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王 勝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肺結節(pulmonary nodule,PN)是指肺部影像學表現為直徑≤3cm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或亞實性肺部陰影,可為孤立性或多發性,不伴肺不張、肺門淋巴結腫大和胸腔積液[1]。近年伴隨影像技術和CT檢查手段的進步,X線胸片已成為常規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因此肺結節的檢出率有了顯著提高。結節要區分良、惡性,惡性者通常稱為肺癌,研究數據表明其病死率最高[2]。因此,肺結節的普查及其良、惡性的正確辨別診治是預防和治療肺癌的關鍵。《肺結節診治中國專家共識》依據肺結節直徑的大小來進行分級隨訪[3]:直徑≤4mm者,選擇性影像隨訪;直徑大小在4~6mm者,12個月影像隨訪;直徑大小在6~8mm者,6、12、18~24個月影像隨訪。臨床上對其無特殊的治療方案,基本上是依據影像中結節的直徑、密度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定期隨訪或手術切除等。但患者在定期隨訪過程中無疑會增加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因此患者開始尋求中醫的幫助,中醫學者也一直潛心研究肺結節的治療,從辨證論治及整體觀念出發,根據患者的具體癥候和舌脈象進行辨證論治。
王勝教授是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從事呼吸系統疾病臨床工作20余年,擅長中西醫結合一體化診治肺結節。筆者有幸跟師臨床學習二年,跟診期間收益匪淺,現將吾師臨證經驗詳述如下。
《難經·五十六難》曰:“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正式提出“肺積”之病名。宋代《圣濟總錄》云:“肺積息賁氣脹滿,咳嗽涕唾膿血。”可見肺積的主要癥狀為脅下滿、喘咳、氣脹滿、咳嗽、咳膿血,與肺癌的癥狀相似,劉嘉湘教授認為肺癌的中醫病名可歸屬于肺積[4]。中醫古籍中并無對肺結節病名的詳細記載,主要根據疾病的病因、病位、癥候等來命名,多數按照患者的臨床癥候來命名。參照當代醫學對肺結節的探究,以及研究表明肺癌的征兆主要是惡性肺結節,依據肺癌的病位在肺,病機為邪聚于胸中,因此可以把有形之邪積聚于胸中作為肺結節的病機。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曰:“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得通,為痰……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素問?奇病論》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名曰息積。”依據中醫古文對肺積的論述,亦可認為本病歸于中醫“積聚”范疇。
許多中醫學家對于肺結節病因的認識略有不同,李素云[5]認為肺結節的主要病機為痰瘀互結,阻塞肺絡;劉羿彤等[6]指出痰濕、痰熱、痰瘀結合于肺臟,最終形成肺結節;崔晉偉等[7]指出痰瘀互結是肺結節的主要病因。依據各醫家對肺結節的認識,肺結節的主要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痰瘀痹阻肺絡。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痰是由于體內津液代謝、輸布障礙,津液停聚而成,外感六淫之邪易致痰生。而肺結節的病位在肺,肺主氣,司呼吸,調節全身的氣機;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調節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肺為相傅之官,朝百脈,主治節,助心行血。肺臟功能的失調則會影響氣血津液的運行,外邪襲肺,肺氣不暢,津液運行障礙,則化生痰濕。而痰邪重濁粘滯,致病廣泛且變化多端,易于阻滯氣機,阻礙血行,血液運行失常,則久之成瘀。朱震亨《丹溪心法》謂:“百病皆由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痰瘀交結,停滯肺臟而發為結節。
