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圍繞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素有“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冰城夏都”之美譽和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世界音樂之城等城市符號的哈爾濱,正在著力打造創新引領之都、先進制造之都、現代農業之都、向北開放之都、創意設計之都、冰雪文化之都、宜居幸福之都的“七大都市”城市新IP。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高質量發展主引擎作用更加彰顯,冰城上下熱火朝天,干勁倍增,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處處澎湃起勃勃生機與新生動能。
在“后冬奧”時代的第一個冰雪季,作為中國現代冰雪文化肇興地的哈爾濱再次向全球發出冰雪之約。
今冬冰雪季,哈爾濱推出“冰城相約”“冰雪歡歌”“春雪之韻”三大冰雪文化旅游新篇章。從去年12月初到今年4月中旬,歷時近5個月,以“冰雪六十年,共赴新征程”為主題,以“冰雪歷史、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藝術、冰雪體育、冰雪經貿、冰雪時尚、冰雪創意設計”八大板塊活動為主線,打造100余項重點活動。
地處東北亞核心位置的哈爾濱有著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特殊的城市歷史及由此形成的獨特的冰雪文化積淀。哈爾濱曾是遠東第二的國際大都市,被胡適先生譽為“中西文化的臨界點”,各方移民的陸續融入、東西方文化的交織碰撞,使時尚開放國際化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哈爾濱是多種文化的交匯地。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彼此包容,和睦相處,互相借鑒,攜手并肩,用聰明的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兼收并蓄、水乳交融的多元化冰雪文化。
如今,享有世界聲譽的哈爾濱國際冰雪節是世界上活動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冰雪盛會,與日本札幌雪節、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歡節和挪威奧斯陸滑雪節齊名,被譽為世界四大冬令盛典之一。
每一年,兆麟公園冰燈藝術游園會、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博會、亞布力滑雪度假區、冰雪嘉年華、融創雪世界、伏爾加莊園、極地館等都是全世界冰雪旅游愛好者心心念念的向往之地。
自1963年開始舉辦,兆麟公園的冰燈藝術游園會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的室外冰燈藝術展覽,當暮色籠罩、華燈初上,各色冰燈如夢似幻,晶瑩剔透,給人們留下無限新奇和遐想。
誕生于1999年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是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題公園,每年都為游客打造一個冰雪主題的童話王國。
太陽島雪博會是中國雪雕藝術的發源地,每年都以美輪美奐的雪雕景觀、意境悠遠的冰雪情韻塑造一年一現、年年經典的“銀色珍藏”。
冰雪嘉年華在松花江上構建炫彩燈光秀,以華美的視覺藝術盛宴為游客打造一個絢麗多彩的奇幻冰雪樂園。
每年冬天,滑冰堪稱哈爾濱市民最為普及的業余愛好,花樣滑冰、速度滑冰、冰球、冰壺、單板滑雪、自由式滑雪、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冰雪運動已經成為哈爾濱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國的達沃斯,世界的亞布力”等美譽,表明了亞布力的“國際范兒”。亞布力雪資源存留期最長達170天,有世界上少見的優良雪質,擁有亞洲最大的滑雪場,無論是滑雪初學者,還是滑雪發燒友,乃至專業運動員,都能在這里獲得最暢爽的滑雪體驗。

哈爾濱伏爾加莊園的森林別墅。
哈爾濱這座城市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冰雪運動有著不解之緣,被譽為中國冰雪運動的“搖籃”和“信號燈”,是中國唯一享有“冰雪運動之城”美譽的著名冰雪城市,哈爾濱擁有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悠久的冰雪運動歷史和良好的群眾基礎,為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一直是全國冰雪運動頂尖運動員的來源地。
