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齊 丁家成/文
中華文化向海外的傳播是一個非常繁雜的過程。在歷史上,各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景象。中華文化不但在民族文化的融合和滲透中得以發展,同時也接受了亞洲中部的牧民文化傳統,波斯的文化,印度的佛教文化,阿拉伯的文化以及歐洲的文化因素,使其中華民族文化體系始終生機勃勃。古代的絲路,為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現在的海上和陸上絲綢帶更是為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提供了途徑和方法。
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增強,國內文化的發展方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外的影響也日益增強。比如中國的傳統建筑故宮、趙州橋、避暑山莊等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學習漢語,吃中國各地美食等習俗在國外都很受歡迎,包括中華民族早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也都得到了世界的認同和重視。國內最近一段時間來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投資,以出版的書籍和電影為先導,一大批國內優秀電影在國外收到歡迎,精品圖書暢銷海外,中國武術、中國茶文化和中國戲曲、舞蹈等都在國際市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不斷的傳播。文化交流包括建構民族形象、傳遞文化符號,這對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就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從整體上看,中華文化在國外的影響尚不明顯,還有很多問題有待完善[1]。近幾年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但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卻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還有待進一步擴大。當前,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資源、在國際上的發言權仍然十分有限,在對外的宣傳方式上較為僵化,在內容上也較為單調。總結起來,有如下幾點: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藝術和影視書籍等各方面都出現了“文化赤字”現象,人們對中國文化意象的認識出現了不同水平的差距[2]。中華文化是一個系統全面的整體,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也要根據民族自身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規劃,才能充分的展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魅力。
外國人民對于中華文化的認識,大都停留在建筑、漢字和美食等具象與器物的層面,對于中華文化的內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并不十分清楚。特別是缺乏具有現代文化特色的文化傳播方式。
文化交流并沒有為不同的人群、地域、民族和文化體系而設計,并沒有形成差異化、獨特性的溝通戰略[3]。不同的國外文化傳播方式和途徑都不同程度地強調形式主義,過分追求熱鬧現象,而忽視文化所帶來的內涵和深度。現在我們需要將中華文化進行海外傳播放到重點發展的地位上,通過媒體、影視和書籍等多方面的途徑,向海外展示中華民族的傳統魅力。
溝通的對象應包括國家政府部門、外貿機構、非政府組織、外貿企業、互聯網媒體等。在海外溝通方面,缺少既了解海外文化環境又對中華文化有深刻見解的專業人士,還需要在傳播主體和人才上多下功夫。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多個層面上都存在著許多缺陷,這是由于許多歷史和現實因素造成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與國家實力的差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加強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變化的重視,對全球上出現的新的東西和新的情況,以及對各個國家的思想和觀念,以及新出的政策都要加以大力的宣傳和報道。要加強中華文化的對外宣傳工作,要不斷創新,努力更新理念、新的范疇、新的表達形式,把中國的故事和中國的聲音都說得更好[4]。
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加強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應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在經濟總量達到世界大國之后,我們就會自覺地轉變為具有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強國形象。
現代中國價值觀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價值體現和標志。傳播中華文化要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多個關系,全面解釋中國的文化道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命運、是由中國獨特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要對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國創造的制度文化進行系統和全面的解讀[5]。“中國經驗”的總結與提高,需要進一步對當今時代文化進行分析,發掘提煉出體現新時期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體現中國在世界發展潮流中的領導地位,進而對全球的人類文明思想的發展提供一個借鑒和方向。
中國是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它應該在國際上發表屬于自己的聲音。中國是世界上僅存的延續至今的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應該把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現給世人。同時,我們應該積極和其他國家的文化進行交流共享,讓“文化因為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文明在互相學習中變得更加意趣橫生。”可以通過其他國家的場所舉辦中華文化的藝術演出或影視推廣,讓世界從多個層面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化觀念的文化傳播系統,凸顯中華文化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進一步強化我國在世界文化建設中的話語地位,努力打造貫穿海外的新發展格局,樹立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形象。堅持中華文化的定位方向,將民族特性與國際趨勢相融合,將中國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不斷進行推廣和傳播,使中華文化傳統可以跨越時空、不限國家和語言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傳播。
