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特,快來看這里,居然有一只壁虎在水里游來游去,真是太神奇了!
你這是什么眼神?我才不是壁虎!知道嗎,我可是曾經和恐龍“稱兄道弟”的古老物種——中國小鯢,比壁虎厲害多了。
生物研究的金鑰匙
我們是兩棲爬行動物,俗名"羌活魚" "白龍""杉木魚",因為只喜歡在中國生活,又被稱為“中國小鯢”。我的身上長有四只腳,有個大且扁平的頭,尾巴末端像刀片似的,渾身綴有黑色,看起來萌萌的。
我們的祖先和恐龍同處一個時代,有著3億年的生存歷史。大有大的生存方式,小有小的生存優勢,我們歷盡滄桑,頑強地繁衍(yǎn)生息至今,與大熊貓一同被列入《中國瀕(bīn)危動物紅皮書》,堪稱珍貴的“生物活化石”,連生物學家都夸我們是研究古生物進化史的“金鑰匙”。
四不像的神獸
有人說我們是四不像,說我像大鯢(娃娃魚),可我們既不同科,又不同屬;說我像蜥蜴,但蜥蜴屬于冷血爬行動物;說我像蛙類,可蛙類又沒尾巴;說我像壁虎,但壁虎又不能隨意地生活在水中,你說我神奇不神奇?
與我們最相似的是蠑螈,體型和大小都很相近,要區分我們,主要看肚皮的顏色,朱紅色帶黑色斑塊的是常見的蠑螈,黃色帶黑色斑塊的是我們。
大鯢和我們同屬兩棲動物,都是靠肺和濕潤的皮膚交換空氣和呼吸。
我們體形和蜥蜴也有些相似,但我們體表沒有鱗片覆蓋,而蜥蜴有堅硬的鱗片。
蛙類與我們也有不少相似之處,小蝌蚪有尾巴,但長大了尾巴就會消失,長出健壯的四肢!
解密山水精靈的家
因為我們對棲息地生態環境的要求非常嚴格,最喜歡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所以人們總愛稱我們為“山水精靈”。我們通常生活于高海拔(1400米~1500米)山間凹地水塘附近植被繁茂的次生林、雜草和灌叢內,離開水面陸棲時不敢離水源太遠。林木蔥郁,植被豐茂,生態環境優越,是我們喜歡生活的好地方。在生育子女的時候,我們進入水質清澈的溪流水塘里,躲到石頭下或植物枝葉遮掩處產卵,之后就又回到陸棲生活。
別看我長得這么小,我可是肉食性的動物呢。水中的一些小動物,像是蝦類、昆蟲類以及陸上的蠕蟲、多足類幼蟲、蚯蚓、蛞蝓都是我們的食物。一到陰雨天和傍晚,我們就會去地面活動、覓食。
獨特的繁殖期
我們中國小鯢是卵生動物。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是我們的繁殖期,我們會尋找50厘米~100厘米深的靜水坑產卵,繁殖新一代。
嚴寒的冬季,正是許多兩棲、爬行動物冬眠的時節,但我們卻會利用這天敵不太活躍的時候出沒,進行繁殖。當冬季來臨,在氣溫0℃、水溫5℃左右的自然環境下,我們會陸續進入山坡附近的水塘或溪流回水坑中交配繁殖,產下卵。每年也只有這個時候,人類才有機會發現我們的蹤跡,其余時間里,為了躲避天敵,我們都會躲起來。
我們的卵產在卵袋里,卵粒不規則地排列在卵袋內,每條卵袋內有卵43~90粒,雌鯢產卵完畢即離開水坑,雄鯢在水中逗留時間較長。大約22天以后,卵孵化成幼體,幼體在水坑內發育生長,再過35天左右,幼體就能登陸到濕地生活了。
艱難的成長之路
在我們的成長路上,要想存活下來非常不容易。一條小鯢產下的卵袋里有幾十顆卵,最后能長大成年的卻不足5%。而從卵寶寶到成熟,需要經歷5年時間,成長期間還會面臨疾病傳播、同種相殘、氣候變遷、外來物種入侵等多重考驗。
我們的繁殖時間比鎮海林蛙略早,剛孵化出的幼鯢差不多正好可以取食剛孵化的林蛙蝌蚪,大部分小鯢都是靠著捕食林蛙蝌蚪茁壯成長,然后長大上岸的。如果這個水坑沒有林蛙產卵,那么小寶寶們會因為食物匱(kuì)乏而互相捕食,先孵化的吃掉后孵化的,最后剩下最強壯的才能安全上岸。
希望你可以繼續安安穩穩地生活在地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