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永
(山西通暢工程勘察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滑坡是指在重力等多種影響因素作用下,斜坡巖土體的應力狀態發生變化,或斜坡體中軟弱帶的強度在一些物理化學作用下降低,導致斜坡巖土體失穩進而緩慢向下移動的現象[1]。滑坡易帶來嚴重的危害,應及時采取措施防治滑坡問題。該文以某庫區滑坡治理工程為例,就滑坡穩定性評價及防治方案展開了探討,以供同行業者參考。
某一庫區滑坡治理工程,在正常蓄水時,庫區滑坡呈半淹沒狀態。根據當地政府要求,需在該庫區中建設綠地港口淹沒二期重建工程[2]。但根據相關調查資料,在近幾年中,該庫區滑坡的變形程度在不斷加重,位于滑體上部的建筑物與地面已產生大量的拉裂病害[3]。鑒于此,為保證滑體上部建筑物的安全,應詳細勘察該庫區滑坡的地質情況,掌握滑坡區的水文條件、滑坡規模與范圍、滑坡變形破壞與形態特征,并詳細評價滑坡的危害性與穩定性,科學預測滑坡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滑坡防治方案。
在勘察區域內,主要出露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及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第四系松散堆積主要成因有坡積、崩坡積、滑坡堆積及人工堆積等,其厚度一般不大于20 m。人工堆積體發育,分布于滑坡體后部,其巖性一般為粉質黏土、碎塊石等。沙溪廟組巖性為紫紅色、紫灰色泥巖與紫灰色、灰色、灰白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互層。泥巖薄層~中層狀,砂巖呈厚層~巨厚層狀。
勘察區位于長江左岸斜坡中下部,分布高程150~200 m之間,地形南高北低,坡向北偏東。總體上呈兩級大的臺階,前緣臨長江構成一緩坡平臺,臺面高程120~140 m,寬50~70 m;第二級臺階位于滑坡的后緣一帶,高程一般185~200 m,寬60 m以上。兩級臺地之間為斜坡,地形坡度角一般為20°~25°,滑坡位于一級臺地之上,后緣位于二級臺地的內側。
該滑坡是在近幾年中新產生的滑坡體。滑坡的西側、東側均為自然邊界,南鄰某一條高速公路,北鄰160 m的等高線。滑體厚度約為 12.3 m,滑坡體積約為 1 160 000 m3。從整體角度來看,滑坡區地形為北低南高,地形高程在160~210 m之間,南北方向寬度為320 m,東西方向長度為350 m;滑坡主滑方向為18°。
滑坡形態呈圈椅狀,南偏東段被填為平地,西偏南段破壞嚴重。滑體縱向呈臺階狀。滑坡體總體地形呈槽溝狀,坡度角在16°~20°之間;在滑坡的后緣位置處堆有大量的人工堆積物,前緣位置為基巖斜坡,其表面存在少量的坡積物。
滑坡后緣:平面形態呈弧形狀,全部為人工填土,與某一公路工程相毗鄰。
滑坡前緣:剪出口特征顯著,現已出現明顯的推移,高程范圍在160~170 m之間。剪出面為粉質黏土、泥巖、砂的接觸面。
滑坡中部:高程范圍在180~210 m之間,地形坡度角范圍在15°~18°之間,在滑坡滑動影響作用下,現已形成拉裂平臺。因滑坡出現一定的下錯與前移,導致滑坡體不再是一個完整體,現已大面積破碎,產生與滑坡滑動方向大致相同的彎曲裂縫。
滑體中后部:因現階段正在持續填筑土體,所以會加劇滑坡前緣的變形。
滑坡東西側與東側:高程低于外圍,邊界明顯,滑坡側壁較清晰;在滑坡區域范圍中,出現明顯的鼓張變形。
綜上所述,根據滑坡形態、規模、邊界特征,可判定滑坡滑動推力的主要來源為滑坡后緣的土體。在后緣土自重產生的下滑推力作用下,滑坡前部土體發生變形,可判定該滑坡屬于推移式土層滑坡類型。
在滑體物質中,含有坡積粉質黏土、碎塊石、人工素填土;滑坡的中后部含有大量的人工填土,厚度變化不均勻。
3.2.1 人工素填土
