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應惠,夏子豪,張鴻雁,葉永康,2*,操小棟,鄭海松,李云飛*
(1.合肥工業大學 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北方民族大學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3.合肥海關技術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
在過去20年,轉基因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也逐年增加[1],我國轉基因作物產業化駛入“快車道”,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布局已覆蓋全國。同時,為確保生物安全、生態安全及滿足人們對轉基因產品的關切,不僅需要制訂一系列轉基因作物∕產品的安全評價程序、方法和管理措施[2],也對轉基因檢測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目前,針對轉基因成分的檢測主要有兩大類,即針對轉基因作物∕產品中特定蛋白質成分[3]和DNA特定序列進行檢測[4]。當前針對轉基因作物∕食品中常見的外源基因花椰菜病毒35S(CaMV35S)啟動子[4]和根癌農桿菌終止子(TNOS)[5]檢測的DNA生物傳感器已成為篩查轉基因作物的重要途經。其中,DNA電化學生物傳感器因具有快速、簡便和成本低廉等特點,成為轉基因作物∕產品檢測方法研究的熱點之一[6-7]。
納米聚合物聚吡咯(PPy)因具有良好的導電性、熱穩定性、納米模擬酶活性且易于合成等特性,在電化學傳感器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8]。氯化血紅素(Hemin)是血紅蛋白家族的“活躍分子”,其性質穩定,催化活性與過氧化物酶類似[9-10]。因此,基于Hemin的模擬過氧化物酶活性而設計的電化學DNA傳感器亦越來越受到關注[11-12]。
點觸發鏈置換反應(TSDR)是通過核酸輔助擴增來改善生物傳感器性能的技術,具有靈敏度高、操作便捷和穩定性高的特點[13]。通過觸發反應的單鏈DNA觸發鏈置換反應,進而暴露出另一段可與其它模板互補的單鏈區域,并通過引入具有更多的堿基互補配對數的模板鏈,置換目標DNA,進一步引發新的點觸發鏈置換反應,從而起到信號放大的作用[13]。基于該技術開發的電化學生物傳感方法可用于靈敏檢測艾滋病毒(HIV)相關的DNA[14]及microRNA-21[15]。
本研究制備了Hemin復合的羧基化聚吡咯納米復合物(cPPy-hemin),并以其為標記物標記由信號DNA鏈(Ps)、模板鏈(Ts)和輔助鏈(As)結合所形成的DNA雙鏈體結構,利用cPPy-hemin對底物H2O2的模擬酶催化特性和TSDR信號放大作用,建立了一種靈敏檢測CaMV35S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
吡咯(Py,純度> 99.7%),巰基乙醇(MCH,99%),三(2-羧乙基)膦(TCEP)氯,三(羥甲基)氨基甲烷(Tris,99%),氯化血紅素(Hemin,95%),聚乙烯醇(72.5% ~ 74.5%,4.2 ~ 5.0 mPa∕s)和氯金酸(三水合物,99%)購自上海阿拉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CTAB,90%)及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EDTA,99%)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dNTP mixture、DNA聚合酶(Taq DNApolymerase)購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實驗所用緩沖溶液為:DNA儲存緩沖溶液(10 mmol∕L Tris-HCl,1.0 mmol∕L EDTA,pH 7.4),DNA固定緩沖液(10 mmol∕L Tris-HCl,1.0 mmol∕L EDTA,1.0 mmol∕L TCEP,0.1 mol∕L NaCl,1.0 mmol∕L MgCl2),DNA雜交緩沖液(10 mmol∕L Tris-HCl,1.0 mmol∕L EDTA,0.1 mol∕L NaCl,1.0 mmol∕L MgCl2),電化學測試緩沖溶液(0.1 mol∕L磷酸鹽緩沖溶液,pH 8.0),CTAB緩沖液(0.1 mol∕L Tris-HCl,20 mmol∕L EDTA,1.4 mol∕L NaCl,2% CTAB)。