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晨
(廣西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廣西南寧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國與東盟各國所處“儒家文化圈”[1]43的重要交匯之地。廣西藝術學院憑借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民族特色及文化傳統,自2012年起舉辦以“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民族與世界的融通”為宗旨的中國—東盟音樂周,為世界各國、各地區音樂的交流互動提供了良好平臺。如今,音樂周已經成功舉辦十屆。中國—東盟音樂周是廣西藝術學院對音樂文化傳統的一種堅守與延續,通過展演大量不同風格的新創音樂作品,不僅展現了當代音樂創作的多元樣態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有效推動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交流。中國—東盟音樂周已成為繼北京現代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之后國內當代音樂創作的重要展演平臺。
回顧中國—東盟音樂周十年的發展歷程,可謂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十年間,音樂周從立足中國—東盟到面向世界,離不開廣西藝術學院師生的辛勤耕耘。音樂周由兩部分組成,音樂會是對不同風格作曲家創作才思與思想情感的詮釋,研討會是對音樂家學術追求與學理闡釋的展現。
首屆(2012年)中國—東盟音樂周以“民族性、探索性、學術性”為主旨。為期五天的活動共推出了“一場民族管弦樂新作品音樂會、三場室內樂作品音樂會、一場交響樂音樂會,兩場創作研討會及兩場研究生學術論壇”[2]66。第一屆音樂周的成功舉辦,不僅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了廣西民族音樂與區域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為廣西藝術學院師生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學習交流與音樂創作展演平臺。
第二屆(2013年)中國—東盟音樂周共有12場音樂會和6場學術活動,旨在“彰顯中國與東南亞區域民族音樂文化特色,具有‘復合型’辦節特點”[3]67。其中,四幕歌劇《大秦靈渠》(鐘峻程作曲)的成功上演,向國內外音樂界展現了廣西藝術學院在學科建設和師生創演方面的業務能力和專業水平,也是學校從音樂創作到舞臺實踐教學成果的一次成功轉化。另外,國內外作曲家的積極參與、中國—東盟區域音樂文化的樂團展示、系列學術活動的熱烈開展,呈現出第二屆音樂周規模宏大、內外相融、特色鮮明的平臺建設與品牌推廣的新型格局,也讓中國—東盟音樂周成為繼“南寧國際民歌節”之后廣西另一項重要的音樂文化品牌,推動著中國與東南亞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
第三屆(2014年)中國—東盟音樂周通過16場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音樂會展演,3場高峰學術論壇和4場大師班講座,將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匯集在一起,“用音樂傳達出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民族與世界的碰撞、東方與西方的對話”[4]8,堪稱一場傳統音樂元素和當代作曲技法融合、多元音樂風格碰撞與對話的音樂盛會。第三屆音樂周的成功舉辦,“充分顯示出‘中國—東盟音樂周’與北京現代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并稱為目前中國‘新音樂’創作的三大平臺的實力”[4]12,使音樂周真正成為中國當代音樂創作與世界對話、廣西區域音樂文化跨界傳播以及東南亞特色音樂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平臺。
