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互聯網之光”博覽會開幕,各類全球最前沿的互聯網“黑科技”在烏鎮閃亮登場。中國移動(之江)創新研究院依托音視頻互動、智能數字人等技術打造出元宇宙會議系統,讓整個會場都支持“私人定制”,于云上構建360°真實場景,讓會議更有沉浸感、儀式感。
本次博覽會上,“元宇宙”“云計算”“大數據”等科技名詞,紛紛變成了可觸摸、可互動、可體驗的現實產品,大家都有機會在烏鎮成為這些最前沿技術的“嘗鮮者”。
■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相關團隊首次報道了人體肌肉肌腱連接處的關鍵再生亞群——肌肉肌腱祖細胞(MTP)亞群,為肌肉肌腱連接處的再生和修復研究提供了新知識。研究團隊通過全面分析,發現了具有肌肉和肌腱雙向分化能力的酒杯狀連接處關鍵再生亞群——MTP,豐富了MTJ的生物學理論,為肌腱肌肉再生奠定基礎。
■ 中國水稻研究所稻作中心相關課題組與寧波大學等單位合作,分析了水稻在不同氮肥施用條件下種子內生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的差異,同時測定了各個處理下水稻籽粒中的總淀粉、直鏈淀粉、支鏈淀粉含量等品質指標,探索揭示了氮肥水平影響水稻種子內生菌群結構和籽粒品質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適量施氮可以提高糧食食味和蒸煮品質。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熱源從一種常見的真菌——綠僵菌身上挖掘到兩個基因,它們聯手能將土壤和水體中劇毒的甲基汞和二價汞一步步轉化為低毒易揮發的零價汞。這一機制不但讓綠僵菌具備“解毒”本領,還能為與之共生的植物筑起一道天然防線,抵御汞的威脅。
■ 浙江大學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與浙江大學光電學院相關團隊合作,開發了一套適用于獼猴腦部皮層活體大深度成像的三光子熒光顯微成像系統。多光子熒光顯微成像技術可以在腦部接近無損的條件下進行毫米量級的較大深度成像,為實時研究腦部神經活動和血管結構提供了可能。
■ 浙江省農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小黃魚科研團隊與美國奧本大學、廈門大學合作,首次完成小黃魚全基因組組裝注釋與精細圖譜繪制,為建立小黃魚基因組選擇育種、培育高產抗病優質良種提供了基因資源和技術手段。研究分析表明,小黃魚與大黃魚親緣關系最近,大概在2540萬年前開始分化。
■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團隊與寧波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可延長摩擦納米發電機使用壽命的高強度抗撕裂導電水凝膠領域取得進展。研究利用溶劑置換的方法制備了高強度抗撕裂導電水凝膠和以此構建的新型摩擦納米發電機,有效增強了水凝膠的抗外力破壞能力,從根本上延長了水凝膠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安全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