要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把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戲曲、武術、書法、國畫等)推廣出去,使外國人民在欣賞中獲得愉悅,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并進一步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要以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精神內涵和質量為基礎,以“中國符號”和“中華元素”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開發具有吸引力、有價值的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以引起全球關注。
中華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要以“走出去”的方式來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吸引力和作用力。使中華文化向世界輸出的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依據不同的文化傳播內容和對象,選取最合適的溝通方式,與國外現有的交流組織緊密聯系,例如孔子學院,文化交流互享中心等。中華文化中心要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以做文化交流的場所。要對外國群眾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和接受心理進行深刻的分析和探討,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從而對受眾進行明確的定位[6]。區別目標與層級,根據各國和區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戰略方針。對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周邊地區,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發展中國家和區域,要重視文化多樣性的發展,促進雙邊、多邊的文化交流。歐洲和北美等國家應注重文化相互借鑒,并逐漸與其融合。
構建多樣化的溝通渠道。要在國際和國內的引導下,加強內外宣傳的協同合作,努力打造具有豐富語種、受眾廣泛、信息量大、影響力大、覆蓋全球的世界優秀傳媒,把中華文化的影像、聲音、文字和信息向全世界進行廣泛傳播。擴寬中華文化的傳播渠道,逐步形成多樣化、全方位、立體式和多層次的對外交流模式。要擴大傳播的平臺與媒介,要加快建立傳播迅速、覆蓋范圍廣的文化傳播系統;要強化文化傳播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重視傳播的速度和質量,展示中華文化的多元化,讓中華文化傳播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7]。跨文化的交流已經從單純的文本到多媒體的音頻、視頻和圖片,變得更加智能。依據多媒體信息技術對中華文化進行海外傳播已成為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
在文化的交流上,可以通過電子傳媒普及性和大眾性的特點。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媒體、通訊、信息服務等領域實現了融合,通過報紙、影視和書籍等領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共享,從而實現不同行業的生產要素優勢互補。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信息產業的結合發展,實現將影視、動漫、書籍、演藝等領域和網絡、數碼、視覺技術相融合的方式,來提升中國文化藝術的創新內涵和技術水平。網絡使得文化傳播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創新和傳播有著日益深刻的影響[8]。網絡文化交易日益活躍,必須對其進行規范和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的推動下,實現中華文化跨領域的融合、互享和創新發展。
要注重選擇中華文化的傳播內容,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效果,注重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播能力、構建國際傳播的全球話語系統。(1)要抓住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特色[9];(2)構建現代化的通信系統,實現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水平;(3)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系統,能夠與國際接軌。研究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方式,創造新的觀念、新的范疇、新的表述形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語言,讓海外的人聽得見、看得到、聽得懂。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也只有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才能發揮優勢,達到自身的更新和跨越。中華文化具有比較獨立的文化優越性和文化特自性。因此,中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了豐富多彩、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和態勢。同時,中華文化在全球融合的特性中,保持著與世界文化的融合和發展,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實現了優勢互補。這就是文化強國建設中的一種理想的文化交流。在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傳播狀況后,我們必須從多個方面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播,為實現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探索更多更好的途徑,使中華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得以提高和發展,在國際舞臺上展示中華文化的風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發展條件。■
引用
[1] 吳莉.傳播學視域內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 蓋翠杰,楊上元.提高中華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研究[J].理論學刊,2013(9):106-111.
[3] 周麗梅.“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對外傳播策略創新[J].東南傳播,2018(4):49-50.
[4] 賈平凡.傳播中華文化,海外僑胞探新路[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6-23(006).
[5] 孫金誠.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N].人民政協報,2022-03-04(022).
[6] 本刊編輯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傳播助力海內外情感融合學術研討會發言摘編[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23(4):72-76.
[7] 馬潔.立足大眾視角,講好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J].全國新書目,2022(8):90-91.
[8] 蔡定益.哥德堡號與茶——兩百六十多年的時空跨越[J].農業考古,2019(5):339-343.
[9] 鄭好.中華文化在海外社交媒體的傳播力研究[J].新聞潮,2022(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