實驗所用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均為超純水。實驗所用的DNA序列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合成并純化,序列如下:
捕獲探針(Cs):SH-TTTT AGG AGC GAC TAA。
CaMV35S序列(tDNA):ATT GTG CGT CAT CCC TTA CGT C。
模板鏈序列(Ts):GAC GTAA GGG ATG ACG CAC AAT CAGGC AGG AGC GAC TAA。
輔助鏈序列(As):TTTT TTTT TTTT TTTT A GCCTG ATT GTG CGT CAT CCC T。
信標鏈序列(Ps):NH2-TTT TTT TTT TTT TTA GTC GCT CCT。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系列培訓能夠在臨床護理實踐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提高有促進作用,對促進我院護患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燃料鏈序列(Fs):TTA GTC GCT CCT GCC TGA TTG TGC GTC ATC CCT。
單堿基錯配序列(Mis1):ATT GTG CGT CAT CCC TTA CTT C。
非互補DNA序列(NOs):GCA TGA CGT TAT TTA TGA GAG A。
非互補DNA序列(FMV):A TCT TTG CAA TAA AGG CAA AGA。
正向引物:CTT CCT TTC TCG CCA CGT T。
反向引物:CTT AAT AAC ACA TTG CGG ACG TT。
材料的形貌表征在SU8020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日本日立公司)上進行。材料的成分及元素分析在ESCALAB250Xi(美國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上進行。電化學表征及測試在配有三電極體系的CHI832D電化學工作站(上海辰華儀器有限公司)上進行,以直徑為3 mm的修飾玻碳電極(GCE)為工作電極,Ag∕AgCl(飽和KCl)電極為參比電極,鉑絲電極為輔助電極。采用電化學阻抗譜(EIS)表征修飾的GCE。EIS實驗在含5.0 mmol∕L [Fe(CN)6]3-∕4-的0.1 mol∕L KCl溶液中進行,頻率范圍為1 ~ 10 000 kHz。采用計時電流法(i-t)測定不同濃度的目標CaMV35S基因,測定電位為-0.4 V,緩沖溶液為0.1 mol∕L pH 7.0的PBS,H2O2濃度為2 mmol∕L。
利用信標鏈序列Ps上的—NH2與cPPy-hemin中—COOH之間的共價鍵合反應,制備基于cPPyhemin的Ts∕As∕Ps DNA雙鏈結構納米信標。具體方法如下:將含Ts、As、Ps的核苷酸鏈混合溶液(濃度均為30 μmol∕L,各100 μL)加熱至95 ℃,保持2 min后自然冷卻至室溫,形成Ts∕As∕Ps三鏈DNA雙鏈體結構;將含有10 μmol∕L Ts∕As∕Ps DNA雙鏈體結構、10 mg∕mL EDC、5 mg∕mL NHS和2 mg∕mL cPPy-hemin的混合溶液在輕微振蕩下反應2 h,離心去除未結合的DNA,將所制備的Ts∕As∕Ps-cPPy-hemin分散于雜交緩沖液中。
