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慧
(福建升恒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1)
當房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較大時,可能會由于荷載作用、環境溫度、材料性質、施工技術、地基沉降等因素的影響,在結構內部形成較大的拉應力,導致結構裂縫的產生,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結構破壞。使用后澆帶技術,能夠顯著增強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對于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裂縫防控效果較好。在應用后澆帶技術時,應嚴格按照設計和施工方案,采用正確的工藝流程,保證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質量。為此,以某混凝土結構為主體的辦公樓為例,分析應用后澆帶技術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預防措施。
某辦公樓項目共有兩棟樓,設一個配電房。1號樓是4層建筑,樓高設計為23m,一層的功能為“門廳”,第二層和第三層均是辦公區,四層為多功能廳。2號樓共7層,樓高設計為35.2m,首層是“門廳”,第二層至第6層設為辦公區,第7層為展示區。此項目共有地上、地下兩個施工區域,地上建筑面積為11611.49m2,地下建筑面積為11273.51m2。地下主要為停車場及設備用房。
項目主體采用混凝土結構,主樓基礎設計為“筏板基礎”。地下區采取“下柱墩”與“筏板基礎”聯合的型式。地下停車區內,使用的底板有三種規格:第一種底板厚450mm;第二種底板厚500mm;第三種底板厚600mm。底板、側壁各處位置,均選擇C35類型的混凝土。后澆帶的設計間距介于30m至40m之間。參照工程進度方案,在沉降完成時對封頂位置開展后澆帶澆筑施工。
在該項目后澆帶施工完成后,發現存在混凝土開裂、后澆帶預留區域不規范、后澆帶間距參數不適用等問題,嚴重影響施工質量[1]。
(1)混凝土開裂。辦公樓項目施工規劃期間,應重點落實裂縫預防工作。但在該項目施工期間,裂縫防控技術使用不當,回填材料用量不足,致使混凝土結構出現開裂問題。
(2)后澆帶預留區域不規范。在施工期間,部分工程段預留的后澆帶作業區域不規范,不符合設計圖紙的規劃。部分位置甚至未設立后澆帶和施工縫。
(3)后澆帶間距參數不適用。辦公樓項目起初在后澆帶間距設計時,給出的參數并不符合工藝要求。有4個點位的間距參數為10m,后3個點位的間距達到80m。而矩形建筑項目進行后澆帶工藝處理時,其間距應處于30至40m以內。
(1)混凝土施工操作的規范性不足。參與該項目施工的人員,并未嚴格遵守施工技術的各項要求,致使裂縫預防處理不當,回填量不足,導致裂縫出現。
(2)施工期間,施工人員表現出工程施工的隨意性,并未重視后澆帶、施工縫的設置,致使出現后澆帶未設立和設立不當的問題。
(3)技術理解不深入。施工人員在設計后澆帶間距時,未能參照技術規范進行設計,出現技術理解不到位的情況,致使間距參數設計具有一定隨意性,缺乏參數取值的規范性。
從留置施工帶、清理雜物、設立支模等各個環節,逐一進行工藝規劃。后澆帶施工工序具有工期需求長、不利條件多等特點,若未加以有效處理,極易出現開裂問題。而常規后澆帶施工工藝,并不能夠完全杜絕結構開裂問題。為此,需制定更合理的施工工藝方案,切實增強裂縫防控效果,確保結構耐久性。施工工藝改進方案,主要使用“自防水”、“無縫處理”兩種工藝。一方面,應規范設立膨脹加強帶,確保加強帶的適用性。同時應規范設計鋼筋分布點位,合理設計膨脹加強帶的間隔長度等參數。將加強帶的寬度參數定為2m,在加強帶兩邊,分別添加密孔鐵絲網,有效阻隔混凝土膨脹應力[2]。另一方面,在調配混凝土材料時,通過科學的配合比設計,選擇合理的施工用料配比,以此有效改進混凝土性能。此外,混凝土施工中,需側重關注混凝土性能,選擇水化熱不高的水泥。采用混凝土溫控措施,保證混凝土入模溫度,避免溫度變化過大,降低結構開裂的可能性。
該項目地下區,使用補償收縮型的混凝土,適當添加HEA抗裂防水劑,能夠減少裂縫形成。設置多個膨脹加強帶,能夠有效增強結構自身的防水性,以此增強成型結構性能。在設立膨脹加強帶時,帶寬取2m,兩側使用短筋連接了鋼絲網,以此有效阻擋混凝土,防止混凝土混入加強帶。施工使用的混凝土級別為C35,向其中添加的防水劑占比為8%,混合完成的材料用于澆筑。在施工期間,到達加強帶的施工點位后,需改用C40混凝土,防水劑添加量增加至12%。依照此種配比方法,進行循環澆筑處理,以此保證混凝土結構性能。底板澆筑后,應在終凝之前,完成2次原漿收面處理,確保混凝土成型效果,防止溫度、收縮裂縫產生的問題。施工澆筑完成,主要使用麻袋覆蓋,增加澆水頻次等措施增加混凝土表層的濕潤性[3]。
(1)混凝土材料選用。在混凝土進行調配時,嚴格按照配合比配料。砂和石的使用量偏差率應小于2%,其他各類材料的摻入量偏差應控制在±1%以內。使用的各種材料均應達到質量要求。