冬奧會之后,哈爾濱繼續傳承“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理念,將打造“國際冰雪體育賽事之都”的目標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如今的哈爾濱,每年冰雪季都舉辦百余項各類冰雪體育賽事和冰雪體育活動,最著名的賽事有中國杯國際冰盤公開賽、芬蘭蒂亞滑雪馬拉松、冬季鐵人三項世界杯。哈爾濱的“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冰雪體育運動會、冰球賽、冬泳賽等群眾冰雪活動參與度都位居全國首位。2022年北京冬奧會,哈爾濱市運動員任子威、張雨婷、隋文靜、韓聰共奪得3枚金牌,被中國奧委會授予“奧運冠軍之城”紀念獎杯。豐富多彩的冰雪體育賽事與群眾活動,一次次攪熱了冰城體育圈,更讓哈爾濱刷爆了全游客的朋友圈,讓全世界見證了哈爾濱的冰雪運動魅力,冰城冰雪運動的未來更可期。
冰封時節,從始建于1900年被譽為“萬國建筑博物館”的中央大街逛到坐落在道外的中華巴洛克街區,走一走用面包石鋪成的石頭路,聽一聽腳底踏在雪地里的咯吱作響。一邊是鱗次櫛比的巴洛克和拜占庭、新古典主義、折中主義、新藝術風格、俄羅斯傳統風格建筑,另一邊是國際一流水準的未來建筑。推開窗戶,與索菲亞教堂對望,抬頭遠眺,哈爾濱大劇院巍然矗立……獨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令人難忘。
作為一座處處洋溢著歐陸風情的城市,哈爾濱有著“東方小巴黎”和“東方莫斯科”的美譽。中西方文化在這里融合,并最終以建筑的形式凝固下來。1902年,中東鐵路總工程師列夫捷耶夫就以莫斯科和巴黎為藍本,按照歐洲最先進的“花園城市”規劃理念,為哈爾濱制定了總體規劃,一批優秀的建筑師也為哈爾濱設計建造了風格各異的建筑精品,奠定了哈爾濱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蘊。

哈爾濱亞布力旅游度假區
1984年,哈爾濱就公布了75處歷史建筑,中央大街、靖宇街、紅軍街3條保護街道。1997年,哈爾濱創造性地對中央大街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辟建了中國第一條完全步行街,先后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開放式建筑藝術博物館”稱號。近年來,哈爾濱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結合傳統工藝、傳統手法,通過創新創意設計,使得一批教堂建筑、領事館建筑、文化建筑、商業建筑和居住建筑得到保護利用,進一步彰顯了城市整體風貌。按照原材料、原工藝修復的索菲亞教堂成為哈爾濱一張亮麗的名片。
哈爾濱市堅持開門編規劃,創意搞設計。邀請美國易道、英國阿特金斯,以及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規院、馬巖松等優秀設計團隊參與群力新區、哈西地區以及松北新區的規劃和建筑設計工作中,群力新區先后獲得中國多項規劃設計獎項。馬巖松設計的哈爾濱大劇院獲得了2015年度世界最佳文化建筑獎。中東鐵路公園規劃設計榮獲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中東鐵路公園等一系列城市新名片,成為哈爾濱新的網紅打卡地和文化公園的建設典范。
記者從哈爾濱市相關部門了解到,2022年哈爾濱提出了“打造創意設計之都”的目標,將以創意設計為驅動,在文脈傳承和風貌塑造方面持續發力,建設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地域文化和時代精神的城市景觀作品,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藝術水平,不斷創造高品質的城市空間環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哈爾濱大氣、靈氣、秀氣、神氣的城市風貌。
隆冬時節,在哈爾濱聽一場交響樂,看一場芭蕾舞劇,一定會深深沉浸在這座朱自清筆下的“能領受著多少異域的風味而不著到窒息”的人文之城的奇妙與美好之中。
哈爾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中國唯一的“世界音樂之城”。百年來,音樂如同流淌在這座城市的血液,已成為這座城市的獨特符號,東西方音樂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中國持續時間最久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有著百年歷史的哈爾濱交響樂團、哈爾濱芭蕾舞團已經為這個冰雪季創排了一大批精品劇目。