GCE依次用1.0、0.3、0.05 μm氧化鋁漿拋光,先后用硝酸(1∶1)、乙醇和水進行超聲清洗,并在室溫下氮氣吹干備用。DNA生物傳感器的構建步驟為:將預處理的GCE浸入5.0 mL含3.0 mmol∕L HAuCl4的KNO3(0.1 mol∕L)溶液中,在-0.2 V恒定電位下電化學沉積70 s以獲得電沉積AuNPs修飾的GCE(AuNPs∕GCE)。然后,將5 μL 1 μmol∕L的捕獲探針Cs滴加至AuNPs∕GCE,頂部罩上離心管密封,并在4 ℃冰箱中放置12 h后,用0.1% SDS溶液和10 mmol∕L Tris-HCl(pH 7.4)溶液沖洗電極以除去未結合的捕獲探針,所得修飾電極記為Cs∕AuNP∕GCE。接著,該修飾電極用5 μL MCH(1 mmol∕L)封閉30 min(頂部罩上離心管密封),以消除非特異性吸附。最后,用10 mmol∕L Tris-HCl(pH 7.4)溶液和水沖洗電極,得到MCH∕Cs∕AuNPs∕GCE。
將不同濃度的目標CaMV35S與10 μL Fs(10 μmol∕L)和10 μL上述制備的Ts∕As∕Ps-cPPy-hemin懸浮液混合,用雜交緩沖液稀釋至50 μL;將MCH∕Cs∕AuNPs∕GCE插入上述混合液中,在37 ℃條件下溫育90 min,充分淋洗后采用計時電流法進行電化學測量。
轉基因大豆中的CaMV35S片段用CTAB法提取:將0.1 g轉基因大豆置于研缽中用液氮研磨后放入5 mL離心管中,加入600 μL CTAB裂解緩沖液,混勻后65 ℃水浴1 h,期間不斷晃動。待材料冷卻至室溫后在10 000 r∕min下離心10 min,上清液加入600 μL氯仿-異戊醇混合液(24∶1,體積比)進行抽提,清液中再加入400 μL異丙醇,-20 ℃條件下預冷后,10 000 r∕min離心10 min,吸取上清液,用75%乙醇清洗沉淀3次,室溫下晾干后加入40 μL TE溶解,加入RNase酶37 ℃溫育30 min后,所得溶液即為大豆DNA溶液。
PCR反應總體積為50 μL,包括25 μL PCR Mix,5 μL提取的DNA,1 μL正反向引物(10 μmol∕L),18 μL ddH2O。PCR擴增條件為:94 ℃ 5 min(DNA變形,雙鏈解開),采用以下三步進行30個循環:94 ℃45 s(DNA變性,雙鏈解開),64 ℃ 45 s(引物退火),72 ℃ 1 min(DNA鏈延伸),然后在72 ℃下延伸10 min。最后,將5 μL PCR擴增產物在1%瓊脂糖凝膠中進行電泳實驗,通過凝膠成像鑒定PCR產物。
采用TEM表征cPPy-hemin的形貌,結果如圖1A所示。可以看出,cPPy-hemin納米顆粒呈球狀均勻分布,粒徑約為50 nm。對其進行XPS分析(圖1B)發現,譜圖中位于723.44、532.22、399.80、284.78 eV處的光電子峰,分別對應于Fe2p、O1s、N1s及C1s的結合能[18]。其中,材料中的Fe2p光電子峰來自復合物中Hemin的鐵活性中心。XPS的表征結果表明cPPy-hemin納米復合物已成功合成。

圖1 cPPy-hemin的TEM圖(A)及XPS表征(B)Fig.1 TEM image(A) and XPS characterization(B) of cPPy-hemin
電化學DNA生物傳感器的修飾過程通過EIS進行表征,其半圓直徑可用于表示電荷傳遞阻抗的大小。圖2分別為裸GCE、AuNPs∕GCE、Cs∕AuNPs∕GCE、MCH∕Cs∕AuNPs∕GCE和Ps-cPPy-heminMCH∕Cs∕AuNPs∕GCE在含0.1 mol∕L KCl的5 mmol∕L[Fe(CN)6]3-∕4-溶液中的EIS曲線。由圖可知,電沉積AuNPs后,AuNPs∕GCE(曲線b)的阻抗較裸GCE(曲線a)小,主要是由于AuNPs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優良的導電性,極大地改善了電極的電子傳輸性能;當Cs通過Au-S鍵組裝到AuNPs∕GCE后,Cs∕AuNPs∕GCE的阻抗(曲線c)較AuNPs∕GCE大幅增大,且當用MCH對Cs∕AuNPs∕GCE上未結合的活性位點進行封閉后,所組裝的MCH∕Cs∕AuNPs∕GCE的阻抗進一步增大(曲線d)。這主要是由于組裝在電極表面的Cs和MCH阻止了[Fe(CN)6]3-∕4-向電極表面擴散,降低了電子傳輸 速 率。最 后,當MCH∕Cs∕AuNPs∕GCE在 目 標CaMV35S(100 pmol∕L)和Ts∕As∕Ps-cPPy-hemin混合溶液中溫育90 min后,修飾電極的阻抗再次降低(曲線e),表明電子在該修飾電極上傳輸速率較快。這是由于此時電極表面形成了DNA雙鏈-cPPyhemin納米結構,即Cs-Ps-cPPy-hemin納米結構,該結構中的雙鏈DNA的電子傳遞速率比單鏈DNA高[19],同時納米結構中的cPPy-hemin也可提高電子傳遞速率。

