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佘振芳
我是一名非典型記者。學了7年金融,2003年畢業后,同學們紛紛去了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我卻進入了媒體。為什么選擇這一行?源自我從小對文字的熱愛,也因為上學時看過《南方周末》那篇經典調查報道,總覺得記者可以做點幫助別人的事,讓這個世界哪怕是變好一點點。
7年來,我采訪過的對象數以千計,印象中最深刻的,當數一位老兵。
2019年的夏天,我無意中得到一個線索——重慶合川有位91歲的老人叫蔣誠,曾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卻隱姓埋名在鄉村。
彼時,“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張富清的故事正廣為流傳,這赫然又是一個張富清!去現場深入挖掘是我的第一反應。懷著激動的心情,我和攝像記者一起奔赴合川。當我們的車七彎八拐,開進一個普通的村子,停在一所房屋前時,我差點驚呆了。
這棟房子墻面裸露,里面沒有任何裝修,家具都是幾十年前的老物件。眼前的蔣誠垂垂老矣,拄著拐杖,卻穿著軍裝。“他只喜歡穿軍裝,別的衣服都不愛穿。”老伴陳明秀告訴我。
采訪艱難地展開了。蔣誠記憶衰退,嘴里念叨的都是戰場上的事兒:“敵人的飛機來了,它打下來,我就打上去,它超過我的頂部,我就打它的尾巴……”
一整天,我扎在村子里,采訪了他的妻子、弟弟、兒子、侄兒、鄰居、村干部等十余人,了解到許多細節。在上甘嶺戰役中,蔣誠以重機槍擊傷敵機一架,擊落敵機一架,還殲敵400余人(后來我去檔案館查閱了資料,這些戰績均有記載)。在艱苦卓絕的戰斗中,蔣誠被彈片炸傷,右腹被炸開,腸子流了出來。“他把腸子塞進肚子,才被戰友抬下戰場。”弟弟蔣啟鵬掀起蔣誠的衣服,其腹部傷疤觸目驚心,足以讓人想見當年戰場的慘烈。
因為鄉名被寫錯,蔣誠的立功喜報被送到另一個鄉,又被退回縣里。直到35年后,一位老師在整理檔案時發現蹊蹺,才搞清楚來龍去脈。多年來,蔣誠一直在村里擔任蠶桑技術員。他還帶頭修路,沒錢就以個人名義貸款,這筆負債還傳給了兒子……
1952年,蔣誠就在朝鮮金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可以說,他的經歷,正是一名老黨員的真實寫照。采訪越是深入,我越被這位老黨員的無私與崇高所打動。采訪結束后已是黃昏,我回家后連夜寫出稿件,在“七一”這天,推出了《獻禮“七一”·百姓故事特別版|又一個“張富清”鄉村老人的秘密鐵盒 竟藏著塵封幾十載的軍功章》。
報道發出后立刻引發了廣泛關注,各大央媒紛紛前往合川進行跟進采訪,央視、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一時間,蔣誠的故事感動無數人。重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了解具體情況后,為方便他看病,還為他協調了一套在合川縣城的公租房。
2020年、2021年,我對蔣誠兩次回訪。2021年3月采訪他時,他的身體大不如前,已經不能順暢溝通。在采訪時我發現一個細節,當兒子在耳邊唱起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時,他會隨著哼唱,并顫顫巍巍舉手敬禮。這一幕讓人深受震撼。我們記錄下了這一動人瞬間,推出了《視頻|淚目!當戰歌響起 連自己名字都忘記的老兵卻做出這個動作》,并在各平臺推送。網友紛紛留言:“我們不怕死亡,我們怕遺忘。”“致敬英雄!”
在以華龍網為首的媒體報道宣傳下,蔣誠入選2020年9月“中國好人榜”,榮獲當年重慶市“最美退役軍人”稱號,2021年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從發現線索到第一時間采訪,再到持續深入跟進,這樣一位英雄的故事,能經由我的筆端讓更多人知曉,讓英雄得到他該有的贊美與榮譽,對我的職業生涯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疫情,是每個記者共同的記憶。
2020年春節期間,疫情暴發,我放棄回湖北和家人團聚,投身到抗疫宣傳中來。

佘振芳在重慶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采訪只有三個人的鄉村小學
當時,因為去往湖北抗疫一線的記者名額有限,我被安排在后方。我除了主動聯系打探口罩等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去生產一線采訪報道物資供給情況讓市民安心,也一直思考著在后方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憑借新聞人的敏感嗅覺,我關注到,朋友圈很多人在發布重慶空城的照片。我想,可以通過聚焦“空城”現狀,以及“空城”背后一群人的奉獻與堅守,傳播重慶人積極樂觀的正面形象。于是,確定了選題之后,以我為主創的團隊通過精心打磨,歷時7天,推出了短視頻《重慶:待春暖花開,我們再看車水馬龍》。
不堵車的菜園壩大橋、空蕩蕩的軌道三號線車廂、無人打卡的洪崖洞……我想,這些畫面對每個重慶人來說都是極不尋常的,震撼又令人唏噓。這些場景,讓人更懷念昔日路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景象,那才是一座城市該有的煙火氣。
文案是短視頻的靈魂,也是我的主要工作。怎么走心,才能擊中萬千網友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就需要反復打磨、經得起咀嚼、恰到好處的細節。從初稿的1000多字到最終的447個字,圍繞一些細節,經過了十幾遍字斟句酌的修改。
比如,“小面”和“火鍋”是重慶美食的靈魂,而小面更日常,是重慶人新一天生活的開啟,能否以“老板,來二兩小面”來收尾?事實證明,成片中重慶口音的那句“老板,來二兩小面”,確實引發了特別多的共鳴,堪稱“點睛之筆”。有網友轉發時特意配文,“來二兩小面,加辣,辣到流淚的那種!”