第四屆(2015年)中國—東盟音樂周共推出19場風格迥異的音樂會,展演了國內外134部優秀音樂作品,舉辦了6場大師班講座、3場學術高峰論壇,還開展了現代藝術歌曲、學術論文等比賽活動,參與人數和輻射區域都成為歷屆之最?!耙魳分芷陂g,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異文化碰撞和多維度的對話隨處可見。”[5]25因此,跨界合作與協同發展成為本屆音樂周高度彰顯的主旨。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家與音樂團體進行跨地域音樂傳播和跨文化音樂交流,不僅提升了中國—東盟音樂周的品牌影響力,更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民族音樂與東盟區域音樂的無限魅力。中國—東盟音樂周于2016年9月28日成為國際現代音樂協會(ISCM)的正式成員,在國內外音樂界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得到提高。
第五屆(2016年)和第六屆(2017年)中國—東盟音樂周在立足中國—東盟、延續傳統、面向世界的基礎上,創設出音樂會、高峰論壇、學術活動等經典板塊,在活動中不斷探尋音樂周的品牌特色建構和發展創新之路。這兩屆音樂周均得到南寧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運用新媒體技術在網絡平臺上大力推送,使得參與人數、活躍程度以及品牌影響力再創新高。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屆音樂周有一場美國WSU(華盛頓州立大學)木管五重奏樂團為廣西云彩社會工作服務中心70名腦癱患兒進行的愛心演出,[6]88讓音樂周開始走進社會、服務社會,展現出音樂周的人文價值內涵和社會服務功能,也展現出音樂交流的無國界和音樂的真善美本質。
第七屆(2018年)中國—東盟音樂周邀請了來自世界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位音樂家,為期6天的活動中共舉辦了“21場音樂會、3場高峰論壇以及5場大師班講座”[7]166。這屆音樂周無論是在堅守傳統、彰顯民族音樂特色方面,還是在對話國際、呈現世界音樂多元方面,都高度彰顯了音樂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民族與世界的融通”的宗旨,以及“民族性、創新性、多元性、共享性”的特色。2018年5月,中國—東盟音樂周與上海音樂學院的上海當代音樂周聯合申報,成功獲得2021年世界新音樂節的舉辦權。這意味著國際音樂界對中國—東盟音樂周為推動中國當代音樂文化事業發展所起積極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廣西音樂與世界音樂融為一體的里程碑式的突破。[7]168
第八屆(2019年)中國—東盟音樂周在延續往屆傳統經典板塊的基礎上,首次設置了東盟國家民間音樂工作坊,舉辦3場“露天惠民音樂會”[8]23,在傳承中創新活動形式與藝術內涵,在發展中弘揚中華文化與民族區域特色,彰顯出音樂周的宗旨與品牌特色。工作坊的設立將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更好地展示出來,讓參加者通過參與體驗和表演實踐能夠近距離感受世界各地音樂藝術的魅力。由音樂廳到民間街頭表演,場域空間的轉換讓音樂周開始扎根人民、服務社會、回饋群眾。
第九屆(2020年)中國—東盟音樂周的音樂作品以中華精神和民族音樂為創作主題,以現代技法和當代審美為依托,將中國的山川風貌、傳統文化和廣西民間文化用音樂來呈示,體現出“中國音樂人對于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和自信情懷”[9]49。音樂周始終立足中國—東盟區域特色,弘揚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展示當代作曲家的音樂創作,尋求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精彩綻放。
第十屆(2021年)中國—東盟音樂周本著“疫情之下,節儉但精彩”的原則,通過10場精品音樂會(包括2場交響樂作品音樂會、1場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1場聲樂新作品音樂會、1場甘美蘭專場音樂會、1部四幕歌劇《大漢海路》展演、1場大提琴新作品音樂會、3場室內樂專場音樂會)和2場學術高峰論壇,共推出了70多部音樂新作品,為參加活動的專業院校師生和廣大音樂愛好者奉獻了一場風格多元、特色鮮明的視聽與學術盛宴。
