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然 (哈爾濱師范大學) 殷玉萍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土地改革是我國歷史上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我國的土地改革運動主要是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土地革命運動。海陸豐農民運動中的土地改革則是我國較早的土地改革運動。彭湃是海陸豐土地改革中杰出的領導者。在他領導之下,海陸豐人民進行了農民運動,建立起了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并于1927年11月,在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運動①。這場土地改革運動為我黨之后的土地革命運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海陸豐的土地改革是有其原因的,并不是一場盲目的改革運動。而是從當時海陸豐的現實需要出發,進行的一場有目的、有計劃的改革運動。
從古至今,我國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在當時的海陸豐地區,由于生產力落后,社會經濟條件極其艱難,大量土地得不到耕作。地主和富戶雖擁有大量的可耕土地,但他們對外進行出租的土地價格卻十分昂貴。農村中人數眾多的貧農、雇農和中農無法承擔昂貴的地租,他們能夠耕作的土地也寥寥無幾。與此同時,當地的物價持續升高,政府對于海陸豐農民長期的苛捐雜稅,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沒有相應的法律制度或者機關來保障農民最基本的生活。在這種日漸惡劣的情況下,海陸豐急需進行土地改革來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
在中國古代,地主土地所有制就長期存在,它主要就是以剝削農民為主。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并未徹底的打破封建專制制度,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封建地主所有制。因此,在辛亥革命勝利后,海豐的政治狀況雖然得到改變,但海陸豐農民一直處在階級中的底層,并未擺脫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而后隨著第一次國民革命的失敗,國共合作的破滅,導致封建勢力再一次卷土重來。中國共產黨逐漸意識到,封建制度是阻礙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真正推翻封建統治,就必須從土地入手。只有進行土地革命,徹底改變這種封建土地制度,才能真正地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解放生產力,使國家遠離貧困落后的局面。為此,土地革命逐步登上歷史舞臺。
農民在當時占社會人口的大部分。大部分的農民迫于生活壓力,不得不出賣土地成為佃戶,最終破產,成為無產階級的主要力量。作為海陸豐農民運動的領導者彭湃也意識到了農民的重要性。他將農民視為革命的主體。而第一次國民革命的失敗,以無產階級為主要力量的中國共產黨急需建立革命根據地來凝聚力量,保存實力。為此,農民問題也就自然地成為了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因此,作為革命根據地之一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農民問題上升為當時海陸豐的首要問題,農民的土地問題更是成為重中之重。只有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才能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只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才能團結農民的力量,進而取得革命的勝利。
1920年,陳獨秀撰寫的《中國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要將生產工具尤其是土地收歸社會共有、公用。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中,提出了土地國有的主張,指出要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1922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對時局的主張》中明確指出,要沒收軍閥官僚的財產,將沒收的田地分給貧苦的農民,實行限制租客率。1927年7月,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1927年8月,黨中央在“八七會議”上正式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政策。在黨的號召下,許多革命人士投身于土地改革的實踐運動中。彭湃也根據黨的指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在海陸豐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
通過對海陸豐農民運動中土地改革的過程進行梳理,能夠更好的探究早期土地革命的思想。
由彭湃領導的海陸豐土地改革主要從減租減息和沒收地主土地分配兩方面入手。1927年,彭湃根據八七會議思想,發表了一篇《土地革命》的文章,其中著重強調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他認為要想解決農民痛苦必須解決土地問題,而且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必先進行武裝。并主張要通過教育的方式來引導農民,并提出要豐年減租,如果是災害的年份來減租則是毫無意義的。同時,彭湃根據當時海陸豐的舊貨幣體系,在海陸豐成立了勞動銀行,用銀行印刷出來的資金來幫助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彭湃所建立的海陸豐蘇維埃政府還確立并通過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第一部土地法—《沒收土地案》②。這部土地法蘊含著深刻的土地革命思想,在中國土地改革的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部土地法案中,彭湃主要針對海陸豐土地的現存問題進行了深刻探究。并從勞動者的角度出發,最大程度上照顧了勞動者的利益。對于農民的分田問題也有了較為完備地準則。他一共列舉了五條分田準則③。第一,以人數的多少進行分田。第二,以老弱病殘為尺度進行分田。第三,根據家庭有沒有其他種類的經濟收入來分田。第四,根據土地的貧瘠狀況進行公平分配。第五,根據俄國辦法,通過鄉蘇維埃來認定是否進行分田。同時,他也強調不勞動的農民不能得到土地,不參加革命的農民也不能得到土地。明確地指出只有擁有土地使用證,才能享受土地使用權④。
《海陸豐農民運動》是彭湃的又一偉大著作。在這本著作中,彭湃針對農民問題進行了深刻地分析⑤。他首先從海陸豐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出發,以辛亥革命為時間分界線,剖析海豐農民的政治地位。對農民出現貧困現象的原因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他指出在辛亥革命以前,農民就長期受到壓迫。辛亥革命勝利后,新興地主階級崛起,農民就更是苦不堪言。并將海豐縣的農戶分為了純自耕農、半自耕農和佃農三種。當時海豐縣的佃農人數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半數以上。帝國主義侵略、政府的苛捐雜稅以及肥料種子、農具昂貴等原因都導致了從事農業生產的海陸豐農民得到的工錢極低,入不敷出,日漸貧困。同時,彭湃還指出了海陸豐農民的文化狀況。海陸豐農民承擔不起昂貴的教育經費,以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只能依賴于耕種,最終進入惡性循環。在報告的最后,彭湃再次強調了海陸豐的現實狀況:地主壓迫農民;農民仇恨地主;會員證被濫用;土地價值低落;地主階級不肯借錢給農民。彭湃通過對海陸豐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為海陸豐的土地改革指明了方向。