人體正氣具有抵抗外來之邪侵入機體和保護機能的作用,是抵御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素問》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先天稟賦不足導致肺臟虛損,肺氣不足,脾主運化,若脾失運化,水谷不能轉化為精微和津液上輸至肺,肺氣虧虛,宣發肅降失調,痰濕聚集肺臟而發為結節。同時,脾化生氣血,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貯存精氣,脾腎充足,氣血旺盛,臟腑形體、四肢百骸得養,而正氣充盛,抗病能力強,能夠抵御外邪入侵。若脾腎虧虛,御邪無力,則易發病。金代張元素《活法機要》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說明脾胃虧虛,御邪無力,邪襲肺絡,久而成積。另外陸王娟[8]關于肺結節中醫體質分布特點調查研究顯示,肺結節的易感體質多為陽虛質、氣虛質,說明肺結節的發生與肺氣虧虛有關。
王勝教授認為肺部結節的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痰瘀凝結、臟腑虛損,治宜以豁痰化瘀、軟堅散結為主,同時補脾益肺。
王師主張肺部結節的診治不應太過緊迫,應逐步、分階段治療,正確處置攻補關系。若患者的辨證屬于痰氣凝結、血瘀阻滯肺絡,同時其素體不虛,此時應先化痰祛瘀、消癥散結。王師慣用豁痰散瘀中藥有半夏、浙貝母、瓜蔞、膽南星、桔梗,旋覆花,隨證加減。半夏長于化痰,兼能散結消癥;浙貝母歸肺經,清解熱毒,化痰散結消癰;對于痰熱阻肺、肺氣不宣者,王師喜用瓜蔞配伍旋覆花,不僅可以清化熱痰,且能開宣肺氣,使痰濁下行而奏解毒散結之功;膽南星清熱化痰;桔梗性散上行,專入肺經,可以載藥上行至肺部,化解肺部之痰;鱉甲、生牡蠣、山慈菇、夏枯草軟堅散結消癥。此外,痰濕瘀滯的關鍵是由于氣血津液凝滯而致氣機不暢,氣機通暢則津液正常運行,津液正常運行則痰濕不生,故調暢氣機在治痰瘀時不可忽視。王師習用桔梗宣肺氣,并配伍枳殼降肺氣,宣降有度,則氣機順暢,合郁金可疏肝解郁。
王師認為肺部結節的本虛在肺,但亦不可忽視重視補益脾腎二臟。針對肺脾氣虛的肺部結節患者,選用黨參、黃芪,專于補肺脾之氣。若患者辨證為肺陰虧虛之證,在化痰祛瘀的同時應重視補肺陰,攻補兼施。北沙參、麥冬、百合養陰潤肺;玄參不僅可以滋肺陰,且具有軟堅散結之功;對于肺腎氣虛者,在補肺氣的基礎上加用攝納腎氣的中藥,如山藥,既補肺脾腎之氣,又補肺脾腎之陰,上中下三臟皆補;五味子歸肺、心、腎三經,斂肺止咳,補腎澀精,為肺腎兩虛咳喘肺結節患者的常用藥。此外,肺虛濕盛痰多之人,可予以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
劉某,女,39歲,2020年3月2日初診。主訴:間斷咳嗽2年,加重10天。現病史:患者訴2年前感冒后出現咳嗽、咳痰,色白質希,易咳出,喜嘆息,易焦慮,胸部CT見右肺下葉散在實性小結節,直徑約4mm,密度較低,10天前患者咳嗽、咳痰加重,遂至我科門診就診。現癥見:咳嗽,咳白痰,痰多,較難咳出,口苦,乳房脹痛,納寐差,二便尚可;舌暗、苔紅,脈弦滑。既往史:乳腺結節病史4年。西醫診斷:肺結節。中醫診斷:咳嗽(痰瘀互結證)。治則:理氣疏肝,滌痰祛瘀。處方:浙貝母10g、法半夏9g、枇杷葉10g、黃芩10g、山慈菇10g、生牡蠣15g、鱉甲15g、夏枯草10g、桔梗10g、香附15g、酸棗仁10g、枳殼10g、玄參15g、炙甘草6g,14劑,水煎服,早晚溫服。3月15日二診:患者服藥后咳嗽、咳痰稍有減輕,二便調,納寐可。上方去枇杷葉、酸棗仁,加黨參10g,繼服14劑。3月30日三診:患者咳嗽明顯減輕,偶有咳痰,口不苦,情緒穩定,上方基礎上去黃芩、香附,繼服21劑。4月23日四診:患者一般情況可,無上述不適癥狀。上方基礎上去枳殼、黨參,將鱉甲加到30g,繼服21劑。5月30日五診,患者復查胸部CT結節消失。囑咐患者漸停中藥,定期隨訪,鞏固療效。
