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松
付立松
舒群(1913.9.20—1989.8.2),原名李書堂,滿族,黑龍江省阿城人;祖居山東青州,清末祖父一家回遷東北,落腳阿什河畔。舒群自幼在拉林阿勒楚喀河流域京旗文化環境下成長,求學階段接受共產主義為主的西方文化;京旗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現代融合塑造了舒群的人文品格。
“九一八”事變是舒群的人生分水嶺。事變三天后,舒群投入馮占海部隊,榮任中尉,雖有編制,形同義勇,這段軍旅經歷成為文學創作的靈感源泉。其后,舒群參加蘇聯領導的第三共產國際中國情報組,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哈爾濱左翼作家骨干成員,以“黑人”筆名發表詩歌,1934年9月在上海結集出版;1935年加入左聯,發表《沒有祖國的孩子》,成為“國防文學”一枝獨秀,出版《沒有祖國的孩子》《老兵》等作品集,享譽文壇。“七七”事變后輾轉太原、武漢、桂林等地,任朱德臨時秘書,與丁玲合辦《戰地》雜志,發起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主持大后方文藝工作,出版《朱德印象記》《海的彼岸》《秘密的故事》等作品。赴延安后,歷任《解放日報》文藝版主編、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東北局宣傳部文委書記、東北大學副校長、東北電影制片廠首任廠長、東北文聯副主席等職。建國后任中國文聯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等職務,連續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同時筆耕不輟,書寫毛澤東故事,創作《這一代人》《第三戰役》《廠史以外》《美女陳情》《少年chen女》等長短篇小說,八十年代與丁玲主編《中國》文學雜志。舒群一生集政務、編輯、創作為一體,堪稱二十世紀中國左翼知識分子典型。
建國以來,作為現代著名作家和東北作家群中重要一員的舒群的中篇小說名篇《滿洲的雪》,曾一度在文壇消失,各方遍覓不得,僅存于文學史篇目存錄中(包括舒群年譜、作品編年、各類作品集和研究文章),成為舒群研究一大缺憾。舒群古稀之年自編“文集”,也遺憾未收早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滿洲的雪》:“此篇曾經茅盾同志轉予戴望舒主編連載于一九三八年夏秋之季香港《星島日報》。早經友人同志們千方百計出謀獻策,代為復制,終未實現,奈何。”[1]黃藥眠便是熱心友人之一,在香港、廣州托人代找,“甚至由牟潤孫教授親自函請《星島日報》的老朋友鼎力協助,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2]《滿洲的雪》實則連載于1939 年3 月9 日至5 月20 日《申報》(香港版)第八版,約四萬字,取材作者早年經歷,講述義勇軍戰士雨文為籌集抗日經費,綁架漢奸之女朱琳,引導朱琳投身抗戰的傳奇故事。《滿洲的雪》與《沒有祖國的孩子》《老兵》《秘密的故事》等抗戰小說繪制了哈爾濱至一面坡(今屬尚志)的山河風貌,與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雙峰并峙,照應京旗文學“兒女英雄”的傳統母題,是不可多得的中篇佳作。
清代百余年的京旗回遷史,將北京旗人文化帶到松花江流域,沿拉林河、阿勒楚喀河、呼蘭河形成雙城、阿城、呼蘭三座具有京都底蘊的文化小城,培育舒群、蕭紅、于毅夫、傅天飛、烏廷玉、傅庚辰等作家學者。京旗文化是哈爾濱的鄉土文化;舒群、蕭紅、于毅夫等東北作家與京旗文化研究是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特色課程之一。機緣所致,我們幾經周折,披沙瀝金,終于勾陳發現并重校《滿洲的雪》原著,使這篇優秀之作在消失了八十多年之后終于重現文壇,并借本刊予以發表,以此紀念舒群110周年誕辰。同時,指導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的王宇婷、熊陽、曾瑾三位同學賞讀這篇久違佳作,期待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注:
[1] 舒群:“序”,《舒群文集》3,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2] 李今吾:《雜憶藥眠師》,《紀念黃藥眠》,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編,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