音樂之城的美譽,在于哈爾濱的開埠得風氣之先和外國僑民的不斷涌入,西洋音樂在這里落地生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哈爾濱的文化底蘊和雄厚的工業基礎讓它在音樂領域站在了全國的前列,并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從機關廠礦到大專院校直至中小學,有大量的音樂愛好者和水準很高的師資力量,能歌善舞的職工與學生比比皆是,也培養了金鐵霖、李雙江、傅庚辰、劉錫津、李健等大批音樂名人。多年來,哈爾濱音樂演出市場持續蓬勃發展,原創音樂劇、經典歌劇、北方少數民族作品音樂會層出不窮,來自院團、高校等單位的藝術家在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等演出場所堅持常年演出。與此同時,來自民間的藝術團體日趨活躍,由大學生、職業音樂人、音樂愛好者等組成的音樂團體,活躍在哈爾濱的校園舞臺、各種演出場所乃至街頭巷尾。
如今,在中國頂級的音樂廳——哈爾濱大劇院,市民和游客能欣賞到動人的歌劇、舞劇、芭蕾舞劇;在老街音樂會、馬迭爾賓館陽臺音樂會和中央大街音樂巡演上,能感受最具哈爾濱特色的露天街頭文化;想體驗更豐富的音樂曲藝,還可以去哈爾濱新音樂廳、猶太老會堂音樂廳、莫斯科大劇院、太陽島俄羅斯風情小鎮表演、伏爾加莊園表演……中國沒有一個城市能把音樂主題做得這樣完美,“音樂之城”當之無愧。
中國東北的黑土地富饒肥沃,聞名于世,“國人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這碗飯” 的五分之一又出自哈爾濱。近年來,哈爾濱智慧農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化先進數字技術大面積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出率和農村創造率。
“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圍繞稻米主導產業發力,哈爾濱五常市高標準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園區內重點開展了以數字技術為引領的智慧農業建設項目。
以五常大米為代表的黑土地孕育的農產品名滿天下,得益于“互聯網+”農業工程的應用。在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大院里,一架橘黃色的貝爾407直升機升空進行日常施肥作業。據了解,中心有7架直升機和200余架無人機,作業半徑可以覆蓋五常市200多萬畝水稻。在中心智慧農業監控室,寬大的顯示屏上,一片片稻田里的水位、含氧量、水溫等指數一目了然。輕點鼠標,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監測點位200多萬畝稻田實景一覽無余。這里可以實現對五常大米生產全程監控、田間管理的遠程控制、農業技術遠程服務及五常大米全程溯源防偽。
據了解,五常市農業物聯網平臺在田間布置300個監測點,通過監測點反饋信息,宏觀指導農業生產;同時給25000戶農民的手機安裝了智慧農業平臺APP,用于農技專家與農戶的實時互動指導。此外,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的功能還有水稻溯源、社會化服務、農產品電子信息、政務資源四大服務體系,由大數據與專家云兩大平臺配合服務,讓消費者能買到真正的五常大米。五常市農業物聯網研發的大數據4.0平臺,統計了五常市農、林、牧、副、漁的綜合數據,逐項分析了水稻、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近幾年的價格走勢及銷售總量,為五常市農業生產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持。
近年來,哈爾濱的農業生產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以及管理服務高效化、便捷化水平顯著提高,勞動用工明顯減少,水資源利用率、肥藥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農業技術集成應用模式加速涌現,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提供實踐樣板和強大驅動力。
2022年,哈爾濱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九連豐”,糧食產量穩定在240億斤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8.3%,綠色、有機認證面積發展到1124萬畝;肉蛋奶產量始終保持在100萬噸以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突破千億元,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入圍2021中國農業企業500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番;組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1926個,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15萬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經驗全國推廣……現代農業持續高質量發展,這正是哈爾濱打造“現代農業之都”奮斗目標的堅實根基。