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新型農業(yè)耕種方式的推廣,農民生產生活中常因樹木遮擋、排水、通行、無人機使用等引發(fā)鄰地關系糾紛。如何解決農民遇到的類似煩心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里能找到答案。下面,通過幾則案例,引導人們依法理性地解決鄰地關系糾紛。
案例:唐某與郝某系同組村民,兩家田地相鄰。前些年,郝某在自家田地的地邊陸續(xù)栽植速生楊50余株。近年來,這些樹木生長旺盛,樹蔭在午后大幅遮擋唐家麥田的陽光,其中樹齡較長的樹與麥子爭肥嚴重。眼看著麥子收成逐年遞減,在多次協商調解未果的情況下,唐某訴至法庭,請求判令郝某移除樹木,賠償自己農作物的減產損失。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郝某在耕地邊栽樹,造成相鄰方原告唐某的經濟損失,存在過錯,為此判決被告:一是移走樹木;二是遮光年限按照4年計算,賠償原告各項損失4800元。
說法: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相鄰各方形成的相互給予便利和接受限制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目前,國家對鄰地種樹的間隔距離并無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對此類糾紛大多依照不動產相鄰關系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條規(guī)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該條是處理相鄰關系的四條基本原則。《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九條規(guī)定:“法律、法規(guī)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法律、法規(guī)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這是解決相鄰關系糾紛的法律依據。
按照上述規(guī)定,相鄰各方對土地、山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發(fā)生爭議的,應當按照以下程序解決:一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相鄰各方應本著互諒互讓、有利團結的精神協商調解;協商不成的由有關國家機關和人民法院裁決。二是依照當地習慣。在缺乏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應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來處理糾紛。三是依照基本原則。對按照法律規(guī)定和風俗習慣尚不能解決的鄰地糾紛,則應運用上述關于相鄰關系的四條基本原則來處理。本案中,郝某所栽樹木嚴重影響了鄰田作物的正常采光和生長,在調解未成的情況下,原告唐某通過訴訟途徑,由審判機關作出維護自身相鄰權的判決。
案例:某飼料加工廠坐落于農田之間,廠區(qū)周圍是農民種植的花生等作物。為方便交通,該加工廠在與農戶共用的排水溝上修建了一座涵洞橋。2021年汛期,在連續(xù)強降雨的情況下,該橋洞埋設的涵管因管徑過細導致排水不暢,形成農田內澇,造成3戶農民承包經營的30.5畝花生受災減產。經評估測算,確定經濟損失3.8萬元。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被告加工廠的橋梁、溝渠改建措施不當,存在一定過錯。同時,涉案承包地塊地勢低洼也是田間積水匯集的隱患之一。綜合各種因素造成損失的情況,法院判決被告加工廠承擔40%損失的賠償責任。
說法:相鄰關系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相鄰各方在行使所有權或使用權時,要互相協作、兼顧相鄰方的利益。給相鄰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消除危險或賠償損失。《民法典》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第二百九十六條分別規(guī)定:“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上述兩條規(guī)定是處理用水、排水、鋪設管線等相鄰關系糾紛的法律依據。本案中,受損農戶承包地與加工廠系相鄰關系,雙方均享有通過周邊共用溝渠排水的權利,但應當以不損害相鄰方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加工廠在建橋時鋪設的涵管孔徑過小導致積水,是造成農戶作物經濟損失的原因之一,故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案例:余某與閆某的水稻田毗鄰,兩家多年來共用一條供人畜通行的生產用路。2022年年初,兩家因取水灌溉等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閆某遂將生產用路路面挖斷,導致余某無法正常通行。閆某在與余某幾經協商未果后,遂訴至法院,請求判令閆某將生產用路路面恢復原狀,保障通行。案件受理后,承辦法官從避免矛盾激化的角度出發(fā),多次組織雙方溝通協商,最后達成了恢復路面原狀的協議,雙方握手言和。
說法:通行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相鄰關系。鄰地通行權,是指由于地理條件限制,一方必須利用相鄰一方所有或者使用的土地,取得通行等權利。《民法典》第二百九十一條規(guī)定:“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該條是關于相鄰關系通行權的規(guī)定。作為權利的延伸,相鄰權利人應將其權利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一是通過鄰地時,應當選擇最為經濟合理的路線。二是從鄰地通行時,不得踐踏青苗或毀損地上附著物。三是因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應改由其他更為經濟的路線通行。四是因通行等給相鄰人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本案中,法官并未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著眼于鄰里關系的修復,通過調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的社會效果。
案例:江某與季某的承包地相鄰。2022年4月,季某使用無人機為自家小麥噴灑農藥時,由于操作不當,致使藥霧飄落到江某的大蔥田里,造成江某近6畝大蔥受損。事后江某、季某就賠償數額意見分歧較大,江某遂訴至法庭,要求季某賠償其造成的大蔥經濟損失3萬余元。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告江某雖未能對大蔥減產、絕產可能造成的確切損失數額予以證明,但結合事發(fā)后現場照片、原告收入賬目以及專家評估意見,綜合考量大蔥受損面積、受損程度和市場價格等因素,判決被告季某賠償原告江某的大蔥損失1.8萬元。
說法:近年來,植保無人機在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因操作不當而“殃及”鄰田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一千二百三十條分別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污染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發(fā)生糾紛,行為人應當就法律規(guī)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根據上述規(guī)定,首先,本案季某認可其侵權行為與江某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次,季某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霧化后的藥霧借助風力外溢擴散,對周邊一定范圍內的環(huán)境產生污染,故本案亦屬于環(huán)境污染糾紛,季某應當對其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承擔舉證責任,但季某未能舉證證明自己可以減責或免責,因此應當對江某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再次,關于江某實際損失的認定。受農作物采收的季節(jié)性約束以及當事人證據意識不足等因素影響,受損一方往往無法對其損失的確切金額進行證明,如果就此由江某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顯然有失公允。本案中,法官結合江某的舉證,依據農業(yè)生產常識和專家意見等,酌情確定原告損失數額并作出上述判決。本案提醒廣大農民朋友,在使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時,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充分考慮天氣、風向等綜合因素,控制好飛行高度和路線,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引發(fā)糾紛。如果由此發(fā)生損害,受損方應第一時間拍照、錄像并及時申請有關機構進行損失鑒定,條件允許的還可采用公證方式對證據加以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