十年來,中國—東盟音樂周通過構建經典板塊和推崇當代新作,逐漸成為國內現代音樂創作與東盟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自2012年首屆音樂周舉辦以來,交響作品音樂會、管弦樂作品音樂會、室內樂專場音樂會和學術研討會、東南亞音樂展示等已成為音樂周的傳統經典板塊。經典板塊的構建源于對其他音樂平臺的優勢借鑒及自身品牌特色建設的發展需求。雖然每屆音樂周的展演作品與研討內容不盡相同,但經典板塊的設置和新作的推崇已經成為音樂周品牌特色建構的核心內容。
從首屆音樂周開始,室內樂、交響樂及民族管弦樂三種不同器樂曲體裁的作品一直是音樂周專場音樂會展演的主要內容。同時,音樂周所展演的不同體裁音樂作品也體現了當代音樂創作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的充分結合。
第三屆音樂周邀請了柬埔寨“穿梭(Tray So)室內樂團”與新西蘭“新西蘭三重奏(NZTrio)室內樂團”共同進行室內樂的專場演出。展演作品運用西方當代的作曲技法和靈活多變的配器形式,再加入富有濃郁地域風情的人聲伴唱,將來自柬埔寨的民族民間歌曲與來自新西蘭的現代流行音樂完美結合,展現出世界各地音樂文化的兼容并包與交流互鑒。在第十屆音樂周上,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室內樂團上演了由該院5名青年作曲教師創作的室內樂作品《秦粵時空》,作品通過《憶長安·九月》《夢回十三行》《沙城迷蹤》《春風再度玉門關》《扶胥港·遠帆》5個音章,將觀眾帶入由音樂營造的“絲路遠航”歷史情境中。通過5名作曲家的當代音樂表述,與絲綢之路相關的古都長安、百年商行、塞外大漠和繁華海港等特定的歷史場景得以重構,觀眾跨時空的情感記憶得以形成。
第九屆音樂周閉幕式中啵咧與交響樂隊演奏的《印象三月三》這一作品,由廣西藝術學院校長侯道輝作曲,該校青年教師賈阿龍擔任啵咧獨奏?!队∠笕氯愤\用廣西百色平果“嘹歌”和那坡山歌中的“過山腔”作為創作素材,通過旋律的細膩發展和樂思的結構變化,再現了廣西壯族傳統節慶“三月三”活動的熱鬧場景。這是生活在廣西的作曲家獨有的生活體驗和藝術創作。第十屆音樂周陳明志作曲的民族管弦樂作品《邂逅No.2》(選段),將中世紀游吟詩人自由吟唱的人聲表達方式與民族管弦樂隊相結合,以帶著異域風情的揚琴音樂旋律,把聽眾帶到土耳其那段充滿集體記憶和戰爭故事傳說的歷史中。運用現代作曲技法的“色彩性”與“寫意精神”建構著現場聽眾對于歐洲音樂文化的深層理解,實現了當代民族管弦樂創作傳統音樂元素與當代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
因此,無論是室內樂、交響樂還是民族管弦樂等不同類型作品的音樂創作與舞臺展演,都很好地契合了中國—東盟音樂周舉辦以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民族與世界的融通”的活動宗旨。
中國—東盟音樂周自創辦以來,始終立足東盟區域特色,關注廣西民族音樂文化,“在促進民族交往和地區和平的深遠意義中承擔起文化戍邊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5]28?!?015年,廣西藝術學院引進印尼西爪哇甘美蘭樂器,成立了‘廣西藝術學院甘美蘭樂團’,成為廣西研習印尼甘美蘭音樂的重要平臺?!盵10]35近年來,在音樂周獨立設置的甘美蘭專場音樂會,用音樂連接中國與東盟、中國與世界,逐漸成為中國—東盟音樂周向社會大眾展示東盟區域音樂與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窗口。
第六屆音樂周舉辦了印尼甘美蘭與廣西民歌專場音樂會、東盟十國室內樂團“友誼超越國界”專場音樂會。演奏家們運用東盟各國的傳統民間樂器演奏傳統音樂及新創作品,呈現東南亞區域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體現了東盟國家音樂文化遺產的緊密交融”,也展現出“各國間的理解、友誼與合作”。[11]7第七屆音樂周首次設置了主題國——菲律賓,不僅在音樂會、學術論壇等固定板塊都設置了“菲律賓專場”,還舉辦了“菲律賓樂器展”,展示43件菲律賓傳統民間樂器,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菲律賓的音樂文化和異域風情。第八屆音樂周在廣西民族音樂博物館舉辦了3場印尼、老撾、文萊、泰國等國家的民間音樂工作坊,讓現場觀眾以參與體驗的方式真切感受東盟各國多姿多彩的音樂文化,獲得一種跨國界、跨地域、跨文化的視聽藝術體驗。
