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 吉
楊 吉
法學博士 浙江傳媒學院新媒體系

【美】弗朗西斯科·馬可尼:《新聞的新模式:人工智能與新聞業的未來》,新華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定價:58.00元。
時至今日,新聞業需要對用戶的多元需求、個性服務、消費偏好作出更敏銳和精準的響應,科技無疑為其提供了一種可行性和新格局。眼下的新聞似乎與油墨更遠,而與技術更近,并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新定義著什么是我們渴望的新聞和新聞該如何報道與呈現。
進入新的2023年,以下是一些“新新聞”的樣貌,它們并非湯姆·沃爾夫、諾曼·梅勒、亨特·湯姆遜等人推崇的一種專業或潮流,而是一個由數據、算法、機器人程序等介入輔助生產后的產品樣態——《福布斯》雜志開發的一套新聞內容管理系統,可以自動為新聞標題或新聞配圖提供建議;《華盛頓郵報》使用一個軟件程序,可以發現有新聞價值的數據模式,令記者能夠獲得獨家新聞線索;美聯社利用智能分析技術,能將每場NBA比賽進行描述報道,從而為體育記者節省出時間;以及一個更具賽博朋克感的例子是,不少新聞媒體和機構推出形象不一、口若懸河的各式人工智能新聞主播。
沒有人會否認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在提升新聞業效率和效能上的重大貢獻。有實例為證,像美聯社、挪威通訊社,它們運用自動生成報道的程序,既可以做到金融報道的數量翻好幾番而記者數、工作時間不變,也可以實現在足球比賽結束30秒后就出賽事簡訊。人工智能也基于數據的搜集、提取、分析,使得一家媒體觀點的提煉、結論的得出更具有精確度和說服力。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與維斯新聞(Vice News)合作,使用“智能過濾器”的分類程序,直觀展示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前推特網站上的民眾政治分歧。甚至,還有為檢視公共資金投入美國某市火車站是否是一項“劃算的投資”,通過智能傳感器來監控進出站人流,調查記者發現實際客流量只是官方對外宣稱人數的一半。
現實中,新聞界將數據算法、人工智能應用于報道實踐已廣泛而頻繁地發生。在新出版的《新聞的新模式》一書中,作者弗朗西斯科·馬可尼就富有真知灼見地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增強新聞業,而不是推動新聞業自動化,它令新聞工作者能夠更快地發布更多新聞,同時騰出時間進行更深入的分析。馬可尼這個觀點的重要性在于回答了業界對待技術的態度究竟該是憂心忡忡又或是樂觀豁達。其實不僅僅是在新聞界,諸多行業都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長驅直入,并且實質性地接替人類從事那些程式化強、重復性高的工作而引發觀察者們的疑慮。就像科技作家現任斯坦福大學數字經濟實驗室執行主任的埃里克·布林約爾松和其搭檔安德魯·麥卡菲早些年合寫的《與機器人賽跑》,那本書傳達的觀點抑或發出的警告是,隨著數字革命的加速推進和自動化技術的升級,人類即將面臨與機器人搶飯碗的境地。類似的憂患警示聲不絕于耳,如杰夫·科爾文的《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馬丁·福特的《機器人時代》、杰瑞·卡普蘭的《人工智能時代》等,作為一種對未來謹慎的觀望,這一論調在許多行業里蔓延。
對難以置身事外的新聞業來講,里面的從業者自然會擔心像機器人新聞、自動生成報道等技術的日漸成熟,最終過度侵入編輯室,進而來取代一些編輯、記者崗位。但馬可尼卻持相反的看法。他認為“通過人工智能生成的見解應該被用作指導報道的指南針,而不是提供可靠信息的時鐘”。他建構這一論點的依據很簡單,人工智能是人類創造的產物,它可能犯錯,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質疑結果,驗證方法,并確保可解釋性。這是保證新聞真實和專業價值的不變選擇,亦是不二法門。
如果有一種對于技術工具持有的認知立場,馬可尼表現出來的態度總體是中立、審慎的。他在書中列舉了大量人工智能用于新聞的實例,而且這些案例、素材無論在時效性還是在覆蓋面上都代表了當前相關研究最新近、較系統的成果。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一味地去吹捧人工智能。他借由“新聞生產人”的視角與親歷——一個他所杜撰出來的虛擬角色,她在不久的將來,生活在一座同樣是被虛構的名叫“費爾維尤”的城市,并在全媒與智媒的環境下從事新聞報道。她需要適應各種新技術加持下的新聞生產方式,也要習慣于新的組織流程、報道理念。“歡迎來到‘新聞生產人’的新世界。這是一個人機協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數據被用作原材料,而非內容,數據可以由傳感器收集,由新聞檔案庫中挖掘,并由算法進行分析,以提取見解。”馬可尼如此描述道。但在書的結尾部分,也是最后總結的環節,馬可尼則斬釘截鐵地表示,人工智能不會取代新聞業,新聞工作者始終需要把所有零散信息拼湊在一起,構建讓我們得以了解人類經歷的敘事,人工智能充其量是工具、是方法、是渠道,“沒有任何算法可以代替人的新聞判斷”。
馬可尼“技術賦能”的論斷想必代表了相當大一部分媒體人士的看法。就像他特別提到的、用引號標注的“增強新聞”,這個概念指的是新聞工作者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報道、研究、寫作和編輯能力,而產出的一種新聞形態,換句話說,在討論是否該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而避免技術濫用、過猶不及的某項標準應該是看技術是否助于報道數量的增加、工作流程的簡化和新聞產品的差異化。不難發現,整個過程評判者、決定者始終是人,而不是程序。
值得一提的是,馬可尼從事記者工作多年,目前還擔任《華爾街日報》第一任技術研發主管,并兼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生院的兼職講師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社會機器實驗室的副研究員。據公開資料顯示,他還曾在美聯社管理人工智能戰略,參與推動了這個前東家和現就職單位的人工智能與新聞的變革工作。資深的從業經驗、豐富的工作履歷,使得馬可尼在介紹新興技術如何改造或革新報道的話題時,案例實踐信手拈來,很多還是一手經驗。拋開馬可尼的觀點不論,這本書也為時下新聞從業者提供了一個清晰而實用的未來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