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紀
十月的陽光灑向金色的神州大地,豐收的喜悅寫在人們的臉上。帶著沉甸甸的收獲,我們迎來了黨的“二十大”。“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于是我跟著“二十大”報告去尋找黨的精神,“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這句話語令追求“躺平”的年輕人心頭一震,我們時代青年也應常懷遠慮,居安思危。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誠哉斯言,君子必須“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才能行穩致遠。于個人,憂患意識是生存的必需品,是成功的通行證。一個耽于安樂的人,必將被競爭所淘汰,被時代所拋棄,被安樂所滅亡。勾踐臥薪嘗膽,夫差落敗身亡,這是血淋淋的例子,是鮮紅的警示。于國家,憂患意識是長盛不衰的秘訣。孟子有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回望歷史,安逸的清朝成了帝國主義的“肉菜園”,百年恥辱的慘痛事實,提醒我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流傳千載,“能逸而不能勞”的“躺平”姿態只能讓人走向末路。奮發有為才是青年人的選擇。《國際歌》中唱道:“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沒有奮斗,脫貧攻堅怎能實現;沒有奮斗,深圳、浦東怎能華麗轉身;沒有奮斗,冬奧會上蘇翊鳴怎能一鳴驚人——征途漫漫,唯有奮斗。我們要常懷憂患意識,催生奮斗精神,始終銘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用拼搏開辟新的天地,用實干書寫新的華章。
“計利當計天下利。”怎么時時保持“憂患意識”,主要在于心頭要有“擔當意識”。回首曾經的“立國之戰”,“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后代就不用打了。”影片《長津湖》里的志愿軍戰士的肺腑之言,讓無數人熱淚盈眶。感動于他們的勇敢無私,感動于他們的責任擔當,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家國的屏障。而今那個無數人記憶中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成了二十大代表;她入職工行以來,一直在為他人“撐傘”,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和幫助更多的人。而今曾“千里背母上大學”的主人公劉秀祥,大學畢業后拒接高薪選擇回到大山,成為深山學子的“引路人”,如今也是中共二十大代表。英雄們不負歷史,我們將不負未來。曾經的英雄會老去,我們將成為新的英雄,我們也應勇敢地挑起時代大梁,為我們的后人而計,為我們的祖國而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厚重史書上的每一頁都在告訴我們,居安要思危,勿好逸更不能惡勞。要勇于擔責,不懼困難,義無反顧。青年蘇軾亦是領悟到了這個道理,寫下“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于今,而將見于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后將有所不可救者。”至今激勵著我們,我們應有所啟發,敢于作為,有所作為。
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愿廣大青年能夠有“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之志,知危為航,擔當為舟,以奮斗為槳,乘長風破萬里浪。青春逢盛世,應常懷憂患意識,時記青年擔當,緊跟黨的步伐,在新征程中奮發有為吧!
(指導教師: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