第九屆音樂周舉行了印尼甘美蘭音樂與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專場音樂會,通過印尼甘美蘭傳統音樂與廣西特色樂器的合作,充分彰顯了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東南亞區域音樂文化的和而不同與豐富多彩。在第十屆中國—東盟音樂周的甘美蘭專場音樂會中,《地貢(Degung)甘美蘭與舞蹈<章格爾>(JANGER)》運用印尼爪哇島西部最著名的地貢甘美蘭演奏印尼傳統歌曲,再配上典雅風情、婀娜高貴的印尼傳統舞蹈,將現場觀眾帶入印尼獨具特色的傳統音樂文化氛圍之中?!兜刎暩拭捞m與中國民族樂器》將地貢甘美蘭與中國傳統民族樂器二胡、琵琶及壯族特色樂器葫蘆胡相結合,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呈現印尼西爪哇島的傳統音樂,以琵琶演奏代替印尼傳統音樂中的人聲演唱,實現了中印民族樂器的交流與合作。
廣西藝術學院在印尼甘美蘭等東盟音樂特色教學領域成果顯著,培養了一批掌握地方性音樂知識、兼具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的新型藝術人才,為促進中國—東盟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做了積極貢獻。音樂周通過東南亞音樂工作坊、甘美蘭專場音樂會等特色板塊的設置,不僅彰顯了區域特色與活動亮點,而且有效拓展了自身的發展空間,為中國—東盟區域音樂文化的交流互通以及世界各地音樂文化的文明互鑒做了有益的探索實踐。
中國—東盟音樂周憑借突出的地緣優勢、鮮明的區域特色和堅實的合作基礎已成功舉辦十屆。回顧音樂周的十年(2012—2021年)發展歷程,它在音樂品牌建設和音樂板塊構建的過程中既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既展示了當代音樂創作的最新成果,又推動了音樂研究的學術交流,促進了世界音樂的平等對話。
中國—東盟音樂周自創辦以來,每屆都會舉辦高峰論壇、大師班講座、作曲比賽和論文比賽等學術活動,不僅讓廣西藝術學院師生能夠與業內專家面對面交流,而且深化了當代音樂創作與東盟音樂研究的學術成果。
第一屆音樂周舉辦了兩場音樂創作研討會和兩場研究生學術論壇,圍繞音樂創作如何扎根民間傳統、中國—東盟音樂創作主題及作曲技術理論方法等方面展開熱烈研討,引發了學界對于中國—東盟音樂周的廣泛關注和對當代音樂創作的學理反思。第二屆音樂周舉辦了高峰論壇、大師班講座、作曲(藝術歌曲)比賽、研究生論文比賽和研究生學術論壇等系列活動,尤其是作曲比賽和論文比賽引發了國內音樂學專業教師、學生的密切關注與積極參與,也為相關人員在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研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作品展示與學術交流平臺。第三屆音樂周舉辦了3場高峰論壇、4場大師班講座和1場藝術歌曲獲獎音樂會,不僅推動著中國—東盟音樂創作表演與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也極大鼓舞著作曲家及音樂專業師生的創作熱情,為中國—東盟音樂周的品牌建設和平臺推廣注入新的活力。第四屆至第十屆音樂周仍然延續著原有經典板塊,為每年前來參加活動的作曲家、表演藝術家和音樂理論家創造了學習交流和跨界對話的機會,實現了音樂創作、表演實踐和學理探索層面的互促互通,也使得音樂周逐漸成為國內音樂界兼容并包、內容豐富的重要音樂文化品牌。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一批音樂學者開始關注女性音樂活動,批判音樂活動中男性權力主導的現象,相關研究經歷了從女性主義批評到性別主義研究的理論范式轉型。當下音樂活動和社會結構、權力關系之間的關聯是音樂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第十屆中國—東盟音樂周的室內樂板塊也通過舉行中國大提琴新作品音樂會“華裔女作曲家專場”(以下簡稱“專場”),把目光投向華裔女性作曲家的音樂活動和音樂作品,從性別主義視角出發,把握女性作曲家音樂作品所要呈現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情感。
專場上演的第一首作品是由作曲家陳怡創作的大提琴獨奏《思念》。這首作品運用大提琴滑音、揉弦、顫音與泛音等不同演奏技法,將流暢動人的音樂旋律以憂傷低吟的傾訴式表達來呈現,在核心旋律的重復變化與多次發展中,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呼喚,表達了作曲家陳怡對恩師林耀基先生的沉痛哀悼和真切思念。大提琴獨奏《民謠》(《Folk Songs》)由旅美女性作曲家方滿創作,這首作品將中國各地的傳統民歌與當代音樂創作手法相結合,在由三除以七非理性重復序列所決定的音高中,表達著漂泊之人零散的民歌記憶與對家鄉音樂的重構。作品不僅展現出當代女性作曲家對于家國情懷和家鄉情緣的獨特表達,也呈現出她們不同于男性視角的對音聲場景的把握和理解。
