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高 卉 圖_貢雅麗
年末探親,在故鄉的具茨山坡上,眺望遠處,看一排風力發電機矗立在山脊上,點綴在冬日藍天間,狹長的葉片在風中不停轉動……一個問題隨之縈繞腦海:這四面八方的風,從何處而來?風,一個簡單的字符,卻蘊含驚人的能量,我不禁對它的前世今生浮想聯翩。
“夫風者,天地之氣”,古人早就知道風是空氣的流動,并對動植物的生長能夠產生較大影響。風又好似季節變化的一種信號。例如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從“小寒”到“谷雨”共八個節氣、二十四候,每候都有特定的花卉開放,于是有了“花信風”的說法。總之,古人認為風是“天之號令”,仿佛是自然界發出的信號,影響萬物的生長。
風的字義,從甲骨文的字形看,“風”左邊是“鳳”,就是鳳凰,一種大鳥,右上是“凡”,是古代裝東西的用具,意思是東風起的時候,大鳥就飛回來了。而小篆的“風”,外面是“凡”,里面是“蟲”,表示東風一吹,冬眠的蟲子就蘇醒了。古人非常聰明地用風吹鳥回、風吹蟲動解釋了“風”這種現象。
風從哪里來?風的本義是一種因氣壓分布不均勻而產生的空氣流動現象。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為“風動蟲生”,故字從“蟲”,凡聲。《國風·鄭風·萚兮》說“萚兮萚兮,風其吹女”,《莊子·齊物論》說“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意思是大地發出來的氣就叫作風……這是古人對風的起因給出的解釋。
現代的漢語釋義中,“風”有著多重的意思,可引申為像風那樣快,如風行。風有流行的特點,如社會習慣,故稱為風俗、風氣,如蔚然成風、移風易俗。還可為風景、風光,同時又指民歌,如采風。還為外在的姿態,如作風、文風,再引申為風聲、消息等。

《詩經》中“風”大多為周代各地的民間歌謠,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篇章。“風”又稱“國風”,共十五部分,收詩一百六十篇。根據十五國風的名稱以及詩的內容,大致可推斷出詩的產生地相當于現在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地區,地域相當遼闊。
風的動感、活力帶給人們的喜悅早已融入傳統美學意識之中。“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描寫“風”最著名的詩句當數這首唐代李嶠的同名詩《風》,短短二十字形象傳神,沒有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的外顯特征,而是通過風的作用下自然物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以四種不同的景象令人聯想到風的能量。
從氣象學到社會學,從發電到詩歌,風在給人類社會帶來能量的同時,也不斷改變和激發著人們對于萬物觀念的想象。“風”為天地之氣,而“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氣”有正有邪,故大到治國理政,小到居家養生,都要扶正祛邪,氣正然后風清。
“生活原本沉悶,但跑起來就會有風。”這句話,令人沉思且頓悟。這些年來,親人的離去,中年的危機,疫情下的不安,學子畢業即失業的現實,炎涼和冷暖,無助與苦悶,各種打擊令人措手不及……無可躲避的日子,為自己撐把傘,做手邊事,活在當下,且行且看,所有都是經歷,生活起起落落,越過山丘,熬過低谷,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今夜,又起風了。北風呼嘯,寒氣凜冽,至暗時刻,需要靜下來,梳理一下身上的羽毛。與風同行,也許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