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凱,趙云皓,李詩源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EOD 創新中心,北京 10004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特別是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深入分析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深刻闡述了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重大關系,系統部署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在首個全國生態日,習近平總書記又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踐行生態環境責任、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企業是人類生產活動的主體,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重要力量。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生產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成為企業協同推進可持續發展和踐行社會責任、推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產業新格局的必然選擇。
新征程下,企業積極融入美麗中國建設,應正確處理五大關系、扎實推進五方面任務、統籌夯實五大保障。
企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品質生態環境的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體系,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后勁,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系統觀念,根據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物質流、能量流特征,對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同時覆蓋水、氣、土、聲、渣全要素,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全過程,產品設計—原料供應—生產制造—物流銷售等全鏈條,協同推進節能降耗、減污降碳、提質增效,不斷增強環境治理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指出,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在參與生態保護修復中,要提升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能力,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促進企業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以互利互惠合作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企業不僅要嚴格執行國家生態環保法律法規、政策及標準規范,還要從筑牢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基底,踐行社會責任,構建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角度,激發精心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實現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轉變。
企業要堅定貫徹“雙碳”戰略,也要結合產業特征、企業發展階段、碳中和技術發展趨勢,找到切合自身實際的降碳路徑,把握科學節奏和力度。
隨著政府監管與公眾監督日益嚴格、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關注日益增強,企業的環境治理水平已成為其核心競爭能力之一,深度關聯下游消費方式和品牌形象。企業要落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主體責任,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源頭治污,聚焦生產服務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保持治理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統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不斷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水平。
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企業要從源頭防治污染,優化原料投入,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大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強全過程管理,減少污染物排放,提供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品和服務。要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逐步形成能源利用綠色、產業鏈低碳、污染排放低、廢棄物循環利用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架構體系,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企業要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要創新參與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投資、設計、修復、管護的路徑和機制,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生態產品開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技術服務等活動,積極回應市場關注的實質性議題,滿足消費者對環保、綠色、生態、安全產品的需求,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子孫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堅持節約優先、防范風險原則,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的企業主體責任,在充分做好碳排放盤查、碳足跡核算,摸清自身碳排放底數的基礎上,識別關鍵碳排放環節,結合產業特征、企業發展階段及碳中和技術發展趨勢,系統開展節能降碳潛力評估。要科學編制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統籌能源結構調整、能源效率提升、資源循環利用、低碳技術創新等舉措,利用國內外自愿碳市場的信用機制降低市場和監管風險,增強企業的合規性和市場競爭力。
建立健全企業生態環境風險管理機制和應急制度,著力推動生態環境風險識別與監測、防范與管理、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設,通過主動管理積極應對“雙碳”背景下的市場風險和資產敞口,壓實生態環境責任,統籌物資、資金、人員保障,構建多層級、多部門聯動應急體系,實現風險與應急管理常態化、精細化、長效化。
建立健全企業生態環境責任制清單,構建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強化分工負責,加強協調聯動,實現責任到人、任務到人。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設置首席可持續發展官,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監督指導,督促落實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綠色低碳等工作。
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戰略體系,探索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公司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健全環境污染防治、能源資源管理、廢棄物減量利用管理等制度體系,構建覆蓋源頭防治—過程控制—目標執行—效果監督的全過程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提高環境信息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依據信息披露標準和評級評分規則按時披露企業ESG 表現,通過設立企業開放日、建立教育體驗場所等形式向公眾開放,回應利益相關者關切。
將資源環境要素作為戰略資源納入企業管理體系,提升企業綠色投資效益,參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探索生態環境資源權益出讓、轉讓、抵押、入股等市場交易行為,探索通過公益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積極投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和ESG 管理體系,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宣傳,綠色低碳生產和生活方式推廣,倡導垃圾分類、綠色辦公,組織參與環保公益活動,增強員工生態環保意識,推動綠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積極與科研院所、環保龍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吸引綠色投資,創新開展聯合培養、院士工作站等多元方式,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深化開展物聯網、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探索,構建企業數字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決策管理的科學性、精準性、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