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玲
(南京圖能地產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優勢,屬于重要的空間載體。基于生態文明新視角,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應向生態文明建設過渡,改變傳統單一的自然資源要素管理模式,而且在制定治理目標時,應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予以高度重視,在治理模式方面,也要迅速轉變為網絡化、集約化模式,進一步完善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并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上來。此外,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中,應注重“完善標準體系”,將自然資源標準化水平提升上來,給予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領域強有力的制度性保障,確保治理能力的穩步增強。
首先,有利于給予農民利益一定的保證,形成對資源流失的有效預防。通常來說,村鎮自然資源的豐富性特點顯著,在發展過程中,如果統一化管理力度不足,極容易流失諸多資源。目前,諸多地區對自然資源價值的認知水平并不高,很難將其利用效率提升上來,從而為資源浪費問題的產生埋下隱患。要想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并切實維護好農民收益,加強管理與保護工作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有利于不斷提高法制管理水平,將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性體現出來。針對于農村地區,涵蓋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面對貪腐行為的出現,極容易對農民的切身利益造成影響。而借助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可以不斷提高制度化及法制化管理水平,憑借公開性和透明性,有效預防貪腐行為的出現。
(1)功能作用。我國地域龐大,各地區人口密度分布有著明顯的區別,資源配置的均衡性不足,明顯增加了環境壓力,而且也暴露出了諸多相關問題。加強標準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可以使資源分配的均勻性得以保證,有效維護生態環境的完整性,不斷提高空間利用開發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國家發展規劃的國土開發保護要求貫徹落實到位,更好地推進國家發展規劃目標,將國土開發保護過程與戰略引導相結合,正確指導各項規劃的開發活動。
(2)自然資源分類。在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要想將自然資源的分類管理水平提升上來,具體來說:第一,應給予自然生態高度的保護。因為我國自然資源具有較高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自然資源的分類管理過程中,應將自然資源的多元性體現出來。第二,應對資源和環境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通常來說,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自然資源的分類管理過程中,應對國土空間規劃予以高度重視,并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挖掘出來,不斷完善自然資源分類體系,協調統一于周邊的環境,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處于高度的平衡狀態。第三,應準確劃分獨特的自然資源。通常來說,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區域性特點明顯,所以應將對獨特自然資源的關注度提升上來,然后借助同一類別的管理,實現自然資源的高效化利用。
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領域現有標準較多,其中,地質礦產領域占據著主導性地位,對原有的工作流程進行分析,其清晰性顯著,標準體系的穩定性也比較強化,諸多工作的制度性特點較強。在自然資源部組建過程中,在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確權登記、國土空間規劃等關鍵環節,仍然存在著較多的薄弱點和空白點,有效供給的平衡性、充分性明顯不足。比如在生態修復中,其標準化流程主要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等,在修復對象中,主要涉及單一的礦山、重點區域的山水林田生態系統,由于標準化對象涵蓋的范圍較大,再加上不斷變化,所以應對新的標準進行構建與完善。
基于經濟全球化發展視角,對于國際標準來說,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了重要的技術基礎之一。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的實施方面,要想與現代城市發展新理念相契合,發揮出對城市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必須要積極投身于智慧城市標準國際化方面。但是在相關領域國際標準化方面,動態跟蹤研究仍然有待進一步強化,與相關成員國與專家團隊的溝通較少,相關國際標準水平較低,國際合作能力較為薄弱化,國際標準話語權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目前,自然資源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的允許速度較快,平臺在標準制修訂方面,對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流程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以此來將整個標準化工作質量提升上來,并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員的管理等進行不斷完善。現如今,在標準立項工作中,線上審核與線下審查方式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不僅可以使工作量得到不斷增加,而且也會對工作進度造成影響。基于此,應將實施進程提升上來,基于全流程公開角度,不斷規范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為一站式信息化服務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過程中,有效控制了自然資源的掠奪開發局勢,但是為了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管理和利用效率,加強保護中開發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實際上,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例如農業用地大面積向工業用地、建筑用地進行轉變,作為非法侵占農業用地行為,嚴重影響到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對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進行分析,應加強自然資源標準體系的戰略性構建,并樹立高度的前瞻性意識,實現自然資源標準體系的順利構建,給予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標準化發展強有力的保證。