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平
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各個領域內長時間的發展方向,是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是以質量和效益為價值取向的發展。館辦文藝團隊是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群眾力量,影響著群眾文化活動的整體發展趨勢。館辦文藝團隊是指各級文化館創辦、輔導并根據需要經常參加本館組織活動的群眾文化藝術團隊,是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堅力量,在群眾文化中起到創作、引領和示范的作用,館辦文藝團隊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創造性、引導性、普及性的特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擔起弘揚時代主旋律、引領時代風尚的使命。
當前館辦文藝團隊有如雨后春筍般在城市、農村上演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團隊層面的發展進步,也是文化館整個文化公共空間的共同發展進步,是一個地域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具體呈現,因此意義重大。
團隊意識促使隊員自覺在行動和行為上與團隊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團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團隊每次成功的演出,都離不開指導教師的辛勤付出,離不開學員用心排練。這里有學員回家后自發努力提升自己的感動,有彼此間相互默契配合的感動,也有著業余的人做著專業事的感動。經過專業教師的培訓指導,文藝團隊學員在鍛煉身體、娛樂、消遣的同時,有利于文化藝術水平的提高。團隊在展演展示的過程中,每個隊員都會產生自我認同感和成就感,這樣的感覺既能增加個人健康指數和家庭的幸福指數,又能使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家庭和諧的同時,大大提升全市人民的精神風貌,在為整體國民文化藝術素養提高的進程中發揮一定作用。例如,公主嶺市文化館彩虹合唱團建立之初,學員不僅要參加每周的固定排練,業余時間自覺訓練,有的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排練切磋技藝,團隊里人人苦練基本功,將肌肉記憶和理論學習相結合,在發聲和樂理知識等方面有顯著提高。在吉林省第三屆長白之聲合唱節活動中,合唱團發揮出色,榮獲最佳組織獎、最佳合唱獎,當時受到新聞媒體的充分關注,隊員個個信心滿滿,更加刻苦訓練,進一步增加了合唱團的凝聚力。
授課教師是教學質量的最重要因素,文化館師資有限,需要從民間挖掘優秀文化藝術人才,解決文化館業務輔導干部人員短缺問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對激發群眾的文化熱情至關重要,抓牢文化造詣高深的人才,是館辦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例如,在公主嶺市文化館四樓舞蹈室,由長春培訓歸來的8位隊長指導教學,集中培訓13個團隊的文藝骨干40余人,培訓7支廣場舞,這些文藝骨干又能把所學傳授給團隊,提升團隊的整體素質。
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改變了文化館舉辦群眾文化活動團隊人員不足的局面,團隊成為文藝演出、送戲下鄉的主角,是文化藝術的傳播者。不同門類的藝術團隊形成的多元組合,在彼此觀摩和展示中提高了欣賞水平,拓寬了文化視野,進而激發出創作者創新的靈感,使其創作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有利于促進文化活動高質量開展。例如,文化館彩虹合唱團的原創作品《雪爬犁》就是在下鄉演出回來以后創作的,《雪爬犁》參加了吉林省第六屆長白之聲合唱節并獲得最佳風采獎。
公主嶺市文化館充分發揮公益性的特點,抓住在文化體育中心辦公的有利條件,在五樓會議室組建了文化館彩虹合唱團,為合唱團提供專業培訓的場地、音響、多媒體等設備設施。文化館館舍面積有限,只能組建一支合唱團。但是,在2008年公主嶺市舉辦首個農民藝術節后,這樣的格局發生了改變,自公主嶺市組織34個業余文藝團隊走出公主嶺,近到長春、遠到錦州,進行文化事業的拓展與對外交流。自此,來咨詢進館學習排練的團隊絡繹不絕,卻都失望而歸。原因是文化館沒有排練場地,無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無法保障其基本文化權益。面對市文化館公共文化供給的有限性,文化館班子積極向上級反映困難,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為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由國家投入專項基金以PPP模式,在公主嶺市南站北側承建地標性辦公大樓,解決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需求。文化館于2019年9月末遷入此樓辦公,設立聲樂、舞蹈、器樂、美術、民俗等培訓學習教室和演出排練場地,為各類文藝團體的培訓學習提供場地,多功能觀演廳又為團隊的排練演出提供便利。杜絕文化館只能辦一個團隊的窘困局面,滿足廣大團體對學習文化藝術的訴求,館辦文藝團隊走上了蓬勃發展之路。文化館制定了長期有規劃的服務,為了避免空缺造成資源浪費,規定每個團隊最少不少于5人,每周分時段教學,各團隊需要參加文化館組織的比賽、演出、慰問、文化惠民、文化進社區等各種文化公益活動。文化館會推薦優秀作品參加國家、省、市各類群眾文藝活動、相關展演和比賽并提供后勤保障;為團隊骨干提供跨地區參加學習、培訓的機會,還為表現突出的團隊發放活動所需的服裝道具等,加快館辦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的進程。
例如,組織36人編排廣場舞《點贊新時代》參加吉林省廣場舞大賽。組織排練300人表演七支廣場舞,參加“長春市萬人百姓健康舞展演”,并融入長春主會場。這樣的規定,使學員既是參與者又是表演者,不但提升了學員的參與感而且提升了學員的審美情趣。針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如下解決對策。
(一)社會面不廣,普及性不夠。由于文化館地處高鐵南站,距離市區較遠,交通不便,致使文化服務無法惠及更多的團隊群體,希望主管部門想辦法找對策,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文化館要充分調研,及時發現資深團隊,充分發揮文化流動服務車的作用,有針對性地接送周邊優質的團隊進入文化館學習培訓,打造多個品牌團隊,創建品牌活動。運用新的宣傳手段,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為群眾提供更豐富、更高效、更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文化館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微信群等渠道,方便團隊在網上預約、學習培訓、報名參加活動等,為團隊提供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活。