海陸豐土地改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許多可取之處。第一,它聯系了農民群眾,發動廣大群眾,并意識到了農民的重要性。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土地問題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推行正確的土地政策,才是正確處理農民問題的關鍵。第二,它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分析海陸豐農民的實際狀況,并將其分為不同的部分。根據海陸豐的農民現狀對土地改革政策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并從根本上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將田地更公平合理的分配給農民。第三,運用教育的手段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改革。通過培養一部分農民骨干,用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來武裝廣大農民群眾的頭腦。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來引導農民認同并接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擴大黨在農村的政治影響。
當然,作為早期的土地革命思想,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因為黨成立的時間較早,缺乏土地革命的經驗,沒有形成完備的土地改革理論體系。存在著一些思想上的錯誤。如:沒有特定的只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而是沒收一切土地來進行分配;沒收所有土地后土地的所有權歸工農民主政府所有,而不是歸農民所有;禁止土地買賣等。并且,在土地改革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左傾錯誤。例如,沒收一切土地,統一分配。這里的沒收土地不僅僅是指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還沒收一切人的土地,甚至是自耕農的土地。還提出了“把一切工廠歸工人”的口號,對資本家和地主不加區別,全部打倒的主張等等。
憶古思今,通過總結彭湃所領導的海陸豐土地革命的歷史經驗,能夠更好的將海陸豐農民運動中的土地改革思想,應用到我國當代的土地管理實踐中。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改革實踐的經驗總結。海豐農民運動中土地改革的成功就是彭湃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海豐當地農民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當前,我國土地資源在實際利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大量土地存在閑置狀態;違規占用基本農田和耕地;一些建設區或限制建設區存在違法占地的現象;土地執法人員執法不到位;人們隨意的開采利用土地資源等。對此,我們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實踐,在土地實踐中對不合理現象及時改正。首先,在土地利用中保護耕地,合理開發土地資源,科學的規劃城鎮建設用地。其次,健全土地產權制度,堅守土地監管準則,在土地管理中嚴格執法,運用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違法占用耕地資源的行為。最后,利用網絡媒體加強人們對耕地資源的重視,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融入當代高校思想教育課程實踐中。
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研討班中也指出,我們應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就是堅持正確的思想,堅持客觀規律。而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源泉。堅持守正與創新就是在正確的思想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創新。守正創新精神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愈加迫切,以守正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成為我黨的必然追求。雖然在海陸豐土地改革中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但在此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了守正創新精神,將海豐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錯誤思想進行糾正,不斷創新,建立了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并取得了勝利。因此,我們應發揚守正創新精神,在尊重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做到推陳出新。在對土地利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土地管理法和耕地保護法,堅持發揚守正創新精神。

堅持公平與效率相統一,就是在保證公平的基礎上提高效率。當今時代,城市化進程加快,耕地面積逐漸減少變為城市用地。土地經營規模小,農業生產效率低。大量農民進入城市獲得城市戶口,許多農民選擇轉為非農業戶口,但耕地卻沒有得到重新分配。與此同時,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土地貧富差距更加顯著。這種土地分配現象直接導致了農民收入的不均,貧富差距日益明顯。因此,在土地利用中要更應注重公平,突出效率。對此,首先要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更加公平的分配田地,根據土地的貧瘠程度作為分田標準。其次,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行優惠的土地政策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的財政補貼,加大土地經營規模。最后,在保護農民應有權益的過程中,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同時,更高效地利用田地,將科學技術廣泛地應用在農業領域,實現全方位的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率。
彭湃自1922年在海豐縣開展農民運動,到1927年開展土地革命,再到1929年英勇就義⑥。雖然只有短短七年的時間,但他為海陸豐土地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所領導的海陸豐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土地改革的初步實踐。海陸豐農民運動中的土地革命雖不是中國土地改革的最大規模的一次,但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卻是值得學習的⑦。海陸豐土地改革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有關紅色政權建設的實踐經驗,也為我國當今的土地法起到了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