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文
黃田村距平和舊縣衙所在地九峰鎮不過數里之遙,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古村落,于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黃田村有很多土樓,詠春樓和龍見樓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兩座。詠春樓因了建樓者曾萼是個進士公而名聲在外,龍見樓則以規模宏大而著稱,當地人稱其為“大樓”,其直徑超過80米,在圓形土樓中堪稱巨無霸。
龍見樓位于黃田村溪壩社,黃田村三面環水,蜿蜒環繞的溪流給黃田村增添了幾許靈動之韻,由空中俯瞰,就像一個高高昂起的龍首,龍見樓所處正是龍眼的位置。提起龍見樓,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到《易經》中一句話“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意思就是“龍出現于田中,比喻大人活動于民間,人見之則有利”。后以“龍見”指王者能有治績。我沒有去探究“龍見樓”是否喻合其義,只是當我站在樓前時,委實是被這個龐然大物震撼到了。大到何種程度呢?走到龍見樓西南側水泥村道空曠處,我退到邊沿拿手機拍攝,但哪怕用上了廣角功能,還是沒能將這座龍見樓收入畫面。
在樓下村道邊泊好車,沿著卵石鋪設的外臺明往前繞行,來到東南面的樓門前。這是一副由塊狀花崗巖砌成的拱券門,寬約1.67米,高2.9米,門上置有兩枚方形浮雕門簪,再往上則嵌著一塊磚框匾額,上書“龍見樓”三個繁體行楷大字,兩則未見落款。與別處土樓高大厚重的花崗巖條石方框拱券門相比,這樣的樓門顯得平淡無奇,與龍見樓直徑超過80米、占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浩大規模相襯更顯得低調而不張揚。踏進樓門,走過狹長的通道,迎面是寬敞的樓埕,水泥地面,靠西側有一口留有3個取水口的水井,除此之外樓埕別無他物,顯得特別寬曠通透。整個樓埕直徑達到35.2米,邊沿留有一條約0.6米寬的排水溝。
站在樓埕中環視,整座大樓為三環單元式圓樓,靠中間樓埕一側外立面為青磚墻體,樓內共計54個開間,其中正對大門單元和大門南側第二單元為三開間格局,另有8個單元為兩開間,其余單元各自獨立,門前內臺明亦以磚墻隔斷。單元含前墻進深21.7米,平面呈扇面狀,最窄單元靠入戶門面寬約2米,靠外墻最寬處約5米。單元內均為“三落兩天井”格局,前落和中落為單層,后落或兩層、或三層不等,最高處超過12米。單元門為條石矩形門框,迎門是淺淺的小門廳,緊挨門廳的是小天井,構成一個小庭院;跨過小庭院,中落用屏風隔成兩半,前半部分置一張祭祀臺,個別單元中落未隔斷,直接當客廳使用;后半部分為廚房灶間,連接中落與后落的是個大天井,后落又以屏風隔成兩半,形成敞開式前廳和封閉式后房的格局。廳側有斜梯通往二、三層。單元各自獨立,樓上未設互通連廊,僅個別單元內側設有兩、三個開間相連的陽臺式廊道,既方便晾曬衣物,又可歇息乘涼。
關于龍見樓的肇建時間,樓名匾額未見落款,依據當地曾氏族人提供的資料顯示,龍見樓始建于康熙辛酉年(1681),由壽寧縣教諭曾逢時告老還鄉后發動宗親興建。經查閱平和曾氏下湖房裔孫曾劍峰先生提供的《開漳九和曾氏雍睦堂派題名譜》可知,曾逢時系武城曾氏66派孫,康熙辛酉年歲貢,曾任壽寧學教諭;另據道光版《平和縣志》記載,“曾逢時,清寧里人,(康熙)二十年貢,壽寧訓導”。轉而查閱康熙二十五年版《壽寧縣志》,在“教諭”“訓導”項下均未見曾逢時之名,故曾逢時到壽寧任職應在該版縣志成書之后。依此推斷,曾逢時既為康熙辛酉年歲貢,又是在壽寧任上告老還鄉后才發起興建龍見樓,那么始建時間應晚于康熙辛酉年。誠然,無論是否建于康熙辛酉年,龍見樓迄今也已有300余年歷史,比肇建于乾隆庚寅年的詠春樓早了七八十年。據了解,曾逢時發起興建龍見樓后,因參與建樓的曾氏宗支復雜,因此未在樓內設公廳祖堂,而是在樓外另行修建了曾氏祖祠“豐豫堂”,并辟有啟蒙學館,延聘塾師教化族中子弟,僅曾逢時6個兒子就出了4個秀才。

