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2022年12月28日,日本大阪府關西國際機場出境大廳,許多在國外度過年末和新年假期的乘客。
等待3年后,“出境游”終于重啟了。
2022年12月26日,國家衛健委印發《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宣布從2023年1月8日起取消入境后核酸檢測及隔離政策,取消“五個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國際客運航班數量管控措施,并要求根據國際疫情形勢和各方面服務保障能力,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游。
算一算,從按下暫停鍵到新政發布當日,我國出境游已沉寂1067天、35個月。宣布重啟后,市場很快被激熱,去哪兒、攜程、馬蜂窩等旅行平臺上的出境游搜索量瞬間暴漲,搜索最多的關鍵詞包括海外目的地、國際機票、酒店、簽證、護照、出游攻略等。
但短時間內,一場說走就走的出國旅行仍要受諸多因素牽絆。采訪中,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唐曉云向《中國報道》記者分析,出境游復蘇指日可待,但受收入預期及安全性因素影響,游客信心需要時間恢復,同時國際客運條件、出境游從業人員流失、各國入境檢疫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制約著出境游的復蘇進程。
疫情暴發前的出境游市場,人們津津樂道。
據《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到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出境旅游人數已達1.55億人次。該統計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度全國旅行社出境旅游營業收入2145.56億元,在全國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收入總量中占比超過40%;出境旅游業務利潤為89.58億元,占全國旅行社旅游業務利潤總量的38.40%。
疫情對出境游的打擊,數據亦有直觀展現。據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中國出境旅游發展年度報告(2022—2023)》顯示,2020年至2022年我國出境游人數累計減少4億人次。2021年度全國旅行社出境游營業收入僅為6.63億元,占全國旅行社旅游業務營業收入總量降至0.45%;出境游業務營業利潤為-0.44億元,首次出現負數。
唐曉云指出,旅游是一種典型的空間流動性活動,疫情防控需要降低人員流動甚至進行靜態管理以減少病毒傳播,因此,包含出境旅游業務在內的旅游業遭受重創,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
她認為,從過去3年看,疫情造成跨境流動受阻、出境業務總體停滯,主營出境的旅行社被迫轉型,連帶出境目的地受損嚴重。此次疫情持續時間長,嚴重干擾了政策預期,打擊了市場信心,影響行業的中期投資,造成行業人才流失。
此外,新冠病毒持續變異改變游客消費行為,疫情沖擊了全球國際旅游供應鏈,全球不同區域的差別性入出境政策正在重構市場格局,我國目前的出境旅游恢復整體緩于全球步伐。

1月1日,在泰國曼谷,人們在觀看新年前夜的煙花之前自拍。
業界注意到我國出境游有回暖跡象,大約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2022年9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慶暫時調整實施有關行政法規規定的批復》,允許在上海、重慶設立并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旅行社從事出境游業務;10月25日發布《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便利國際商務人員往來等具體措施;10月以來國內多家航司宣布陸續恢復及增班多條國際航線;11月11日發布防疫優化政策“二十條”,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入境人員健康監測從“7+3”調整為“5+3”;11月初起,入境中國香港的旅行團實施抵港3天“黃碼”期后可“團進團出”。
此前,唐曉云曾向《中國報道》記者預測,我國出境游逐步重啟的時間窗口大概率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在她看來,多項利好國際旅游發展的新規定表明,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預示著出入境精準防控政策的優化方向,為出境游復蘇注入了寶貴信心。
國家統計局2018年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中披露,2014年至2016年我國出境人數居世界第一。在疫情前,我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游客涌入東南亞、日韓、中東非、北美、南美、歐洲等地。