圖2 不同修飾電極的電化學阻抗譜Fig.2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curves of different modified GCEs
CaMV35S基因傳感器對目標的靈敏檢測主要基于cPPy-hemin對H2O2的模擬過氧化物酶活性及TSDR目標放大策略。該傳感器對目標CaMV35S的檢測是通過傳感界面結合Ps-cPPy-hemin后,所形成的納米結構中cPPy-hemin對H2O2的催化還原產生的電信號實現,其電信號大小和電極表面所結合的cPPy-hemin的量有關。如圖3A所示,當目標CaMV35S觸發TSDR后,所釋放的信標Ps-cPPyhemin隨著CaMV35S濃度的增加,通過Cs-Ps雜交結合在電極表面的cPPy-hemin亦越多(圖3B),因而其催化H2O2還原的電信號越大。圖4A為傳感器在不同條件下對檢測體系中H2O2的計時電流法安培響應曲線。當不存在Fs(圖4A曲線a)或目標DNA(圖4A曲線b)時,TSDR過程無法進行,因而無法釋放出信號標簽Ps-cPPy-hemin,導致H2O2在電極表面的還原信號低。然而,當使用100 pmol∕L CaMV35S觸發TSDR后,釋放的Ps-cPPy-hemin與電極表面的Cs通過雜交反應相結合,導致H2O2的催化還原電流信號提高(圖4A曲線d)。同時,通過比較采用TSDR策略及夾心策略(圖4A曲線c)所記錄的H2O2催化還原電流信號的大小,評估了TSDR過程對傳感系統信號的放大作用。從圖中可明顯看出,在100 pmol∕L CaMV35S存在下,TSDR過程極大地放大了傳感界面上H2O2的電催化還原信號,起到了很好的信號放大作用。

圖3 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的組裝過程與策略Fig.3 Stepwise process of the fabric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propo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圖4 CaMV35S基因傳感器的原理及可行性驗證Fig.4 The principl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fabricated CaMV35S genosensor
TSDR的過程也通過凝膠電泳圖像進行驗證,結果如圖4B所示。圖中泳道1、2、3分別為Ts、As和Ps三條單鏈的電泳圖,泳道4為由Ts、As和Ps三條單鏈雜交形成的Ts∕As∕Ps雙鏈結構。由圖可看出,該雙鏈結構的遷移速率明顯低于其它單鏈,表明Ts、As和Ps鏈雜交形成了DNA雙鏈體。圖中泳道5和6分別為目標CaMV35S序列和Fs的電泳條帶,當在Ts∕As∕Ps雙鏈結構加入目標CaMV35S和Fs充分混合90 min后,其電泳條帶(泳道7)中出現兩條明顯的條帶,其中一條對應于Ts∕As∕Ps雙鏈結構,而另一條新獲的亮帶則對應于Ts∕Fs雙鏈DNA條帶。這表明,目標CaMV35S的存在觸發了TSDR過程,導致模板鏈Ts與燃料鏈Fs結合形成了雙鏈。該結果表明在目標CaMV35S存在下可成功進行TSDR過程。
為使CaMV35S電化學傳感器具有最優的分析性能,分別對Ts∕As∕Ps雙鏈結構的濃度、檢測緩沖液的pH值、TSDR反應時間及雜交溫度等影響因素進行優化,結果如圖5A ~ D所示。由圖可知,CaMV35S傳感器的最優檢測條件為:Ts∕As∕Ps雙鏈結構的濃度為10 μmol∕L,緩沖溶液pH值為7.0,TSDR反應時間及雜交溫度分別為90 min和37 ℃。

圖5 CaMV35S基因傳感器檢測實驗條件的優化Fig.5 Optimization of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在上述最優實驗條件下,采用制備的傳感器對不同濃度的CaMV35S序列進行檢測。如圖6A所示,傳感器上H2O2的還原電流隨著目標物濃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電流變化值與CaMV35S濃度(1.0 × 10-14~1.0 × 10-9mol∕L)的對數呈線性關系(圖6B),回歸方程為ΔI(μA) = 0.042 4 + 0.686 lgc(mol∕L),相關系數(r2)為0.998。傳感器對目標CaMV35S的檢出限(S∕N= 3)為3.2 × 10-15mol∕L。表1列出了該傳感器與其它CaMV35S傳感器的性能數據。本文制備的傳感器表現出較寬的線性范圍和較低的檢出限,這可歸因于cPPy-hemin的優良模擬酶活性及TSDR的信號放大作用。

