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對鄉村旅游的概念進行了概括,然后分析了我國當前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針對鄉村旅游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發展規劃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與指導,將規劃與發展旅游相結合,將鄉村作為旅游開發的載體,依托當地生態優勢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等五條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的新思路。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協同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此,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作為鄉村的特色產業之一,鄉村旅游的地位因此而格外凸顯出來。鄉村旅游的發展不僅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鄉村旅游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全新產品和服務,提供了實現美好生活的新途徑,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體驗,同時也使鄉村旅游形成了獨特的鄉村旅游文化和旅游產業體系,成為了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一環,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撐。
1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一詞,最早出現于2005年,由美國經濟學家帕克在《消費與生產》一書中提出,鄉村旅游是指在城市近郊,依托特定區域,在休閑度假或放松身心上有需求的旅游者,包括城市居民以外的人在城鄉之間以旅游活動為目的對鄉村環境資源進行一定范圍內的開發,其旅游產品能滿足城鄉居民對休閑、度假、娛樂的需求,也能滿足城鄉居民對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旅游活動[1]。與城市旅游相比,鄉村旅游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鄉村旅游具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基礎;二是鄉村旅游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并且這些文化資源是具有較強現實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其價值體現在通過特定模式形成不同形式的旅游產品,從而實現鄉村旅游價值最大化。基于此,“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兩者在內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依托于當地區域內特有的資源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在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既具有鄉村旅游開發中城市功能對鄉村的進一步輻射作用,又具備鄉村發展所特有的生態環保價值[2]。從這兩個角度來看,“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為載體,通過一定手段將當地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過程中來實現鄉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在發展上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整體作用。
2當前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我國的鄉村旅游呈現出火爆的狀況,旅游人數及規模,都出現了持續增長的勢頭。2011—2019年,我國鄉村旅游及休閑農業接待人數穩步增長(如圖1所示),由4億人增至32億人。2020年,受突如其來的疫情的影響,我國鄉村旅游暫緩,2020年1—8月,中國鄉村旅游及休閑農業接待人數為12億,同比下降62.5%。
此外,這些年,我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旅游營業收入明顯增加,從2015年的4 400億元發展至2019年的8 500億元,實現了翻倍式的增長。以2019年為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營業收入占旅游收入的14.2%。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疫情的好轉,經濟恢復性增長,萬億級市場規模的鄉村旅游項目必將開啟。
但在形勢喜人的現狀中,當下鄉村旅游的發展也存在諸多困境和不足,有了量的增長,還需有質的飛躍。最明顯的是,鄉村旅游缺乏高質量的規劃,同質產品居多,缺乏新意、延展性和競爭力。旅游產品缺少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不足的問題也將制約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旅游服務人員以當地居民為主,文化層次不高,加之培訓不夠,人才匱乏。此外,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也制約了鄉村旅游的發展,讓旅游者的消費體驗大打折扣。
3鄉村旅游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為鄉村發展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日趨差異化、旅游消費市場日益成熟化及旅游服務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也給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3]。
3.1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缺乏科學性、系統性
目前,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多數地方對鄉村旅游缺少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規劃。對鄉村旅游資源如何同環境協調、同產業對接,如何換代升級,如何體現當地特色及文明文化缺少前瞻性的規劃。雖然各地在鄉村政府的支持下建有一些規模較大的鄉村旅游景區,但其同質產品居多,旅客感受趨同。同時,鄉村旅游景區對當地旅游資源挖掘不足,對鄉村地理風貌保護不足,對鄉村文化的理解和開發不夠[4]。由于很多地方鄉村旅游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或“一家獨大”,或散而凌亂,大量鄉村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在規劃鄉村旅游時,很多地方仍然沿用傳統老套的開發模式和設計方法,對于新產品開發和業態培育缺乏規劃與指導。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融合,削弱了鄉村旅游的整體形象和整體效果;同時,由于經營者缺乏相應的管理經驗和科學管理辦法,旅游項目在運行過程中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經營思路僵化、管理體制不暢、經營效益低下等問題,很難適應游客日益增長的個性化旅游需求。
3.2缺乏特色服務項目
在實際工作中,多數鄉村旅游企業對當地文化特征研究不夠,對傳統文化挖掘力度不足,特色不鮮明,多采用單純觀光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品質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亮點,游客體驗較差,重復消費欲望低。這種單一模式不僅限制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阻礙了鄉村旅游業對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3.3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