中國臺灣女性作曲家李志純創作的大提琴與鋼琴作品《“多彩”組曲》,在第十屆中國—東盟音樂周首演。這首作品由《凝視》《姜》《緬懷》《歌》《鉆石般的印象》和《螢火蟲》6個不同風格的樂章組成。作品運用了大量流行音樂的和聲織體,使旋律平易近人,也將中西方音樂完美結合。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青年教師史付紅創作的大提琴與鋼琴作品《蒹葭》于第九屆音樂周首演。這首作品通過白描的音樂創作手法簡潔凝練地呈現了如詩如歌般的音樂旋律,表達了作曲家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情感追尋,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期待。
專場的全部作品均由大提琴家方義嘉與鋼琴家陳斯凡兩位男性演奏家演奏。男性演奏家的參與,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新的意義之上的女性作曲家對于當代音樂話語權力的探尋,一種對男女互惠合作與平等對話的追求。當代女性作曲家話語權力的表達與聲音景觀的建構,不僅是傳統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的結合,還是對現代音樂語匯和器樂音聲的靈活運用,真切表達了女性作曲家眼中的真實世界與對社會的認知。
由廣西藝術學院師生創作的歌劇《大秦靈渠》和《大漢海路》分別在第二屆和第十屆中國—東盟音樂周上演出。創作排演大型歌劇不僅是廣西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專業水平和師生業務能力的良好體現,也是學校從音樂創作到舞臺實踐教學成果的一次成功轉化,對作曲、聲樂、器樂演奏、錄音藝術和服裝設計等多個專業師生的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引和推動作用。
歌劇《大漢海路》是一部具有區域音樂風格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創民族歌劇。該歌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由廣西藝術學院校長侯道輝擔任藝術總監,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中國—東盟音樂周藝術總監鐘峻程創作,音樂學院院長蔡央擔任指揮,聲樂系教師馬興智擔任導演,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和合唱團擔任伴奏、伴唱,音樂學院師生共同參演。該作分為《海上風暴》《石灸神針》《始發港口》《遠航南?!匪哪?,以西漢年間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合浦為切入口,以古代中國的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為主線,呈現出大漢船隊與百越先民情感交融、民心互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作曲家鐘峻程教授將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當代作曲技法充分結合,運用交響樂、獨唱、重唱、合唱等音樂形式呈現歌劇中的戲劇沖突,“扎根于廣西民族音樂的土壤,在歌劇與交響樂等作品中,創作出一種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音樂語言”[12]30。歌劇《大漢海路》從音樂創作到舞臺表演,從錄音藝術到造型舞美均由廣西藝術學院師生共同完成,體現了廣西藝術學院的整體藝術創作水平和專業素養,也使來自全國各地參加中國—東盟音樂周的音樂家開始關注高校的歌劇創作。
無論是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城市的南寧,還是作為中國—東盟音樂周主辦單位的廣西藝術學院,都運用地緣優勢大力推動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文化的交流、合作與發展,也為國內外作曲家的當代音樂創作提供了舞臺展演與對話交流的寶貴平臺。在中國—東盟音樂十年發展歷程中,數以千計的優秀音樂作品成為中國與東盟乃至世界文化交流互促的紐帶,也讓音樂周成為區域特色鮮明、音樂風格多樣和品牌影響深遠的重要國際音樂平臺之一。未來也定會有更多的國內外作曲家與表演藝術家充分融入中國—東盟音樂周活動中,不斷推動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