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叢亮,岳仁亮,吳傲立
(1.江蘇中科睿賽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江蘇 鹽城 224001;2.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室內環境控制與健康分會,北京 100045;3.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190)
秸稈資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結合我國秸稈產量大、種類多、分布廣的特點,秸稈的綜合利用有利于提升土壤碳匯,可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農業農村減排固碳[1,2]。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秸稈資源綜合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包括加強供需銜接,提高技術支撐,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以及原料化(以下簡稱“五料化”)等綜合利用[3]。根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20年全國秸稈資源總量8.56 億t,可集資源量達7.22 億t,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6%,但仍有約0.89 億t 秸稈未被有效利用[3]。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的溫室氣體凈減排貢獻為0.7 億tCO2e(CO2當量,下同)。露天焚燒和自然腐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0.56 億tCO2e,秸稈“五料化”利用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為1.26 億tCO2e。其中,肥料化和燃料化利用的減排量最高,減排量分別為0.79 億tCO2e 和0.38 億tCO2e[4]。秸稈綜合利用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關鍵技術不成熟、利用率低、成本高、產品附加值低、綜合利用結構不合理和產業鏈短等。
秸稈肥料化是以秸稈還田為主要方式。在秋收過程中,秸稈經收割機上的粉碎機切碎后重新撒入田間,為不影響下茬農作物播種,可以噴灑秸稈催熟劑促使秸稈快速腐熟,經過自然干燥后,再利用耕地深翻將腐熟的秸稈深翻到土壤中,實現“廢料”變“肥料”。2021年,全國秸稈還田量超過4 億t,還田面積近11 億畝,秸稈還田可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增加土壤碳匯以及改善土壤結構[5-7]。秸稈肥料化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影響下茬農作物種子發芽和生長、分解過程中與幼苗爭搶氮元素以及引發蟲害問題等[8-10]。秸稈還田雖有弊端,但不可因此否定還田帶來的好處,應因地制宜地選擇還田技術。
秸稈蛋白質含量低、粗纖維含量高、適口性差,在自然條件下并不是一種優質飼料。利用堿化處理或者氨化處理可以實現對秸稈飼料的改良,經堿化處理后的秸稈可以大幅提升纖維素含量,并提高纖維素的可降解率;經氨化處理的秸稈蛋白質含量可提高30%,消化率可達50%[11]。但是秸稈飼料化處理會帶來氮源浪費等問題,亟須技術創新。近幾年,秸稈青貯技術在我國得到推廣。這項技術利用貯藏窖對秸稈進行密封貯藏,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或者生物方法處理制成飼料,飼喂牛馬、羊等大牲畜,并將其糞便還田,即過腹還田[12]。該技術對提高秸稈飼料的營養成分等作用顯著,具有簡單易行、省功省時、便于長期保存、全年均衡供應飼喂等特點,既解決了冬季牲畜飼料缺乏問題,又節省了飼料糧,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13]。該技術需規范操作,做好風險防范。此外,應對農作物品種選育進行綜合研究,優化出高營養價值的青貯專用品種,提高秸稈飼料利用率。
秸稈燃料化利用是通過粗加工或者深加工的方式對秸稈進行處理,從而代替煤炭等化石能源為生活生產提供燃料。粗加工以物理處理方法為主,秸稈打捆后直接投入鍋爐內進行半氣化燃燒,即捆燒技術[14]。固化成型技術是將秸稈固化成型,制成形狀規則能量密度大的固體燃料[15],固化成型技術將秸稈燃料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以及應用場景。秸稈燃料化的深加工是指對秸稈進行熱解液化和水解液化,這兩種深加工的產物主要包括生物油類和醇類[16,17],這大大提升了秸稈綜合利用的產品附加價值。秸稈炭化技術是將秸稈制備成富碳產品,這也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的途徑之一,但存在灰分大等缺點,該技術還需不斷改進。
秸稈基料化是指以秸稈為主要原料,加工或制備成一種為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生長提供一定營養的有機固體物料[18]?,F階段基料栽培食用菌以及植物育苗等技術相對較成熟,在農村有一定的推廣基礎。以秸稈為基質栽培食用菌,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產的原料來源。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可以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實現多層次的增值,不僅可以大量利用農作物秸稈,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可以增加農民收入,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當一個使用周期完成后無須回收,可直接進行堆肥還田,還有利于土壤固碳。
秸稈原料化是以秸稈為原料生產各種材料,其中以人造板材、造紙以及餐具為主。秸稈經過處理制成人造板等裝修裝飾材料,具有保溫、節能環保等特點,而且材料成本和技術成本較低[19]。利用秸稈作為原料進行造紙以及制造餐具,可以部分代替木材、塑料等材料,減輕環境資源壓力,有效保護耕地和森林資源。此外,經過技術方法處理加工秸稈還可以制造人造絲、人造棉和農用地膜,生產糠醛、飴糖和木糖醇等[20],但利用秸稈制備化工原料等關鍵技術還存在技術壁壘,亟須科研人員進行技術攻關與創新。
秸稈綜合利用的實現最先受益的是農民。各地政府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政策,秸稈加工后農戶可獲得一定的利潤和補貼。秸稈還田會給土壤增肥固碳,從長遠角度來看,會減少一定的化肥使用量,節省種植成本。秸稈綜合利用的發展和完善可以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為老百姓創收。
秸稈綜合利用會促進技術服務的發展。高附加值產品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秸稈綜合利用的全面推廣將依托物流技術、機械化收儲運、多元化利用模式,未來將需要更專業、更科學的服務以及技術指導。同時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相關產業會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增收創收。
科學利用秸稈能,可實現“變廢為寶”,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空氣質量。
秸稈資源化利用是農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近幾年,我國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成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現階段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含量偏低,利用技術示范推廣力度還不夠。例如,我國秸稈利用還停留在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小的農業化利用方式上,發電、造紙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工業化利用方式所占比例很小。這主要是因為關鍵技術未能實現突破,因此應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的技術創新,強調技術的實用性、適用性以及推廣性。此外,還需要加強對秸稈綜合利用的宣傳,提高人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識,完善當地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把秸稈當作資源來看待,進行統籌規劃,構建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