《中國報道》記者注意到,外媒積極評價中國近期優化疫情防控。英國《衛報》2022年12月27日刊文稱,中國放寬旅行限制的舉措將提升2023年全球經濟復蘇的希望。恢復出境游的消息發布后不久,法國、泰國、新西蘭、丹麥等10余國的駐華大使館官微或旅游局在線發帖,隔空歡迎中國游客。
不過,對于我國出境游的復蘇進程,業界比較多的一種觀點是回暖趨勢明顯,但短時間內恐難“報復性”反彈,具體有簽證過期和護照換發問題、運力恢復程度、各國出入境防疫政策不一等原因。
對于廣為關注的簽證問題,媒體報道稱,目前一部分國家對應使領館、簽證中心已完全開放,旅游、探親、商務等各類型業務最遲在元旦后有望完全恢復。同時,美國駐華大使館、歐洲多地VFS Global簽證申請中心也發布消息稱恢復簽證服務工作。民航界專業人士林智杰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預測,如果旅游簽證辦理政策順利落地,預計2023年元旦出境游開始恢復,春節有望迎來小高峰。
關于國際客運條件,林智杰表示樂觀。他指出,外籍人士來華簽證便利、有序恢復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特別是入境免隔離政策,將推動國際客運市場需求爆發式復蘇。同時,正式宣布取消“五個一”及客座率限制,意味著國際航班已無疫情防控政策限制,將推動國際客運航班數量快速恢復,政策從供需兩端都利好國際航線市場。
林智杰進一步表示,國際客運航班恢復率從2022年5月的2.5%回升到目前的7.8%,花了半年的時間,預計2023年上半年回血速度將至少翻倍。“對于航司來說,票價可能出現先升后降變化,后續國際收益將進一步下滑,國內市場供過于求局面也將有所緩解。”
近期,在中國取消對入境人員管控措施之際,日、韓、美、意等國家陸續收緊對來自中國的入境者的檢測規定,受到廣泛關注。在唐曉云看來,雖然這些政策是動態的,但仍將一定程度抑制中國游客對這些目的地國家的出游意愿,需要推進建立一視同仁的、協調一致的國家間國際旅行標準。
唐曉云分析,2022年以來,病毒毒性降低、疫苗接種率提高、防控措施日益優化,部分國家因此放寬了旅行限制,但區域復蘇程度不一,歐洲、中東等恢復最快。從目前數據看,國際旅游市場恢復在預期范圍內,整體進入加速復蘇通道。
唐曉云指出,由于存在前述一些客觀上的不利因素,疫情對國際旅游恢復形成了長期沖擊,游客消費偏好發生明顯變化。她還提到,復蘇受收入預期及安全性等主觀因素制約,游客信心逐步恢復需要過程。

1月3日,韓國仁川,一名衛生工作者在首爾西部仁川國際機場的核酸檢測中心前指導來自中國的旅客。
恢復出境游的消息傳來后,沒有誰的反應會比行業從業人員更激烈。在北京某旅行社做了6年出境游領隊的劉芳(化名)連著發了好幾條朋友圈,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了。
3年前疫情來得迅猛,文旅部發布公告稱暫停包括出境游在內的所有團隊游及“機+酒”服務后,劉芳和同事便被迫停工。她主要帶歐洲線,收入會高一些,用她自己的話說,“飛不完的航班,一趟接著一趟;逛不完的免稅店,一邊幫人代購,一邊自己‘剁手’,雖然高壓,但玩著就把錢賺了”。
劉芳和同行們都沒想過,出境游暫停會被無限期拉長。3年來,她供職的旅行社沒有再營業,劉芳也選擇停下來“靜觀局勢”。而更多人為了謀生不得不再次出發,她接觸的一些同事,有人轉成省內導游做景區講解員,但因為疫情反復,景點不時關閉、團期隨時取消,大部分人轉身離開,成為散落在各行各業的自由職業者。
2022年2月,一項由全聯旅游業商會、國家旅業網組織開展的疫情期間旅游業失業專項調研發布最終結果,根據調研數據,68.1%從業者處于失業狀態,半數以上失業超過一年。
腹背承壓的還有行業巨頭。以出境游龍頭企業凱撒旅業和眾信旅游為例,前者2020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6.1億元,2021年減少至9.4億元;后者2021年營業收入約6.84億元,同比減少56.19%。
為給旅游業輸血,國家相繼印發《關于抓好促進旅游業恢復發展紓困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進一步調整暫退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相關政策的通知》等文件,從減稅降費、普惠金融等方面穩崗保員,為文旅市場的復蘇和振興注入了信心。
劉芳告訴《中國報道》記者,自己正是看好出境旅游這一朝陽行業才決定入局,國家決定有序恢復出境游,給3年的等待“畫上了句號”。“我們都有自己的客源群,希望把業務再做起來,最近咨詢出境游的新老客戶也逐漸多了。東南亞國家距離近、政策寬松,目的地暫時以曼谷、巴厘島、馬來西亞為主。”
業內觀點認為,出境游復蘇是大勢所趨,到2023年三四月時游客人數可能會增加,在暑期形成一個高峰,但總體形勢還要看第一批出境游客的反饋。唐曉云建議,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的企業要認真做好復蘇準備,加強國際供應鏈的聯絡和溝通,穩步推進核心業務回收和核心人員召回,加快推進企業數字化管理和出境旅游上下游供應鏈數字化步伐,彌補人員流失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