表1 不同CaMV35S生物傳感器性能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performance of CaMV35S biosensors

圖6 CaMV35S基因傳感器對不同濃度CaMV35S的檢測Fig.6 Detection of CaMV35S using the fabricated genosensor
通過比較CaMV35S傳感器對其它DNA序列(FMV基因序列、NOs基因序列和單堿基錯配Mis1)與對目標CaMV35S的電化學響應電流的大小,對其選擇性進行評估,結果如圖7A所示。由圖可知,傳感器對目標CaMV35S(100 pmol∕L)的響應電流明顯高于對其它序列(分別為1 nmol∕L)的響應電流。此外,傳感器對濃度分別為1 nmol∕L的其它DNA序列與100 pmol∕L CaMV35S混合液進行檢測后,所得的響應信號為100 pmol∕L CaMV35S的110%。上述結果表明該傳感器具有良好的選擇性。
采用相同方法分別制備6個傳感器,并將其用于檢測100 pmol∕L目標CaMV35S,測得其相對標準偏差(RSD)為2.4%(圖7B)。將傳感器放置冰箱4 ℃保存3、7、14 d后,在相同條件下測定,發現傳感器對100 pmol∕L目標CaMV35S的響應信號分別為最初信號(0 d)的96.9%、91.8%和88.2%(圖7C)。以上結果表明傳感器具有較好的重現性與穩定性。

圖7 傳感器的選擇性(A)、重現性(B)及穩定性(C)Fig.7 Selectivity(A),reproducibility(B) and stability(C) of the fabricated biosensor
為評估該CaMV35S基因傳感器實際應用的可行性,采用計時電流法對轉基因大豆中的CaMV35S基因片段進行檢測。對轉基因大豆中總DNA進行提取后,以其為模板,PCR擴增后得到轉基因大豆中CaMV35S基因片段的PCR產物,其PCR產物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如圖8A所示。由該圖可看出,當以轉基因大豆DNA提取物為模板,但未使用引物(泳道2)及非轉基因DNA提取物為模板(泳道3)時,電泳圖像中并未觀察到明顯的條帶。而以轉基因組DNA為模板,且在引物存在條件下(泳道4),圖中可觀察到250 ~ 500 bp處存在明顯的條帶(442 bp)。電泳結果表明,以轉基因大豆中的DNA提取物為模板成功擴增了CaMV35S基因片段長度為442 bp的PCR產物。隨后,以制備的CaMV35S基因傳感器對非轉基因大豆DNA提取物、轉基因大豆DNA提取物(有∕無引物條件)的PCR擴增產物進行檢測,結果如圖8B所示。由插圖可明顯看出,傳感器對非轉基因大豆的PCR產物無明顯的響應信號,而對轉基因大豆DNA提取物(有∕無引物)的PCR擴增產物均有響應,且對有引物存在條件下的PCR產物響應信號最強,計算得到該PCR產物的濃度為2.83 × 10-10mol∕L。結果證明,該傳感器能區分轉基因和非轉基因作物,可用于實際樣品中CaMV35S的檢測。

圖8 傳感器對轉基因大豆中CaMV35S基因片段的檢測Fig.8 Detection of CaMV35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soybean
本研究利用具有優良過氧化物模擬酶活性的cPPy-hemin作為納米信標,結合TSDR循環擴增的信號放大策略,建立了一種靈敏檢測特定轉基因序列的電化學生物傳感方法。在優化條件下,通過記錄該基因傳感器上cPPy-hemin對H2O2的催化所產生的電流信號變化,成功實現了對目標CaMV35S序列的靈敏檢測。該傳感器具有良好的選擇性、重現性和穩定性,可直接區分未經PCR擴增的非轉基因和轉基因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