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紅
明朝萬歷年間,月港外貿處于全盛時期,漳州府經濟迅速發展,社會風氣崇尚儒雅,科舉考試喜訊頻傳,文化品味水漲船高。標領詩風的“漳州七才子”應運而生:張燮、林茂桂、王志遠、鄭懷魁、蔣孟育、高克正、陳翼飛,共同舉起了一面光芒熠熠的旗幟,流風遺韻已400多年。
光緒《漳州府志》載:郡先正多宿慧。海澄高克正,八歲能文。龍溪鄭懷魁,九歲能文,年十三做《海賦》。蔣孟育,十歲能文。龍溪張燮,十歲通五經,兼覽史鑒、百家。
張燮是舉人(孝廉)身份,卻無意仕途,其余六人皆考中進士,身為政府官員。他們底蘊深厚、眼界開闊、為民請命……洋溢著正能量。卒后,鄭懷魁、蔣孟育、王志遠、張燮四人,入祀漳州府“鄉賢祠”。
除了王志遠長期宦游在外,其余六人皆是“霞中社”(玄云社)核心成員。這是“霞城”漳州歷史上第一個規模較大的詩社,影響深遠,映照了結社時鄭懷魁豪情萬丈的期許:諸子才名雄鄴社,千秋事業起漳河。
1.林茂桂
林茂桂,生卒年不詳,字德芬,號丹臺,漳浦縣人,北直隸真定府深州知府。
林茂桂才思敏捷,詩文下筆立就,與張燮、劉庭蕙合作修纂萬歷《漳州府志》。其著作多散佚,僅存《憲伯俞公澤枯靖海碑記》和3首詩。他是慧眼賞識黃道周的第一人,在黃道周還是無名小輩時,就為其《續騷》作序,熱心推介。卒后,黃道周撰《林深州傳》,記載憶味其生平事跡。當時有民諺云:“太常捻瓦,孝廉淘井;兩條冰身,金寒水冷”。說的是:太常寺卿王應顯,親自上屋頂拾瓦;舉人林茂桂,親自下井淘浚干涸的水井。
林茂桂敬業勤政,尊重生命。每次接到發生命案的報告,必定風馳電掣親自奔赴現場,即使案件發生于窮鄉僻壤,也不辭辛苦。由于他及時到位,細致勘察,往往是案件剛發生而虛實因果就已判斷清楚,同僚和下屬都非常佩服他睿智準確的鑒定力。
2.王志遠
王志遠(?~1621),字而近,漳浦縣人。他與兄志逵(舉人)、弟志道(進士),“三鳳齊鳴”。
王志遠恬淡清貧,事理洞達,文章俊爽。著作有《钑鏤稿》《意雅涉筆》等多部,《漳州府志》詳載其《龍溪縣重修儒學記》。
在其位謀其政,王志遠真心愛護蒼生黎民,不惜以仕途乃至生命為代價!
在戶部任職期間,他反對浪費,嚴格控制支出,在舉辦國家各種大典中,節省庫銀數百萬。宦官若過份征求,王志遠就上疏給皇帝,與之抗爭。某次,萬歷皇帝促其當面對質,他秉持正義拂逆旨意,險遭不測,9年不得提升。
當時,皇族宗室征收祿米、京絹、監稅,在漕運時又要百姓貼給耗米和赍銀,貪婪盤剝百姓。王志遠任湖南參政,嚴令查究此事,剔除弊端。岷王府不法人員逃入王宮內隱匿,王志遠設法將其拘捕,帶枷戍邊。還將岷王府兩個橫行霸道的校尉判了髠刑,剃去頭發。岷王被震懾驚懼,百姓則拍手稱快!
在四川右布政使任上,他蠲免監稅和鹽茶稅共5萬余兩,減輕百姓負擔,而財政收入縮水,受到都察院都御史的彈劾。
在廣西左布政使任上,他日夜征調兵餉應對遼東戰事,操勞而卒!
3.鄭懷魁
鄭懷魁(1563~1612),字輅思,號心葵,龍溪縣人。出生于醫術名家,世稱“北埭岸”。
鄭懷魁樂于交友游歷,先后加入湖廣“楚社”、河北“燕社”、福州“瑤華社”等。詩作摹擬魏晉風骨、盛唐氣象,兼有《玉臺》諸體,長于駢儷。徐鑾贊懷魁曰“故其為文,沉博絕麗,力摹古作者而逼肖焉?!睆凸?、海洋,是懷魁創作的鮮明標簽,其《海賦》在中國辭賦史上獨具特色,至今常被研究、引用。
他著作多種,惜文集佚失。僅存其弟鄭爵魁所編、《明史》載:鄭懷魁《葵圃集》30卷。
任官職期間,貪腐的權勢太監逼迫索要“珠貝晴綠”,鄭懷魁抗疏直言:“微臣不能化砂礫為明珠。乞裁減十九。”明日旨下,減去十分之三。大司徒指著他的姓名說,這就是抗疏為百姓節省珠費的人哪!