相傳,龍見樓與位于蘆溪鎮蘆豐村的豐作厥寧樓系同一個師傅主持修建,因此在整體布局、外觀樣式與內部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僅個別細節略有不同。此說法未必真實,但兩座樓的肇建年代應不會相差太遠(豐作厥寧樓亦建于康熙年間)。300多年的歲月浸蝕,足已改變許多事物,龍見樓亦當如此。如今所見,龍見樓外環后落兩、三層不等,顯得參差不齊,顯然并非原貌。據悉原來后落均為三層,后曾多次損毀重建,第一次為同治三年秋季,太平軍侍王李世賢部屬朱利王從大埔進入平和之際,武進士曾金榜誤為土匪來襲而組織抵抗,一箭射殺對方首領,導致龍見樓被太平軍朱利王部圍困燒毀大半;第二次則是1927年10月土地革命開始之際毀于戰火;第三次則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全國上下掀起一股“農業學大寨”熱潮,在那個化肥奇缺的年代,人們大搞“廣積肥多打糧”運動,有人認為龍見樓樓墻“三合土”就是最好的肥料,于是將沒人居住的單元樓墻拆掉大半,給龍見樓主體幾乎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如今所見,有多處墻體或由黃土重新夯起,或以土磚壘砌修補,整體外觀參差不齊。更為可惜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為了方便曬稻谷,將樓埕卵石地面改成了水泥地面,使樓埕失去了古樸韻味,整體觀感大打折扣。
與相鄰的詠春樓相比,龍見樓少了些許人文氣息,但也不乏擁有一些趣味性的傳說。據悉,龍見樓墻基厚度超過1.7米,容得下一張八仙桌和4只太師椅,可見其樓墻截面有多長;用一條面線繞樓外巷道一周,這條面線足夠幾個“后生家”飽食一餐,可見其樓體周圍有多長;舊時年末習慣在樓內演“神明戲”,可同時搭設3個戲臺,可見樓埕有多寬曠。在樓埕中間曾置有一塊分金石,站在分金石上說話會產生很好回聲效果。據說在上世紀集體化年代,生產隊長站在分金石傳達上級指示或分配生產任務,群眾在家里就能聽得清清楚楚,無須擴音設備。如今樓埕被改鋪成水泥地面,那塊分金石也已消失,但許多外來訪客站仍會站到中心點一試,果然耳邊回音陣陣,頗為神奇。另有一個說法,龍見樓所處系“蝙蝠地”,在樓門外十多米處水溝邊有一塊蝙蝠石,蝙蝠專吃蚊子,因此龍見樓內一年四季不滋生蚊子。此傳說是否真實呢?在樓內巧遇一年逾八旬的老者,他表示,以前樓內人多確實極少蚊蟲,如今許多單元人去樓空,有些還飼養禽畜,有沒有蚊子卻是不好說了。
《左傳·桓公五年》有言:“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這里的“龍見”指天上龍星(一般在孟夏的黃昏)出現于南方之時;“而雩”,舉行求雨之祭。樓名龍見?,想來不乏祈望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之意蘊,在過去的歲月里,對于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這不就是最大的愿望么。
另:《易經·乾卦》有言:“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見樓之于黃田村,猶若巨龍顯現于田間。無獨有偶,就在相鄰不遠的詔安縣官陂鎮曾有一座直徑達94.5米的“在田樓”。此“龍見樓”與彼“在田樓”是否有關聯,期待有心人進一步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