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重點智庫浙商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教授 楊軼清
如果要問:浙江什么產業強?
浙江傳統產業很強,輕紡、機械、電子、化工、食品等都根基深厚,有一大批知名企業和品牌,也形成了整體實力領先的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群。
但同時,浙江也是數字經濟的高地,杭州是互聯網產業重鎮。浙江經濟的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或者是代表未來成長的獨角獸等,都走在前列。
如果再問:浙商有什么特點?
四千精神、吃苦耐勞,四海為家、走遍天下,務實誠信、責任擔當等,都是浙商的特點。草根出身起點低,也是浙商尤其第一代浙商的鮮明特點,他們大多讀書少學歷低,白手起家創大業。初中畢業上山下鄉的宗慶后,12歲就開始做泥水匠的鐘睒睒,都是只做一瓶飲用水,分別登頂中國首富和亞洲首富。
但同時,在中國科技創業隊伍中,浙商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一大批互聯網企業的創始人都出生成長在浙江,華為、聯想的掌舵者也與浙江頗有淵源。
這些只是互聯網領域的佼佼者,如果算上廣義的科技型企業或先進制造業,無法精確統計,因為很多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的制造業公司,已經無法簡單區分是傳統產業還是新經濟企業。
如果說傳統實業需要創業精神,現代科技需要創新意識,那么浙商精神某種意義上就是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融合,特別是科技公司創業者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探索者,在他們身上這種融合更加典型。
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和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都在浙江,就是對什么是浙商精神的詮釋。最傳統和最現代都能做到最好,因為兩者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浙商精神的體現——以耕地種田的吃苦精神做小商品,造就了義烏奇跡;同樣,以擺地攤做生意的務實精神做新經濟,造就了浙商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
數字經濟的商業特質與浙商精神在本質上非常接近:平等、進入門檻不高、不依賴特定資源、不相信特權和壟斷、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需要夢想、敏銳的眼光和冒險的魄力。
數字化大潮磅礴而來,在不進則退的新形勢下,傳統產業需要加速擁抱新科技,從經營理念、管理模式、技術組織,特別是人才結構等方面,提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的廣度深度,推動產業結構和增長動能的轉換升級。打造更多的“專精特新”和未來工廠,“老浙商+芯動能”才有可能在新的賽道或路段繼續領跑。
而科技創業者,特別是數字產業化這一端的年輕創業者,需要學習老一輩浙商的創業精神,務實沉潛,不急不躁,不但要“比快”,還要“比慢”!雖然科技日新月異,商業模式加速迭代,講故事玩概念估值泡沫都是流行的規則,但數字時代商業邏輯的本質并沒有變化,能滿足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依然是根本,現金流和利潤必不可少,能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是王道。在這個既要堅守實業,又要顛覆創新的數字時代,浙商精神將繼續顯示其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