視頻一經推出,很多人看得熱淚盈眶,包括很多在海外的重慶人。德國重慶同鄉會成員自愿幫忙譯制了德文字幕,取得我們的授權后,在海外華人群廣為轉發。
有僑胞評論“這是我看到最好的城市宣傳片,看到淚流!”英文版也上線了,一時之間,不僅是重慶籍海外華人,來自全國各地的海外華人均在各種微信群、朋友圈轉載。一位定居澳大利亞的博士看到后感慨萬千。她對我說,視頻的畫面十分真實,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讓大家重溫了城市的活力,萬物的生機。
短視頻的刷屏在我的意料之外、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作為記者,有時候就算不能去到“一線戰場”,在后方一樣也可以通過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
2021年6月1日,重慶大渡口區育才小學老師王紅旭勇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英勇犧牲。9月,王紅旭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王紅旭救人犧牲事件一開始,華龍網記者就去往現場,持續推出現場報道,但因家人太過傷慟,不忍打擾,便沒有再做深入跟進。時隔數月,王紅旭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時,我跟隨其親屬一起赴北京參加發布儀式。白天排練沒辦法采訪,我就站在一旁觀察。晚上,我則抓住時機,在酒店對其父親、妻子、朋友等用聊天式的對話,進行深入采訪。
果然,在這次對話中,家人給我說起了此前報道都沒有描述過的細節。父親王平說,紅旭最喜歡吃自己煮的面,還一直很擔心母親身體,曾答應暑假帶媽媽去看腿。妻子陳璐希說,她也曾埋怨王紅旭把愛給了別人,把傷痛留給了自己,但當看到全城都在送別王紅旭時,她又覺得別人也把愛傳遞給了她。王紅旭曾許諾妻子,老了陪她跳廣場舞,走遍大江南北。當3歲的兒子追問“爸爸去哪了”時,妻子回答“爸爸變成了星星”,兒子說,“那我長大后要開飛機,這樣就能離爸爸近一點”……這樣的情感真摯動人,我在采訪中也忍不住潸然淚下。
從北京回重慶后,我除了撰寫發布儀式現場的側記,還和同事一起策劃了視頻作品。英雄已逝,我們不忍再去反復揭開家人的傷疤,于是想到創新使用手繪動畫還原,與真人講述相結合的形式。動畫對我們來說并不容易,人物形象怎么確定?選取哪些場景?動作怎么設計?如何將動畫與現實完美融合?這都需要反復思索與打磨。
英雄也是凡人,是爸爸,是兒子,他的離去太過突然,一定留下了許多遺憾與不舍。在作品《體育老師王紅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沖刺》中,王紅旭“穿越”了,與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一告別,讓親人、學生、朋友走出悲痛,重拾生活的勇氣,勇敢前行。
視頻通過家人、朋友的動情講述,穿插細膩的動畫,以星光為喻,禮贊凡人英雄。妻子說,看到視頻,似乎真的與王紅旭進行了一次“告別”,最后還找我們要了視頻原片作為珍藏紀念。
除了典型人物報道,我還長期參與時政、經濟類報道,在華龍網7年來,我曾去往遠郊、區縣的工廠車間,感受制造業的蓬勃力量;曾走過山路十八彎,到過幾乎沒有信號的村子,看到過駐村干部的艱辛,見證過鄉親們脫貧后的喜悅;曾奔赴北京參加全國兩會、黨的二十大,將重慶人民的心聲捎到天安門,將人民大會堂的政策帶回家;也曾去往德國、哈薩克斯坦、新加坡,將重慶的海外傳播故事發回后方,也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重慶這座美麗的城市。
在新聞戰場奔跑,去挖掘、去發現、去探索,是我作為一名非典型記者的初心,也是我繼續走下去的座右銘。
這些技能你get了嗎?
■ 挖掘挖掘再挖掘。撲到一線,才能挖到好線索。根據我的親身經歷,可以說絕大部分好的選題線索,都藏在基層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記者一定要深入基層,多抓來自一線的“活魚”,多寫一些“沾泥巴”“帶熱氣”的新聞。
■ 觀察觀察再觀察。在采訪現場經常會有很多一閃而過的細節,比如受訪人的神態、情緒甚至微動作,都反映了他們內心的感受。當不方便提問的時候,我們可以多用眼睛來觀察、用相機來記錄一些信息。
■ 嘗試嘗試再嘗試。在策劃選題時,如果你的腦海蹦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法,先別急著否定它!新媒體技術越加發達,我們只要敢于去嘗試、去探索,沒準就可以實現這些想法,打開新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