(二)群眾集體意識不足,作品吸引力不夠,導致館辦文藝團隊發展受到影響。一部好作品的呈現,反映一個團隊的整體精神風貌。有的人參加團隊只是圖有個好心情,有的人希望在團隊結識新的朋友拓寬人脈,造成團隊凝聚力不足。有時指導教師選擇曲目時不考慮學員興趣和集體表演時的舞臺效果,無法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導致學員學習熱情不夠,失去原本的文化服務效能。
(三)活動經費短缺。資金不足導致設施設備等過于陳舊,無法修復和及時更新,致使活動無法順利開展。例如,鋼琴還是十幾年前的舊鋼琴,經過幾次搬遷,鍵盤已經失音了,怎么都調不準。有些團隊的大鼓和快板等易損耗的設備已無法修復。需要相關部門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在資金上予以扶持,也可以借助社會集資或者籌資來彌補經費的不足,同時要制定相關制度進行制約和監督。
館辦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地方地域特色、人文環境、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的呈現。文化館通過培養、引導、示范的方式,引領群眾的審美情趣、價值觀,用藝術浸潤地域內民眾的文化素養,建構符合現代城市公共空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理念和新的道德風尚,釋放學員的積極性和創新活力,打造高活力、高水平、高素質的創新型館辦文藝團隊。
文化館在促進團隊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第一,文化館聘請專家教授來館授課,提升館內業務輔導干部和基層團隊整體素質。要繁榮群眾文化、推動文化工作健康發展,就需要文藝團隊以更專業的藝術技能,更實際、更親切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身邊的群眾去感受、去參與團隊建設。例如,聘請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黎力菊教授來館授課,培訓蒙古族舞《蒙古人》,指導學員學習蒙古族舞精髓,來自各團隊共138名舞蹈骨干學員受益。第二,打破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構建教師與學員共同主導,并且師生間互動、互通的新型模式,讓更多有才藝,有潛力、有擔當的基層群眾參與到教課的隊伍中,彼此學習,相互借鑒。例如:楊春華帶領民俗講堂團隊,在一期民俗課堂上由教師主持,學員張麗潔友情客串,她講解的春聯創作舉例幽默風趣,激發了學員的學習熱情,引起學員的高度互動,大家踴躍舉手發言,提出多年沒有弄懂的知識,也提高了學員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氣氛活躍熱烈,每次民俗課大家都非常期盼,還會帶來親人朋友聆聽,這樣的民俗課很受群眾歡迎。
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文藝團隊以舞臺演出為契機開展專業培訓,提升團隊創作力和表演力。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在實踐中積累知識,鼓勵充滿活力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激發隊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打造高活力、高水平、高素質的館辦文藝團隊。
館辦文藝團隊要向高質量發展,既要與時俱進,建立鼓勵機制,又要注重品牌建設,在精品力作上下功夫。創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實力,用高質量的文藝作品賦予文化更多內涵。
文化館要對館辦團隊設置獎金獎項的鼓勵機制,推動文藝團隊整體藝術素養的精進與提高。文化館根據各文藝團隊簽到、文化惠民演出場次、演出質量、獲獎情況和觀眾滿意度等的調查研究,對館辦文藝團隊進行表彰、鼓勵,發放服裝、道具、推選參賽、并為骨干提供學習和培訓的機會等鼓勵機制,增強文化的聚合力。構建個人、團隊、文化館和社會協同的治理新框架。例如,公主嶺市文化館結合以上各方面條件,優選出4個舞蹈團隊的8名骨干,參加“2021年長春市基層群眾文化隊伍骨干、百姓健康舞公益培訓活動”,并為參加“長春市萬人百姓健康舞展演”的7支團隊300人發放服裝道具等演出必備品。
讓數字化賦能團隊創新轉型,以點帶面,開拓普及發展新路徑,助力館辦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從加強文化館數字化服務這個點起步,充分利用網絡便利、快速、即時性的特點,以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各類媒體技術為依托轉變文化服務方式,為藝術教學、輔導、創作、欣賞、活動推廣等帶來新的路徑、新的方法,促進館辦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適用性。例如,公主嶺市文化館2021年主題舞蹈培訓,付紅彤副館長在吉林省網上云直播課堂播出旗袍舞《心戀》的分解動作,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隊員隨時隨地學習、理解、分析、訓練,在集體培訓學習時,很快進入舞蹈動作的標準化狀態,使團隊在短時間內獲取最多最新的知識,形成資源共享、人員互通、服務聯動的線上線下服務網絡體系。
其次,建立智能型場館。數字化時代科學技術在前,讓元宇宙做客文化館,充分發揮文化館的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普適性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吸引青少年走進文化館,通過探索加娛樂的方式體驗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同時,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記憶,將寓教于樂的功能發揮到最大,讓文化館成為青少年的打卡地,為館辦文藝團隊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新時代背景下,館辦文藝團隊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化的政治導向和藝術示范的社會作用,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要以增強人民普遍的文化獲得感作為著力點,開展豐富多元的群眾文化活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