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樂樂
2 02 2年12 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一個全新的指標性數據:2 02 0年全省陸域GEP 達24824.69 億元。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參考的GDP,即國民生產總值,民眾已經非常熟悉,但作為衡量綠色發展重要指標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 數據核算,在山東尚屬首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當下的山東,經濟發展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單純的GDP 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經濟發展質量。GEP 核算評價體系的適時推出,是山東從理念到實踐,用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不僅僅是全新核算標準的出臺,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抓環保、促發展,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毫不夸張地說,過去的十年,是山東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也是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領域獲得感最強的十年。

綠色好生態帶來多彩好生活(姜光輝/攝影)
如果不是特意被提醒,相信很多人已經忘了PM2.5 這個用來衡量空氣指標的數據。就在十年前,每到秋冬季節,在沒有寒風的日子里,PM2.5 曾是名副其實的“熱搜”專業戶。不過,翻看現在的朋友圈,最常刷屏的,是宛如畫作的藍天白云。
藍天白云取代霧霾的背后,是山東作為大省的責任擔當,是將生態環境治理作為重要民心工程常抓不懈且必須得而勝之的決心與信心。圍繞藍天、碧水、凈土,實施聚力攻堅,山東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個個實招、硬招輪番上陣,生態環境質量連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2021 年,山東全省PM2.5 平均濃度降至39 微克每立方米,較大氣污染防治規劃啟動的2013 年改善60.2%,優良天數比例為71.1%,較2013 年提升31.1 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從2013 年的60.8 天下降至2021 年的3.6 天,降幅達94%,“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就這樣成為我們今天生活的新常態。

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朋友圈“新寵”,生態保護讓城市更宜居(曲智勇/攝影)
而這背后,是一系列扎實有效的體制機制建設。山東先后修訂了《山東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山東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在全國率先頒布《山東省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規定》,發布《山東省區域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制修火電、鋼鐵等5 項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建立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性機制,將PM2.5、優良率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體系,每月通報各市空氣質量狀況及排名。綜合運用環境經濟政策,率先建立環境空氣質量補償機制,2013 年以來,省級財政投入57 億元資金,支持全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和空氣質量補償。13 個城市納入國家清潔取暖試點獎補范圍,2300 余個重點項目獲得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支持,2022 年獲得的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總量居全國第一位。這些,都是今天我們享受藍天白云的堅實支撐。

多年的持續性投入,換來今天的優質空氣,城市周邊的“天然氧吧”越來越多(周軍/攝影)
與空氣質量同步獲得提升的,還有水質。山東的水環境質量已經連續19 年持續性改善,馬踏湖摘取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桂冠,靈山灣以綜合成績第一名獲評首批國家“美麗海灣”,“清水綠岸、魚翔淺底”與“藍天白云、繁星閃爍”一起,構成了當下日常生活的最美圖景。
藍天白云與滿天繁星一起,擦亮了山東新時代綠色生態文明的底色,而在藍天白云與清水綠岸間,禽鳥與游魚一同,彈奏起詩意棲居的動人樂章。
生態環境工作進步的一個獨特體現,是關于生態環境的特有名詞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生物多樣性就是其中之一。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性改善,加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加持,如今的山東已經不滿足于僅僅讓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斷刷新各種野生動植物種類新紀錄。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新的生物多樣性典型就在自己身邊:在濟南,小清河發現了大量中華鳑鲏種群,這是有歷史統計數據以來時隔60 多年再次發現中華鳑鲏這一種群;在泰安,全球極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青頭潛鴨棲息東平湖;在淄博,中國特有珍稀鳥類、“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定居桓臺縣馬踏湖濕地公園;在濰坊,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極危物種黃胸鹀2022 年3 月首次現身安丘大汶河生態濕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就是生活最好的樣子(王曉光/攝影)

水為城鄉發展帶來活力與靈氣(洪漢清/攝影)

生態保護的新成果正在悄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趙東山/攝影)

黃河口已經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生態保護的典范(胡友文/攝影)

榮成天鵝湖,每年冬天迎接天鵝與人的美麗邂逅(宋愛華/攝影)
環境改善帶來的生物多樣性改善不僅發生在內陸,在綿長的海岸線上,同樣的故事也在發生著。近年來,山東不斷加強海岸線、海洋保護地和濱海濕地生態保護,海洋環境、生物資源明顯改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海龜、白海豚等10 余種海洋生物頻繁出現在“退港還?!表椖克诤S?;大葉藻、海蘿等藻類重新布滿海岸;北海獅、黑天鵝、海龜等物種首次出現……這都成為山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見成效的最好見證。

濰坊昌邑,“紅地毯”盛裝迎接珍禽鳥類來此安居(王金政/攝影)

五彩大地,五彩生活(田藝菲/攝影)
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而山東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已經與民生幸福密切聯系到了一起。
在煙臺海陽,山東建成全國首個核能居民供暖工程,打造了全國首個核能“零碳”供暖城市,每個供暖季預計可替代煤炭消費10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 萬噸、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約3000噸,相當于種植闊葉林1000 公頃。
在濟南章丘,村民用上了冷暖水電清潔能源,解決了傳統取暖方式能耗高、運行費用高、碳排放高等難題,每戶居民每年就可節約標準煤2.3 噸、二氧化碳排放6.3 噸,被譽為“鄉村振興優選模式”。
在威海,“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已經成為其進行“精致城市·幸福威?!苯ㄔO的重要內容。山東計劃到2025 年,基本建成“威海市引領帶動、沿黃9 市重點推進、其他城市梯次發展”的“無廢城市”集群。
在齊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自2019 年開始的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卓著,截至2021 年底,已完成26324 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00 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一系列優異成績的取得,讓山東有底氣、有能力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讓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強省之路越走越寬。而GDP 與GEP 協同評價,又將會為山東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怎樣的推動作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夕陽映襯下的金色大地,是綠色生態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完美注腳(薄華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