鄭懷魁任處州知府,辦事斷案簡潔明晰,百姓稱頌為“半餐太守”。他設戈船偵查海賊動靜,便利保護商人旅客。浙東浙西發大水,他調運衢州婺源的糧食,盡心竭力賑濟災民。
后來,他被流言蜚語所中傷,毅然拂衣歸鄉。在家中種葵,園名“葵圃”?!翱?,揆也。揆日光而向之,旰旰自傾”,以葵花向陽的執著喻示忠君愛民的滿腔熱誠。
4.蔣孟育
蔣孟育(1558~1619),字道力,號恬庵,龍溪縣人。他廉潔奉公,政績出眾,深受百姓尊崇,卒后賜葬海澄鹿石山,謚號“文介”。
他自幼聰慧穎異,每天可記誦數千字,長大后通經史,能為古今文。著有《恬庵遺稿》《臺閣文憲選粹》等。《漳州府志》詳載其《南靖新建儒學記》《圭嶼建城設兵記》。
蔣孟育祖孫三代,皆任南京禮部右侍郎。今漳州市區修文西路右拐入香港路口,“三世貳宰·兩京揚歷”石牌坊巍然矗立,乃1619年為褒揚蔣孟育及其父蔣玉山、祖父蔣相而立。
蔣孟育自謙“渾拙而癡”,在灑脫磊落的張燮面前,談吐最為舒展無礙。蔣孟育卒后16年,張燮為他搜集梳理校對的《恬庵遺稿》 38卷,殺青定稿。張燮在序中披露,道力沒有存稿習慣,詩文“如玉蕊辭柯,因風飄揚”,我每次拜讀欣賞,就私抄下來,久而積攢有一尺多厚。湊巧被道力看見了,笑曰:“紹和愛我,恐其歿而無傳,猶豫后事作計耶?”
知音戲言,一語成讖!
5.高克正
高克正(1564~1609),字朝憲,海澄縣人。12歲時,督學胡定到縣里考察諸生,拔置第一。每年考試,高克正總是高居榜首。授職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國史,請求冊立太子的奏疏就是由他撰稿。
高克正著有《玉堂初稿》《木天署稿》,“玉堂”“木天”皆指翰林院?!墩闹莞尽吩u價他“為文博雅,骎骎大家”,詳載其《海澄禾平莊功德碑》,敘述海澄建縣而賦歸龍溪縣,胥吏從中鉆營舞弊,因向知縣龍國祿報告而矯正之。《海澄縣志》詳載其《新開九都水利碑》,敘述知縣姚之蘭興修九都水利事宜。
他的居室齋名“桑梓之地”,對聯:“惟桑梓之地,何意氣可以加人;茍名節所關,即錙銖猶若浼己?!惫蕡@情懷芬芳四溢。即便被無禮少年譏諷狎辱,他也一笑置之,了不為意。
他平常言談關注都圍繞著鄉里利病這一主題,如田賦水利、機易山的采金等,常協助當道者主持或分憂,赤誠竭力惠澤鄉里。高克正悲憫豁達,囊中有錢常散給族人和貧士。卒年僅46歲,惜哉!
6.陳翼飛
陳翼飛,生卒年不詳,字元朋,號小翮,平和人。少年時就善于作詩,尤其擅長古文詞。任宜興知縣,政績聲譽較好。生平事跡不詳。著作有《長梧集》等,《漳州府志》詳載其五律《秋日過虎渡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慧閣詩》八卷,陳翼飛撰……大抵墨守七子流派,音節宏壯而切響甚稀,間附以四六序,尚頗工整。
《文儷》由畢懋康組織發起,陳翼飛主導輯錄,共37人參與編選從兩漢到晚唐的優秀駢文,助益后學。
7.張燮
張燮(1574~1640),字紹和,又字理陽,號汰沃,又號石戶農、海濱逸史等,龍溪縣人。其高祖、伯父和父親都是進士官員。
張燮是名聞遐邇的大藏書家、大著述家,至交好友遍布四海,是“霞中社”的主要發起人和領袖。按察使曹學佺《贈張紹和》贊曰:“詩句哦成皆白雪,杯觴流出是丹霞?!秉S道周在給崇禎皇帝的奏疏中談及張燮“志向高雅,博學多通”。
張燮的《東西洋考》是傳世典籍,《漳州府志》直接摘引關于稅監高寀的文字,《明史》的“呂宋傳”“荷蘭傳”也多有從中摘引。除失傳文稿外,張燮編著的書有15種計700卷,2015年陳正統輯為《張燮集》4冊出版。
張燮畢生未入仕途,對政治民生卻有高蹈而清醒的認識。他的“石交”周起元,因反對魏忠賢而被慘烈殺害,有人質疑:“周起元官運亨通應是漳州地靈所鐘,怎么結局如此缺陷?”張燮義正詞嚴地駁斥:“吾漳二百年來,金紫相望,獨以身殉國者寥寥,今乃得仲先,忠臣孝子,天地正氣,此是鐘靈之最者。子反以為缺陷耶?”
張燮一錘定音:周起元以身殉國正是漳州鐘靈毓秀的極致。真是擲地有聲,鏗鏘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