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志1月27日文章,原題:美國和中國再掛鉤,這是商界的一個勝利最近”美國和中國展開一連串外交活動。這表明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非但沒有“脫鉤”,反而在積極尋求重啟陷入困境的經貿關系。不妨稱之為“再掛鉤”。這會使兩國的商業界歡欣鼓舞,并令主張采取更嚴措施的強硬派失望。
上周在蘇黎世,美國財長耶倫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舉行會談。這是美中重新推動外交的最新展示。外交既有氣氛的一面,也有實質的一面。與2021年3月阿拉斯加會談的劍拔弩張相比,蘇黎世會談的氣氛熱絡。按照美國財政部的說法,這次會談是“坦誠、實質性和建設性的”,雙方都認為進一步加強圍繞宏觀經濟和金融問題的溝通對“全球經濟運行”重要。中方也傳遞出“中國回來了” 的信息。中國經濟表現的任何改善都是一個積極因素。在此之前,美中兩國領導人去年11月在巴厘島舉行峰會;新年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通話。
實質性問題是,經貿關系的重啟會轉化,為什么?它是否意味著美國過去幾年的負面言論和加征的關稅即將被扭轉。如果抱有這種愿望或想法,那就太天真了。相反,我們可能看到的,是L條更狹窄的和曜之路。美中將繼續在大多數領域互為激烈競爭的對手(比如美國阻止中國獲得半導體等領域的敏感技術),同時雙方也將承認約6400億美元的貿易關系大到不能倒。
在中國利益龐大且不斷增長的美國企業,對外交發揮了重要作用,企業可不愿放棄向14億多消費者銷售產品和服務的機會。這也是中國另外兩個主要貿易伙伴德國和法國的精明盤算。這種情況下,“新冷戰論“就是無稽之談。
新加坡前高級外交官比拉哈里?考西坎最近表示,“無論他們有什么分歧”,美國和中國都是全球體系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部分。這個全球體系,“通過一個范圍和密度前所未有的供應鏈網絡與對方及其他國家緊密相連”。如果對“脫鉤“的最壞擔心成為現實,那么對美中兩國和全球經濟來說,代價將是非常高昂的。
針對華盛頓熱衷于反華的游說團體,(美國)前財長薩默斯上周在達沃斯這樣說道:“如果美國決定奉行以我們國家安全的名義壓制中國經濟增長的政策,那將是一個巨大而驚人的錯誤。”
確切地說,“再掛鉤”并不意味著經貿關系回到從前。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一個重要支柱——阻止中國獲得先進技術一一仍將牢牢維持。實際上,“再掛鉤”意味著在這些有爭議的敏感領域之外,企業將能夠在更可預測的基礎上在兩個市場經營和交易。僅這一點,就應給2023年的全球經濟帶來一些歡呼。▲(作者瓦蘇吉?沙斯特伊,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