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富
每當想起父親,那張身著灰布軍裝,上衣左上方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徽標,腰扎皮帶,斜挎公文包,略顯清瘦,眉宇間帶著英俊氣的戎裝形象的老相片就映入腦海。那具有時代特征的公文包,是父親的典型遺物,陪伴著父親從參軍入伍到離開人世。睹物思人,不禁思緒萬千。
父親去世,屈指算來已有三十九個年頭了。記憶中的父親,為人忠厚老實,樂善憐貧,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極端負責,對待子女,慈愛有加,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好父親。點滴往事還得從他的公文包說起。
皮革做的棕色軍用公文包,那個時代軍人的標配。父親十分珍惜,工作調動到哪里,公文包就隨身帶到哪里。現在想來,父親是把這軍用公文包當成軍人的標志與象征,并以此激勵自己。小時候,我會偷偷打開看看里面裝什么東西。后來發現都是一些日記本、記事本,才知父親有記日記的習慣,不是每天都記,但重要的人與事,都有略記。從公文包里裝的日記本、記事本中,我粗略知曉父親做過的一些好事、善事。
父親名叫葉英和,曾用名葉榮胡,一九二五年八月出生于福建省平和縣蘆溪鎮新村村大厝組,家中排行老三。祖父名叫葉大會,有薄田數畝,房屋數間,因父親是最小的兒子,祖父一家省吃儉用,讓父親十三歲開始讀書,直到完成高中學業。父親1949年6月參軍入伍,先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平和縣獨立大隊任司務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靖縣公安大隊任管理排長等職務,先后參加過解放大坪、解放詔安、解放東山等戰斗,1955年到福建省軍區訓練大隊集訓學習。從父親的履歷看,他是一名共和國未成立前就參加革命的普通戰士,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做了點些許的貢獻。

1956年3月,父親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先后在南靖縣書洋供銷社、梅林供銷社工作。1965年5月,父親從書洋供銷社調往梅林供銷社工作。我們全家從書洋搬到母親的娘家梅林鎮官洋村下樓組(現稱云水謠景區)落戶。當時的官洋村地處長教三個村的中間,長教溪貫穿而過,與璞山村、坎下村隔溪相望,只有簡易的木橋架通兩岸,一遇下大雨,溪水上漲,木橋被水沖走,交通就阻斷了,村民出行十分不便。官洋村(當時稱官洋生產大隊)領導找到父親,商議發動募捐,籌集款項建設石拱橋。父親積極響應,大力支持,帶頭捐資二十元(當時月工資才四十元),帶頭參加義務勞動(抬石頭),干部群眾建橋熱情高漲,一座連接兩岸的石拱橋終于建成,現在到云水謠核心景區老街,榕樹下的石拱橋就是當年建的,還十分堅固耐用。
1970年,父親被調往梅林科嶺村供銷點負責收購竹木、農副產品工作。科嶺村位于南靖縣西北部,以科嶺為中心的巖永靖革命根據地,是閩西蘇區的一部分,也是中央蘇區擴展時期的重要組成部分。1930年和1932年,中國工農紅軍先后來到科嶺,開展革命活動。1935年成立了巖永靖軍政委員會,有力地領導巖(龍巖)永(永定)靖(南靖)邊區的農民革命運動,使科嶺成為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閩西南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的一個可靠落腳點。父親來到這片紅色熱土工作,倍感親切,與科嶺群眾打成一片,一呆就是七年。科嶺村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政治覺悟高。但由于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當時還是計劃經濟年代,父親充分運用工作特點優勢,積極向上爭取采購指標,讓科嶺豐富的竹木資源和農副產品變成較為可觀的經濟收入,解決了村民的基本生活費用和子女上學需求。記得有一年,東山縣漁業大隊急需一批船木用來打造漁船,父親知悉這個信息后,積極穿針引線,將采運指標給下斜組,當時科嶺下斜組(巖永靖軍政委員會舊址所在地)苦于沒有運輸道路,木材運不出來。父親多次協調東山漁業大隊,幫忙開辟一條簡易的運輸山路,經過多方努力,一條下斜通往科嶺的簡易山路終于開通了,下斜組的竹木也得以順利運抵科嶺。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父親在科嶺工作七年,科嶺群眾把他當成自家人和好朋友,逢年過節,都會邀請父親到他們家里去過節,飲米釀紅酒,吃客家飯菜,敘家常友情。

1977年,父親離開科嶺供銷點,調回梅林供銷社機關,被任命為供銷社收購組組長,這大概是對他在科嶺工作的一種肯定吧。當時,南靖縣“五小工業”正在蓬勃發展,尤其造紙工業。造紙需要大量原料,縣里給梅林供銷社下達了大量收購菅蓁(學名菅芒,草本植物,一種優質的造紙原料)的任務。父親甫一上任,就組織發動村民群眾上山砍菅蓁,組織工作人員加班加點為群眾服務,群眾隨到隨收購。一時間,梅林鎮政府所在地的鎮區室外空地,都堆滿了如小山似的菅蓁垛。夜間,父親常睡不安穩,經常起夜到菅蓁垛間巡查,生怕抽煙的人路過,不慎釀成火災。以致血壓升高降不下來。這種視公家財產勝過自己生命的行為,當時看很平常,很正常,現在往回看,已是彌足珍貴了。
1983年12月3日,父親突發心梗,遽然離世,年僅58歲。來不及辦理離休就已故去,悲哉,痛哉!回顧父親生平點滴,父親雖是一個平凡普通的人,但一生正直善良,實干務實,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無論從軍,還是轉業,都一以貫之,知行合一。翻閱父親公文包里的日記本、記事本,讓我明白,正是有千千萬萬如父親這樣的普通人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建設事業添磚加瓦、勤奮工作,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