(2)混凝土拌和。全面測定砂料、石料內部的含水比例,依據測定的實際含水率,合理調整混凝土和水的添加量。創建混凝土抽查質檢機制,由專業人員測定混凝土中防水劑的用量,保證配合比滿足設計需求。測定中發現的問題,需及時加以改正。使用的拌和設施,以攪拌機為準。拌和處理時,應增強混凝土處理的均勻性。有效控制拌和處理用時,拌和時間相比一般混凝土增加至少30s。
(3)混凝土澆筑。施工中,嚴禁往槽泵、罐車等位置擅自加水,以此保持材料配合比的平穩性。參照現場施工規范,與拌合站建立聯系機制,依據材料需求,按量配制混凝土,保證混凝土足量供應,防止出現混凝土浪費問題。當材料坍落度不合要求時,需及時查明原因,更換符合要求的混凝土。澆筑期間,采取分段、分層澆筑的形式,逐步澆筑混凝土。參照工程結構形式、鋼筋疏密性,規范控制各層澆筑參數。使用插入式振動器時,按長度×1.25的比例,用作分層澆筑高度。此參數最大值為500mm。該項目使用“收縮自防水”類型的混凝土時,應保證材料充分的振搗,不應出現漏振、振搗不到位等問題。采取“快插慢拔”的方式,盡量減小振搗棒的出離幅度。振搗間隔時間處于20s至30s之間。均衡設計振搗插點,依據插點位置,按序改變振搗棒的位置,保證各處振搗到位。相鄰振搗插點的間隔距離,小于振搗棒處理半徑長度的1.5倍,可設在300mm至400mm之間。振搗棒具有作用力較大的特點,其與模板間隔最小值為200mm,以防止因間距較小出現模板位置偏差的情況。在上層振搗處理中,需將振搗棒深入混凝土中,放入量介于50mm至100mm之間,以此打破各層形成的接縫,增強各層結合質量[4]。
(4)混凝土養護。依照結構設計,地下室底板的各個邊側均有反邊。此種結構形式,在材料澆筑完成1h后,會形成積水區。為此,在底板終凝時,應合理設定養護時間。選擇蓄水養護形式,養護時間保持2周。依照之前蓄水方式,進行自然養護處理,可有效改善材料性能。當部分位置蓄水有困難時,可改用麻袋覆蓋養護形式。在此期間,可參照環境溫度、混凝土狀態,盡快采取淋水處理。
(1)在后澆帶跨體內,使用梁板腳手架增加混凝土柱支撐結構。后澆帶未開展施工時,在施工區域內的兩側位置,添加臨時使用的支撐設施,以此防止混凝土澆筑形成的承載力超限問題。后澆帶各個點位的梁、板,在其下方位置,添加一排構造柱,此柱間距取8.0m,柱體截面邊長均為250mm,其與后澆帶邊緣位置間隔小于3m。上層側面的梁模板應進行必要的支架加固,保持后澆帶兩側的受力平衡性,防止受力不均產生過大變形。待主體沉降均勻后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施工。后澆帶處理前,需清理用于攔截的鋼絲網,并對后澆帶混凝土進行鑿毛,保證止水鋼板外露寬度,接著使用高壓水槍沖洗兩側施工縫,清掃至提前預留的清掃口。接縫表面涂刷水泥漿,并恢復后澆帶內的鋼筋,進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
(2)后澆帶未成型時,需給予全面性的養護處理。后澆帶區域的養護,采取麻布覆蓋、澆水養護等多種措施,養護1周至2周時間。在養護期間,后澆帶區域四周,分別架設圍欄,嚴防人為踩踏。在后澆帶兩邊施工時間達到14d后進行拆模處理,添加養護液,保證涂抹均勻,進行至少4周養護。
(3)后澆帶的防水處理,主要是防止地下室出現滲漏情況。在各處接縫位置,添加鋼板止水帶,長度30cm,厚度0.3cm。外部露出的止水帶不可超過115cm。依照后澆帶一般長度,合理設計鋼板尺寸規格,必要時借助混凝土結構,有效控制底板后澆帶施工形成的沉降問題。外墻后澆帶位置的防水,應設置混凝土擋土板。在擋土板表層鋪設防水卷材。卷材外露長度不可大于50cm。鋪設完成后再添加一層防水涂料。頂部后澆帶防水層施工完后,應配置Φ4@300×300的鋼筋網片,并澆筑70mm厚的C20細石混凝土保護層。增強后澆帶整體的防水性。
(1)混凝土內層和表層的溫度差值不可達到25℃。如果溫差較大,極易形成溫度應力,使混凝土出現開裂現象。針對溫度裂縫問題,可使用HEA膨脹混凝土。借助改進材料性能,控制綜合溫度差值,以此減少混凝土裂縫數量。
(2)加強混凝土質量監管。混凝土各類摻料中,水泥具有較強的水化熱特性,會釋放較多熱量,引起混凝土溫度增長。混凝土的內層與外層,形成了較大的溫度差異,會增加裂縫形成的可能性。該項目采用的水泥類型,水化熱相對較低,并添加了Ⅰ級粉煤灰。
綜上所述,后澆帶的設置應遵循“抗防兼備,以防為主”的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設置后澆縫的目的就是將大部分的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應力。后澆帶在未澆注混凝土前不能將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則會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該位置雖彎矩大,但剪力很小。總之,使用后澆帶施工技術開展房建項目施工時,應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給出可行的施工方案,并根據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確保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