在滑體中后部表層中,含有大量的人工素填土,主要成分為碎塊石、粉質黏土、泥巖團塊等。其中,粉質黏土厚度在2.9~18 m之間,含水量較高,呈可塑狀;泥巖團塊現已出現明顯的風化現象,浸水易崩解、碎裂;碎塊石是由泥巖團塊、長石石英砂巖構成的,粒徑大小在5~50 cm之間,個別粒徑達到160 cm。在人工素填土中,碎塊石的比重約為35%;整體結構尚未經過碾壓,較為松散,局部區域現已架空。
3.2.2 粉質黏土夾碎塊石
粉質黏土夾碎塊石層,分布面積較大,該層厚度變化較大,兩側與前部較薄、后部較厚;粉質黏土的液性指數在0.15~0.55之間,塑性指數在12.6~15.4之間,黏性較大。
在粉質黏土中,角礫、碎塊石的比重約為30%;角礫粒徑大小在0.5~2 cm之間,主要由砂質泥巖、砂巖構成;碎塊石粒徑大小在5~50 cm之間,個別粒徑達到100 cm,主要由細粒長石石英砂巖構成,呈棱角狀。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在最初時期,滑坡體為坡積堆積變形體,在后期中,隨著不斷演化,現已變為現在的滑坡體。
該滑坡沿著基巖、坡積物分界線不斷向下滑動。該滑坡的前部為基巖岸坡;滑坡體的滑帶土的主要成分為粉質黏土;滑帶埋深范圍為0.55~18 m,在下覆基巖面的起伏作用下,滑面坡度角在5°~ 26°之間。滑坡體的后緣較陡、前緣較緩;在滑面中存在磨光面、擦痕;在滑坡體的邊界部位,通過探槽后可知,滑坡上存在剪切滑動痕跡。
滑體中部為階梯狀斜坡,該部位現已出現多級拉裂縫;在坡積粉質黏土、泥巖、砂的接觸面一帶中,含有一層粉質黏土,該層滑面含有擦痕,滑面較新鮮,滑帶土處于可塑狀態,充分表明,目前該滑坡處于蠕滑變形階段。
綜上所述,目前,滑坡正處于蠕滑變形階段,滑面正在逐漸貫通。
滑床主要是由泥巖、砂巖組成的;滑床在縱向上呈折線型,在橫向上呈波狀起伏;從整體角度來說,滑床前部平坦、中部緩平、后部陡峭;后緣的高程為200 m,前緣剪出口的高程為155~160 m。
通過深入調查后發現,滑坡變形較明顯,滑體上的裂隙發育,導致周邊建筑出現較嚴重的變形。其中,滑坡變形的特征具體包括:
(1)在滑體的中前緣部位出現大量橫向拉裂縫,裂縫寬度在3~15 cm之間,長度在4~16 m之間,裂縫走向約為18°;裂縫長度約為 3~15 m,裂縫寬度約為 30~150 mm。
(2)在滑體的后緣部位出現大量鋸齒狀的橫向拉裂縫,與滑坡的滑動方向相垂直,裂縫長度在5.5~35 m之間。
(3)毗鄰滑體后緣部位的建筑物出現較嚴重的變形,水泥地坪、房屋上出現大量的裂縫。
綜上所述,滑面正在不斷貫通中。
滑坡的形成,究其原因,是由其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水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如下:
(1)厚度較大的第四系松散堆積物的存在,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勘探揭示,在滑坡區域內,第四系堆積物厚一般為0.6~17.9 m,其物質組成以填土、粉質黏土為主,屬易滑土層。
(2)地形上為滑坡形成與位移提供了臨空面。區內原始地形坡度角在8°~25°之間,基巖面坡度角一般在5°~22°之間,對滑坡形成有利。
(3)水是滑坡形成的誘發因素。區域內降雨量大且集中,多大雨,暴雨雨水的下滲,降低了土體的抗剪強度,特別是位于土巖接觸面的土體受地下水的浸泡時間長,其抗剪強度下降最大,形成軟弱面(帶)同時地下水還產生向坡外的動水壓力,為滑坡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1)因受滑坡中前部、前緣部土體開挖和消土的影響,前緣土體阻滑力下降,降低了滑坡的穩定性[4]。
(2)在修建與滑坡后緣部位相鄰的公路工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棄渣,加大了滑坡后緣部位滑體的坡度與厚度,降低坡體的穩定性,導致斜坡發生蠕動變形[5]。