部分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也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大因素[5],如中國鄉村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多為三級公路,部分景區存在路面狀況不良、路面破損等問題,導致物流、人流運轉困難,游客無法獲得舒適的旅游體驗。
3.4專業人才匱乏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從業人員以當地農民為主,文化水平有限,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知識匱乏,未掌握現代旅游技術,對現代旅游管理方式不了解,難以接受新事物[6]。同時,由于鄉村游發展時間較短,尚未構建專業培訓人才的培養機制,使得旅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滯后,從事旅游專業教育的專業人才較少,缺乏必要人才儲備和相關人才培訓機制,制約鄉村旅游的建設發展。
4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路徑
4.1加強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與指導
首先,要明確規劃的作用。規劃要指引鄉村旅游建設發展的統一性、前瞻性和協調性。注重鄉村旅游產業同農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同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的有機結合,注重長效機制和可持續發展。
其次,要注重規劃的實施。在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時,要加強事前調研,科學論證。注意發揮政府、農業產業專家、文化學者、旅游專業人員在規劃設計中的專業力量。在實施的過程中,要突出鄉村旅游品牌的整體形象,展示整體效果。使產品富有區域特色,彰顯文化內涵和品味,滿足游客個性化體驗。
最后,加強監管與指導。對于拍腦袋項目、無法保護當地環境與資源的項目、缺乏整體協同能力的項目以及無延展性的項目,或加以限制,或堅決杜絕。要使鄉村旅游產業不僅能為當地農民增產增收,又要同特色產業協調發展,更要彰顯出文化品味。
4.2加強人才培養,增強鄉村旅游發展后勁
目前,我國鄉村旅游與城市旅游相比,人才優勢還未充分發揮出來,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需要專業旅游人才做支撐,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注入更多的人才活力[7]。要根據市場需求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要注重人才成長成才,吸引高素質人才來推動鄉村旅游發展。針對鄉村旅游人才需求現狀,應建立一支具有較強工作能力和專業知識素養的專業人才隊伍,形成以政府職能部門、旅游企業和鄉村人才為主體,以專家學者、社會專業人士、科研院所等為支撐的人才隊伍格局。從鄉村旅游創新發展來看,應鼓勵高校與專業機構進行人才培養合作,為大學生開展實踐、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培養適應鄉村旅游發展需要、富有創新精神、具備較強工作能力和專業知識底蘊的鄉村旅游開發人才;鼓勵社會專業人士進入鄉村旅游行業從事工作,提高人才待遇。
4.3完善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水平
要把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環境衛生作為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8]。要持續加強鄉村道路基礎設施的投入,完善鄉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鄉村旅游場所的環境衛生水平。以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高提升游客體驗度,使人員進得來、出得去,愿意常來常往。
4.4將鄉村生活方式作為旅游開發的載體,依托當地生態優勢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是一種以鄉土生活為基礎,以旅游度假和休閑娛樂為核心的旅游業,旅游項目多以自然風光和傳統文化為載體。通過一定的文化開發手段將鄉村環境資源深度轉化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產品、新服務,同時也是滿足城市居民休閑購物、度假體驗方面需求的重要途徑。依托于生態優勢、人文特色和民俗文化資源開展鄉村旅游活動,實現旅游業在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大有可為。
4.5將區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開發中,實現鄉村旅游價值最大化從旅游產品的角度來看,鄉村旅游產品的價值體現在產品內容、服務、產品設計上。其中,文化元素的作用十分明顯。文化元素可以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覺符號,使得游客產生共鳴并對當地文化產生直觀的感受。不同于旅游產品的靜態展示,基于文化元素建立起來的景點將是游客對家鄉更深層次的了解,而文化元素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則會使游客有更加強烈的文化認同感[9]。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特有的民俗風情、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及精神信仰等常常被視作旅游產品與服務更高維度的附加值。因此,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通過某種手段將當地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旅行活動中去,實現文化元素在旅游產品中的最大價值化。
5結語
鄉村旅游是鄉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旅游產業是發展鄉村經濟的重要引擎。鄉村旅游產業能夠有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為鄉村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助力;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能夠促進鄉村地區居民增收致富,還能夠促進鄉村文化傳播和消費升級,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鄉村地區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平衡,最終實現全面振興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邢慧斌,趙梓臣.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文化和旅游合作社發展[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100110.
[2]吳海.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究——以江西鄉村旅游為例[J].廣東蠶業,2022,56(7):151153.
[3]楊樨.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有效銜接路徑探究[J].廣東蠶業,2022,56(1):148150.
[4]王琳.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農家參謀,2021(17):8182.
[5]余成斌.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策略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1,33(5):5163.
[6]江偉,周敏.農文旅融合下鄉村文化發展趨勢[J].江蘇農村經濟,2021(5):5051.
[7]姚瑤.基于融合背景下的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J].文化學刊,2022(2):2124.
[8]楊健.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的理論構建與推進策略——以安徽升金湖秀林生態園項目為例[J].園藝與種苗,2021,41(5):8083.
[9]李愛紅.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探析[J].旅游縱覽,2021(13):185187.
作者簡介:任婷,女,湖北武漢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與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