而且應優先發展節約化、自然恢復等方針政策,充分考慮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領域,然后加強配套可行的關鍵技術標準的構建,將標準體系在生態文明標準化工作中的功能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此外,還要將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等工作落實到位,構建綠色化、健康化的勘查開采環境,不斷提高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水平,重點研制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等領域,促進技術標準研制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過程中,國內、國際屬于相互促進的友好關系,大大展現出了標準對于國際競爭的影響和作用。因此,應積極構建國際標準化組織巖溶技術委員會,動態化跟蹤相關領域國際標準化,緊密聯系相關成員國及國外專家團隊,在制定相關國際標準保持較高的參與度。同時,應不斷提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深度與高度,根據自然資源領域的技術標準,深入研究境外的適用性技術,形成對我國標準“走出去”的促進作用,尤其在技術和服務等方面,將標準“國際供給”水平提升上來,為國際合作能力的不斷增強創造有利條件,從而將國際話語權充分展現出來。
首先,加強標準化研制。在自然資源標準化業務管理中,應對系統各項功能進行不斷完善,嚴格管理提案申請、立項、起草、征求意見、審查等流程,不斷拉近與網絡化、信息化之間的距離。此外,應將標準預研究工作落實到位,將標準制修訂周期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而促進標準研制和報批工作的順利進行。
其次,加大標準質量管控力度。對于技術委員會及分技術委員會來說,應對標準化管理規章制度予以嚴格遵守,在標準制定的各個環節中,應提高對履職的重視程度,確保標準研制質量責任得到有效落實。同時,應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加強對標準實施現狀的了解,并從研制需求出發,合理編制和構建標準體系,確保標準計劃編制的可行性與合理性,統籌管理各類標準研制項目,發揮出對標準升級的促進作用。
再次,應加強標準化信息服務工作的開展,積極構建自然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公開展示自然資源標準,同時在標準的作用下,也可以將在線查詢、意見建議等功能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滿足工作公開性和透明度的需求。
最后,提高標準化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在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管理方面,加強與理論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將標準化形勢、基礎理論等培訓落實下去,借助標準編寫培訓,不斷提高標準人員的素質水平,從而給予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標準化管理水平強有力的保證。
(1)落實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在這一方面,應對自然資源的產權登記予以高度重視,對自然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的關系予以不斷協調,有效避免土地利用糾紛問題的出現,并有效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將自然資源的利用價值提升上來。基于此,應對確權登記予以嚴格落實,基于統一化視角,加強自然資源分類標準的構建,全面化調查分析管轄范圍內的自然資源情況,如礦產、湖泊、 森林等,并將調查的各類數據,在空間數據庫中進行錄入。同時,應對相關權利主體予以通知和提示,確保國土資源部門產權登記的及時性。另外,應對產權主體、客體予以高度明確,將權責的清晰度體現出來。然后在后續工作中,應嚴格監督和管理各產權主體行為,防止非法占用資源行為的出現,并切實維護好自然資源的完整性。
(2)通過GIS技術優化土地資源利用。目前,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3S”技術的應用價值顯著,其中,GIS技術可以緊密融合國土空間規劃與自然資源管理,使這兩者成為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在GIS系統的支持下,可以對目標區域內土地資源的相關信息進行妥善收集與整理,并確保數據更新的定期進行,動態化監督和管理土地資源利用情況,以便于土地資源利用與國土空間規劃方案的順利制定。例如與GIS系統反饋的數據信息相結合,某塊農業用地向工業用地進行了轉變,對于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來說,調查工作立即開展,主要對用地形式變更是否征得主管同意等進行調查,并是否登記備案。在沒有查詢到授權許可的情況下,應被納入到違法的范圍之內,以責令限期的方式,重新恢復為農業土地。
首先,對審批流程進行不斷優化,加大土地使用監管力度。在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規劃過程中,內部監督力度的不斷強化尤為重要。其一,應將因地制宜的原則貫徹落實下去,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應從轄區內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出發,對政策和法律進行不斷細化,基于制度性角度,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在基層地區,應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使農民群眾高度掌握最新的政策文件,以此來將農民的配合度提升上來,并對其土地使用的監督予以正確引導,及時將土地不合理使用的行為挖掘出來。其二,在審批流程的優化方面,借助電子政務,應對線上審批進行不斷推行,更好地進行土地使用監管工作。
其次,加強外部監管的引進,將申報公示工作落實下去。基于內外協同角度,應加強立體化監管體系的構建,合理化利用土地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管理效率,并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且應從現行的法律法規出發,對外展示自然資源的利用情況。同時,應引導村民注重參與意識的提升,在公示信息中,如果發現開發行為的合理性不足,應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將內部監管的弱勢彌補到位。目前,基層政府的領導班子的換屆應定期進行,通常來說,3年/次,所以在申報期限方面,也要以3年/次為主,協調同步于換屆的時間。基于此,可以避免遺留問題的出現,免受領導班子換屆的影響。所以,對于公示制度和申報流程,應進行不斷完善化,以此來更好地融合國土資源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
自然資源管理與國土空間規劃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想實現二者協調發展目標,應對管理和規劃工作予以積極開展和落實,確保兩者的高度平衡,不斷提高國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通過對當前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應加大土地使用監管力度,將申報公示落實下去,并且將“互聯網+”與自然資源政務服務結合在一起,形成一體化管理體系和模式,為國土空間規劃水平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切實維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以上僅是筆者的個人意見,希望能夠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