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
根據《戰上海》一書改編的電視劇《破曉東方》正在央視熱播,該書作者、歷史學者劉統于2022年12月21日離世……在他筆下,有解放上海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有娓娓道來、徐徐展開的解放戰爭紀實,更有還原日本侵華罪行的民族大義和文以載道的使命擔當。
《戰上海》:小細節寫大歷史
“中共黨史和軍史,我過去僅限于書本知識。到了軍隊,才知道這是一門大學問。”劉統雖是著作等身的學者和作家,但直到2018年《戰上海》一書付梓出版并走紅后,很多讀者方才喜愛上從學術界“破圈而出”的他。
? 這本紀實文學作品以洋洋灑灑20萬字重現上海解放前后的風云歷史,在2019年獲得了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特別獎。
? 在這部扛鼎之作中,劉統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從發起解放上海戰役到接管上海后的巨大努力和犧牲。他不僅描繪戰場硝煙,也關注共產黨人整飭金融、穩定物價,進行城市建設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斗爭。
?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松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2019年上海書展前夕,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請媒體記者從當時的新書中投票評選20本書作為2019年上海書展推薦好書,最終得票數最高的就是《戰上海》。
“干事創業要充滿激情,遇到困難要富于創造,面對挑戰要敢于擔當,在這本書當中,‘戰上海’的精神得到充分體現,也體現了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行、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好。”王為松說。
? 在《戰上海》一書中,劉統寫過一個上海解放前夕的小故事:“20軍政治部通訊員看見某部隊采買員在買咸菜,大家告訴他幣值沒規定,不能買。采買員說:‘是首長叫買的。部隊幾天都沒吃菜了,對身體很有影響。’后來,20軍政治協理員就把自己從鄉下帶來的腐乳讓了一壇給采買員,把要買的咸菜還給店里。”
“我關注戰爭過程中的一個個細節,這些細節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劉統曾于2019年對新華社記者如是說。
? 記者當時提問劉統:“這些歷史研究對70年后的當下有何現實意義?”劉統回答:“上海解放70年,就是一幅波瀾起伏的歷史長卷,都是共產黨人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怎么樣從各個歷史時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是我們歷史研究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上海解放70周年最好的紀念。”
“把他們寫下來,是我的責任”
? 細節和故事,讓劉統的黨史作品深受大眾喜愛。“這得益于他早期在歷史地理方面的造詣,令他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空間感,也強調實證的方法;更得益于他勤勉的學術態度和涉獵廣泛的學術底子。”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說。
? 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讀博畢業后,劉統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進行了研究方向上的切換,從歷史地理學轉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和軍事史。
?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高福進,與劉統相識很久。他記得劉統對于黨史研究的熱情始終如一。“劉統多次說起在軍科院翻閱檔案以及向老同志、老首長請教解放戰爭史所帶來的巨大收獲,這些收獲促成了他后來的研究方向,也成為了他往后創作的寶貴財富。”
? 劉統在復旦大學求學時的老師、歷史學家譚其驤先生也鼓勵劉統轉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在得知劉統在軍事科學院能接觸到大量解放戰爭檔案后,他甚至以“命令式”的口吻對劉統說:“你要把它們全記下來!”
? 在軍事科學院,檔案按戰區劃分,很多檔案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寫得繪聲繪色。劉統如獲至寶,蹲進檔案庫潛心研究整整15年,最終捧出了《中原解放戰爭紀實》《華東解放戰爭紀實》《東北解放戰爭紀實》三部作品。
? 劉統對于檔案和史料的吸收、消化和研究功底,令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佩服不已。2004年,劉統赴上海交大任職后和程兆奇分別側重革命史和戰爭史的研究。2011年,上海交大東京審判研究中心成立后,團隊接到了關于戰爭審判研究的重大課題,其中,《大審判:國民政府處置日本戰犯實錄》一書由劉統負責。
“這個領域對他來說幾乎是白手起家,但他靠著在軍史、黨史方面的綜合積累,以及對檔案研究的獨到方法,出色地完成了項目。”程兆奇說。
? 上海交大出版社副編審彭亞星曾與劉統合作過另一關于戰爭審判的研究項目《國民政府對日本戰犯的審判(1946-1948)第一期》的出版工作。該項目共兩冊,對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10個法庭進行全面的史料整理和研究,還原當年國民政府審判日本戰犯的全過程。“當時他還在寫《戰上海》,兩邊不停切換。除了通俗易懂的黨史書籍外,劉老師也是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行家里手。”
? 從事黨史和軍史研究寫作,對劉統而言價值和意義是什么?他回答:“青史留名、永垂不朽,那是英雄們的人生價值。把他們寫下來,是我的責任。”
傳播“火種”,這是最好的懷念
“有的人雖然結交不久,哪怕只有一兩次見面,便會讓人長久地仰慕并渴望與之親近。”上海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江冉印象中的劉統——微胖身材、黝黑面容、氣質自信又平易,一口京腔濃郁的普通話特別好聽。“雖然年約七旬,可看上去像40多歲。”
? 在江冉主持的一場直播節目中,劉統滔滔不絕且繪聲繪色地和觀眾分享上海解放前后的歷史故事。在他趣味橫生的講述里,時間過得飛快,在場者甚至都忽略了這是一檔嚴肅話題的訪談活動,情不自禁地跟著劉統的思緒穿行于歷史的天空。
“劉統老師講得太有趣了,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比如,他講解放軍進入上海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也不能踏入市民家半步……那戰士們內急了怎么辦?只能跑到黃浦江邊去‘方便’。節目現場有人提醒說,這有否有損解放軍的形象。而劉統則笑著回答:‘這就是當時的歷史事實,怎么不能講呢?’”江冉回憶說。
? 除了案頭工作,劉統生前喜好通過實地走訪來研究歷史。他的朋友圈里,還“曬”著自己的行走歷史。他有時在上海自來水廠的百年老廠房,有時在山西忻口戰役遺址,甚至會去位于倫敦西北郊的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墓前……這樣的閱歷,讓他不斷豐富對歷史的理解。
? 人們記憶中,劉統最后一次在公眾場合亮相,是2022年10月17日。他受邀為大型話劇《英雄兒女》舉辦戲劇文學對話的講座。此時他已患病,形容消瘦,但依舊手持話筒,金句迭出。
? 在一個小時講座中,他為觀眾介紹了《英雄兒女》的時代背景,幫助年輕人理解這部英雄贊歌。“我覺得它既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又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情懷,而且人情味濃厚。”“革命者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偉大和溫情并存……這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傳承,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遺產。”劉統說。
“一個歷史人物往往不是非紅即黑、非黑即白,是有血有肉有性情的,把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寫出來,不是很精彩嗎?”這是劉統生前留給彭亞星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 對于學者而言,傳播精神的“火種”,或許高于生命本身在這世間的存續。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