教育活動,促使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有益的體驗。
1.以幼兒生活為基點,捕捉“大自然”中的課程要素
親近自然是幼兒的天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能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幼兒教師要抓住幼兒生活中對大自然、植物的興趣,在此基礎上生成生動有趣的主題。例如,主題活動“把春天吃進嘴巴里”源自餐后散步時幾名幼兒對草地上的薺菜產生的興趣。有幼兒說和奶奶一起挖過薺菜,有幼兒說吃過薺菜餡的餃子。于是,幼兒開始尋找薺菜,探索到底什么樣的是薺菜,開花的能不能吃。之后這幾名幼兒的興趣逐漸轉變為全班的興趣。教師尊重幼兒產生的新興趣,在“春天來了”主題活動中開展了“春來野菜香”“早春菜市場”“小種子發芽記”“繪春天——我眼里的春天”“美食云制作”“把春天吃進肚子里”等活動。在幼兒濃厚的興趣中,該主題持續了一個月。
2.以當下節日為契機,滲透植物資源的內在價值
節日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內容和巨大的教育價值。在中國的節日文化中,有許多與植物相關的內容。植物主題課程可以將節日作為契機,拓展課程生長點。例如,在端午節相關主題活動中,包粽子、吃粽子、掛菖蒲等習俗背后的文化價值都可以滲透在主題活動中。
3.以人的發展為目的,設置全面的主題目標
指向人的發展是植物資源課程開發的最終目的。在目標設置時,應涉及認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發展目標,并注重領域間發展目標的整合。認知目標除涉及對植物基本特點的認識,還應涉及對植物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關系的了解。情感目標既要培養幼兒對大自然和植物的熱愛,還要注重培養幼兒愛家鄉、愛國家的情感,以及熱愛勞動、富有愛心、責任心等多種情感。技能目標方面,除了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還應培養幼兒通過實驗、參考、發表和檢討的探究過程,借助觀察、記錄、實驗等途徑獲取信息,獲得必要的溝通與合作、表達與表現技能。
幼兒園植物資源開發應以對真實問題的探究為導向,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推進課程實踐。
1.植物資源課程開發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師應鼓勵幼兒提出自己的困惑,并針對問題開展充分交流。針對幼兒的困惑,教師應進一步提煉和梳理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和支持幼兒進一步開展有效的探究實踐。例如,當幼兒對薺菜感興趣卻無法區分薺菜時,教師不應直接告知幼兒答案,而應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記錄、比較、討論,借助走訪菜市場、請教長輩等形式獲取信息,在主動的探究過程中建構知識和經驗。
2.植物資源課程開發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過程
植物資源課程是圍繞幼兒興趣和生活建構起來的,教師要針對幼兒身邊的植物開展一系列探索活動,可在課程實踐中采用陳鶴琴提出的“實驗、參考、發表和檢討”四個步驟開展探究活動,使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發展自己的經驗、知識和能力。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建構和實施效果的檢驗,同時也是課程改進和優化的重要依據,其目的是促進教育意義的切實發生及在不同主體間的溝通和理解。[22]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的主題來源、內容選擇、目標設定、課程實踐都應凸顯以幼兒為主體、整合多方資源、多主體參與的特點。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的評價應摒棄流于形式的、單一的評價方式,強調課程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性。課程評價主體不僅包括幼兒園、幼兒教師和幼兒,幼兒家長和社會人員也是重要的主體,各主體在評價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幼兒園植物資源課程評價要形成多主體參與、協作配合的評價格局。
隨著兒童立場的彰顯,圍繞幼兒興趣和發展需要而展開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文化等要素被賦予了越來越重要的教育價值。[23]植物資源是幼兒身邊常見的資源,幼兒園植物資源開發不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構建符合幼兒經驗和發展特點的課程體系,而且有助于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提升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水平,還有利于“活教育”思想在實踐中的利用與推廣。幼兒園應以“活教育”思想為指導,重新審視園內外的植物資源,追隨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要,捕捉、轉化與整合有意義的課程資源,在園本課程建設實踐中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