按:該患者為中年女性,有乳腺結節病史4年,此次就診檢查發現肺部結節,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白痰,量多,較難咳出,口苦,結合患者舌脈,可以考慮病機多為痰瘀凝結,痹阻肺絡。結合肺部結節的主要致病特點為“痰”、“瘀”,在治療上應化痰祛瘀、軟堅散結。方中浙貝母、枇杷葉清熱化痰,半夏不僅能豁痰又可解毒散結,黃芩清解肺熱之毒,山慈菇、生牡蠣、鱉甲、夏枯草解毒散結,患者平素喜嘆息、易焦慮、寐差,治療上要理氣疏肝,養心安神;酸棗仁養心安神,桔梗開宣肺氣,枳殼降肺氣,兩藥合用,調暢氣機;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加用玄參滋補肺陰,軟堅散結。二診患者咳嗽、咳痰稍有減輕,納寐可,原方基礎上去枇杷葉、酸棗仁,針對咳嗽日久、肺脾氣虛加黨參補益肺脾之氣;三診患者咳嗽明顯好轉,偶有咳痰,口不苦,情緒穩定,上方基礎上去黃芩、香附;四診患者一般情況可,應加大軟堅散結之力,上方基礎上去枳殼、黨參,將鱉甲加量至30g。五診患者復查胸部CT,肺部結節消失,患者應定期隨訪,平素注重情緒、飲食并加強體育鍛煉。
朱某,男,55歲,2020年11月11日初診。主訴:外院檢查發現肺部小結節1年余。現病史:患者1年前在外院檢查發現右肺上葉小結節影,直徑約5mm。患者間斷咳嗽1年余,未予以重視,現咳嗽加重,遂至我科就診。現癥見:咳嗽,咳清稀痰,氣短,少氣懶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弱。既往有吸煙、飲酒史。西醫診斷:肺結節。中醫診斷:咳嗽(肺脾氣虛,痰濕阻肺),治則:補脾益肺,化痰行瘀。處方:黃芪3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0g、浙貝母10g、瓜蔞10g、薏苡仁15g、皂角刺10g、枇杷葉10g、炙甘草6g,7劑,水煎服,早晚溫服。11月21日二診,上述癥狀較前有所緩解,時有口苦,原方基礎上加用法半夏、黃芩各10g,繼服14劑。12月5日三診:患者無咳嗽、無咳痰,偶有乏力,口不苦,食欲尚可,舌淡,苔薄白,脈沉。二診方去法半夏、黃芩,加夏枯草、山慈菇各10g,繼服14劑。12月18日四診: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納寐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平和。三診方去枇杷葉、黨參,將黃芪改為10g,加鱉甲、生牡蠣各10g,繼續增大軟堅散結之力,繼服30劑。患者繼服4個月,隨癥加減,無特殊不適。并囑患者戒煙戒酒,加強體育鍛煉,調暢心情。5月15日隨訪,復查胸部CT示:與舊片對比,右肺上葉小結節直徑縮小至3mm。
按:該患者體檢時發現肺部結節,初診時患者咳嗽、咳清稀痰,氣短,少氣懶言,結合舌脈,辨病為咳嗽,辨證為肺脾氣虛、痰濕阻肺證。王教授認為該患者咳嗽日久必肺脾氣虛,脾失運化,聚濕成痰,痰瘀痹阻于肺部而發為結節。初診時患者咳嗽咳痰,用枇杷葉清肺止咳;浙貝母、瓜蔞、薏苡仁止咳化痰兼散結消癥;患者氣短,少氣懶言,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皂角刺散結化瘀,炙甘草調和諸藥。二診時患者仍有咳嗽咳痰,偶有口苦,故加大清熱化痰之功,上方基礎上加法半夏、黃芩清肺化痰,辛散降逆。三診時患者咳嗽咳痰基本消失,口不苦,故去法半夏、黃芩,加夏枯草、山慈菇,以此加大軟堅散結之力。四診時患者無咳嗽咳痰,無乏力,去枇杷葉、黨參,將黃芪改為10g,加鱉甲、生牡蠣,循序漸進,加強功效。五診時復查胸部CT,右肺上葉結節直徑縮小至3mm,療效顯著,但仍有肺部小結節,囑患者繼服原方鞏固療效,同時戒煙戒酒,加強體育鍛煉。
肺結節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其診斷和鑒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由于肺內可能存在微小病變和腫瘤樣改變,這些均可能導致肺癌的發生。西醫對于其診治只有隨訪和手術切除,但這種治療方式會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而中醫藥在肺結節的治療方面有其獨特的見解。王師強調了中醫辨證論治在肺結節診治過程中的重要性,且依據患者的具體癥狀對其病因病機進行辨證,從而選用不同的方藥進行診治。王師在診療肺結節方面取得了顯著療效,作為新一代的中醫學者,要繼往開來,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從而提升肺結節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