(3)在滑坡區中常下雨,降雨量大,大量雨水滲入滑坡土體內部,降低了滑帶土體的抗剪強度,致使滑坡抗滑力下降,加大下滑力。
通過計算滑坡的穩定性后可知:
(1)在一般情況下,滑坡的穩定系數在1.281~1.587之間,整體呈穩定狀態。
(2)在暴雨作用下,滑坡的穩定系數在1.003~1.264之間,少部分地段呈欠穩定狀態,大部分地段呈穩定~基本穩定狀態。
(3)當庫水位在145~174之間時,滑坡的穩定系數在0.975~1.315之間,大部分地段呈不穩定狀態,局部地段呈欠穩定狀態,個別地段呈穩定~基本穩定狀態。
(4)當庫水位在175 m時,滑坡的穩定系數在0.985~1.391之間,個別地段呈不穩定狀態,局部地段呈欠穩定狀態,大部分地段呈穩定~基本穩定狀態。
該庫區滑坡處于城市邊緣地帶,滑坡區現已發展成為城市港口的一個重建區,重建工程正在建設中[6]。在近幾年中,該滑坡的蠕滑變形變得愈加嚴重,導致建筑物出現大量嚴重的開裂現象。
在2015—2020年這段時間中出現大量降雨,加劇了滑坡的變形,不但影響港口重建工程,而且還引起附近居民的擔心,一旦滑坡失穩,將會出現嚴重的經濟損失。綜上所述,對滑坡進行防治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滑坡防治工程巖土設計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滑坡防治工程巖土設計參數
6.3.1 防治的基本原則
(1)有效結合長期監測和綜合治理。為避免滑坡導致的經濟損失,在對滑坡進行防治之前與防治過程中,應長期監測滑坡活動的變形情況[7],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應急措施。除了要采用建設單位要求的監測方法以外,還應鼓勵廣大群眾參與滑坡變形的監測活動中,不斷加強人們減災防災的意識,充分發揮人們的力量,發現滑坡出現異常現象時,應向有關部門進行及時匯報。
(2)有效結合排水工程與支擋工程。水是影響滑坡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為做好滑坡防治工作,需要先治水[8],故在治水前,需修復改建滑坡區的排水設施,降低雨水、地表水的入滲量,并設置適當的支擋設備。
6.3.2 防治方案
(1)根據滑坡剩余下滑力的分布特點,在剩余下滑力較小位置或抗滑段設置支擋,并進行剝土反壓[9]。通過計算后可知,在與滑坡相距約180 m位置處,滑坡推力較小,故可在該處設置支擋。
(2)為截阻與引導滑坡上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雨水滲入滑坡內部,應在滑坡全段均設置排水系統[10]。根據港口構筑物的特點,構建完善的縱向排水設施與環狀排水設施,以匯集與排出降雨,保證滑坡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滑坡區港口工程的重建,可推動該城市地區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若滑坡穩定性不斷降低,一旦發生嚴重變形與下滑,易對港口工程的重建造成嚴重影響,故通過防治該庫區滑坡,可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該文通過詳細進行綜合勘察,對某庫區滑坡的地質情況進行了測繪、現場試驗等,采用了調查訪問、收集資料等方法,深入了解與掌握了該庫區滑坡工程的規模、特征、地質條件、穩定性情況等,分析了滑坡的主要影響因素,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滑坡防治方案。該文研究內容,能夠對相關人員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